首頁>育兒>

在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手機早已從最初只能打電話、發簡訊的板磚,進化成如今這般無所不能。無論社交、生活、工作還是娛樂,我們都可以在手機上完成,出門只需要帶手機就夠了;手機帶給我們巨大的便利,使我們再也無法離開手機。不僅成年人依賴手機,未成年人對手機的依賴也成為許多父母的一大困擾。

來自《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2018》

根據《中國家長教育焦慮指數調查報告2018》指出,80%多的父母都比較擔心孩子有“手機上癮”的問題。

如果想要改善這個現象,首先要知道為什麼玩手機會上癮?

提到成癮就不得不提我們身體裡的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種特殊的神經遞質,因為它兼具興奮和抑制作用。它和腎上腺素及其他幾種激素一樣,也是一種激素。

作為大腦的化學信使,多巴胺能夠激勵我們,讓我們產生驅動力,集中精力完成特定活動。它是人腦獎賞迴路的一部分,能讓你產生“我一定要得到它”這種念頭。它不僅能驅使我們為了實現特定目標而完成一系列活動,而且還可以在特定情況下導致成癮。1

成癮是一種特殊形式的記憶。由於青少年大腦內神經元的啟用率更高,因此成癮行為很容易被啟動。

成癮之所以發生,是因為愉悅刺激強烈激活了特定突觸。受刺激後,這些可塑且活躍的突觸加強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絡,當同類型愉悅刺激再次發生時,更多的多巴胺就會被釋放出來。

青少年的大腦比成年人具備更強的“可塑性”,因此他們也比成年人更容易成癮。2

幾乎所有的遊戲都運用了成癮的機制:一開始設計簡單的任務和關卡讓玩家上手。後續每完成一關,就獲得一次獎勵;每獲得一次獎勵,大腦就受到一次愉悅刺激,分泌出的多巴胺讓你獲得“成就感”,激勵玩家繼續玩下去。同時,遊戲的關卡難度是緩慢遞增的,玩家可以比較容易地透過剛開始的關卡,養成玩下去的習慣。

不僅是遊戲,每當電話鈴聲、提示音或音樂響起的時候,孩子們的頭腦也會感到興奮。他們檢視新訊息或新帖子時就好像開啟禮物一樣,大量多巴胺在大腦內釋放,讓人感到愉悅3,這也解釋了人們為什麼會沉迷D音、K手這類短影片APP。社交軟體的訊息提示音和紅點就像一個等待開啟的禮盒,雖然我們清楚許多留言沒什麼好看的,但我們仍然期待下一條新訊息。

拜增強的神經可塑性所賜,青少年的認知能力、學習能力和記憶力超越成人,他們的大腦也更渴望獎勵。無論事情好壞,只要可以刺激多巴胺的釋放,大腦就將其視作獎勵。青少年的突觸本來就很敏感,一點點刺激就能讓他們渴望更多刺激。

另外,由於青少年大腦尚未發育完成,連線性欠佳的額葉無法向獎賞中樞傳送抑制訊號,因此青少年比成年人更難以抵禦各種誘惑。可以說,家長希望孩子透過自律來控制玩手機的時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既然青少年難以自控,那麼希望他們少玩手機只能選擇另一條路:改變環境。

孩子在家裡時,家長要規定孩子玩手機的時長及限制條件,並且始終堅持原則:

1、3歲及以下的孩子儘量不要接觸手機。大一點的孩子允許孩子每天使用5-10分鐘。隨著年齡增大,玩手機的時長可以逐漸增加,但總時長不要超過1小時。

2、除了規定每天使用手機的總時長,還必須規定單次使用時間,例如5分鐘、10分鐘等,把總時長少量多次地分配到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段。

3、每天必須完成作業及家長佈置的學習任務後才能玩手機。沒有完成或囫圇吞棗地完成要縮減總時長,以防他們鑽空子。

4、學前兒童最好不要接觸“K手”“D音”等頻繁切換注意力的APP,遊戲最好以單機益智類為主。

5、家長自己要以身作則,約束自我。假如家長自己都無法剋制對手機的癮,父母的任何說辭對孩子來說都毫無說服力,更別談限制孩子。4

家長帶著孩子在外面吃飯/辦事時為了不讓孩子吵鬧,手機是一個很好的幫手。為了避免孩子成癮,家長可以暫時關上手機網路,讓孩子只能玩各種益智類單機遊戲、看提前下載到手機裡的動畫片。

讓孩子專注在同一部動畫片或者一個遊戲裡是一個相對好的選擇。除了手機這個選項,家長們也可以準備一些小玩具/塗鴉本/繪本等。

手機對於孩子來說是一個玩具,沒人陪孩子玩時,他們自然想要玩手機。如果不想讓孩子玩手機,家長應該給孩子提供更多選項:

1、家長和孩子一起玩合適的桌遊;

2、給孩子買樂高、高達、拼圖、超輕黏土等一個人也能玩的玩具或桌遊;

3、提前下載優質的動畫片、紀錄片讓孩子在電視或Pad上觀看;

4、給孩子買他們感興趣的書籍。

看看現在孩子們的狀態,不禁想問,難道他們只能從手機中獲得快樂嗎?過去沒有手機的年代,孩子們不一樣能自得其樂嗎?如今孩子沉迷手機,父母難辭其咎。

如果你觀察一下生活中正在帶娃的父母,就會發現手機變成了多數父母哄孩子的“法寶”。孩子在外哭鬧,讓他玩手機;在家不想被孩子打擾,讓他玩手機......

有些父母怕孩子在成年人的聚會中無聊,會提前準備一兩個小玩具,讓孩子和朋友們一塊兒分享或是自娛自樂,但這樣的父母比較少見。

自家的孩子玩玩具,別家的孩子玩手機,似乎顯得自家孩子格格不入,倒不如一律換成手機來得省事省時。小朋友們人手一個手機——“來來來,我們開黑。王者還是吃雞?”

插句題外話:2006年,發表於《普通精神病年鑑》(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的一項研究探索了電子遊戲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之間的聯絡,科學家發現,每天玩1小時或更長時間電子遊戲的青少年,他們表現出的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的症狀比一般青少年更多。5

我們都知道手機成癮害處大,但假如只責怪孩子不自控、不自律,寄希望於孩子長大後自行改變,這實際是把家長的責任轉嫁到孩子身上。手機是大人遞給孩子的,也得大人自己把手機拿回來。

感謝閱讀。

參考文獻

1/2、<The teenage brain>Frances E.Jensen, MD, AMy Ellis Nutt

3、Dave Mosher,"High Wired:Does Addictive Internet Use Restructure the Brain?" Scientific American,June 17,2011

4、魏坤琳,電子產品:合理約束,以身作則,

5、Philip A.Chan and Terry Rabinowitz,”A Cross-Sectional Analysis of Video Games and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Annal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 No.16(2006)

2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英語啟蒙不講解?怕中文?你們指望孩子開天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