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大家好,今天講一本書,讓你真正認識自閉症兒童缺乏興趣背後的原因。我給大家推薦動機構建這本書,大家買來看看,以下是我擷取的部分內容,我來幫助大家理解一下:

我為什麼要給你講動機構建?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聽不懂指令,或者聽懂了不去做。真正的原因是什麼?答案是沒有動機。最初的干預一定是要從最有動機的指令開始,逐步培養興趣,轉化動機,動機越來越多,孩子才能越來越聽指令。舉例如下:

指令1: 小明去幫我把鑰匙拿過來,好嘛?

指令2:端杯水給我。

干預初期不能下這種指令,這種沒有興趣,沒有動機,乾巴巴的命令,自閉症的孩子是不會執行的。

指令3:小明,桌子上有棒棒糖,你去吃吧!

指令4:小明,跟我去超市買巧克力吧。

棒棒糖和巧克力就是孩子最早期的驅動力,等孩子覺得你下指令都是好事情,他慢慢的就會迴應你,這是成功的第一步。逐漸的我們會這樣做:

指令五:小明,巧克力在紅色抽屜裡。

在這個過程中,你就可以開始教學,假設你的目標是教孩子學習顏色和抽屜,這種方法就很實用。等孩子的知識面,認知面越來越廣,他就會有新的動機出現,所謂一通百通,你就可以教會他很多東西。孩子也會慢慢的懂你。

所以我強烈的給大家普及:

以下是正文內容:

動機構建理論系統簡介一天下午,天氣不錯,我從社會福利院的走廊經過,前方坐著5、6個抬著頭聚精會神看動畫片的腦癱孩子,當我出現在他們的側面的時候,他們幾乎同時把視線從精彩的動畫片內容裡轉移到我身上,注視著我集體對我行注目禮,隨著我從他們面前經過,他們的腦袋也出奇一致的轉動著角度,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他們的視界,我在想,如果換成是我們的孩子在同樣的場景下,他們會如何反應呢?那,什麼是孤獨症兒童?我經常思考這個問題。對於孩子們而言,孤獨症只是我們大人在自己的規則標準下人為給他們貼上的標籤,對於我們的孩子而言,他們的個人世界並不孤獨,他們一直都是快樂的;真正痛苦的,只是我們的家長。我的個人觀點就是:我們的孩子,首先都是跟其他孩子一樣普通的孩子,在強烈的個人獨特興趣關注驅動下沉迷於此,漸漸偏離了普通孩子的正常發展軌跡,造成了社會性的嚴重不足,進而表現出一系列不符合我們社會規則的行為方式。其實這背後,他們都是有著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不一樣的世界觀和特別興趣點的普通孩子,僅此而已。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他們對人不關注;為什麼會對人不關注?因為他們缺乏對人關注的動機;為什麼他們會缺少這個動機?因為他們覺得自己的興趣點和想象世界比人有趣多了;為什麼他們的興趣點如此特別?因為動機的背後,無數世間萬物都是“唯樂主義”在驅動我們的本能在發展,這個本能驅使我們尋求讓自己快樂的東西,逃避或者轉化讓我們痛苦的東西。我們大多數人選擇了99%的人都尋求的“唯樂”,他們卻是另闢蹊徑的一夥人,他們更執著於我們平時都疏忽的認為無趣的不重要的事物,他們天生就註定了要與我們不一樣,天才,也不過如此。 基於以上觀點和研究,我們目前最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重新構建他們與人活動的動機,獲得與人互動的樂趣,從而回到正常人的發展軌跡上來。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動機構建理論的各個方面關於兒童的動機構建教育理論 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人的外顯行為的背後,都存在著動機與需要,人本身的一切需要都會產生一定的行為動機,動機越強所產生行為的必然性就越大,需要越強烈,動機就會越大,所出現行為的機會就越高。需要是處於人內在的一種不平衡,而動機則是一種力,是一種推動行為的產生的力。在於人的內在,從生理到心裡、從感性到理性,或者說從反映本能的本我到代表道德與良心的超我(佛洛依德的“人格論”),無時無刻都在產生著各種各樣的不平衡,而代表著這些不平衡的需要,同時就會不斷地產生各種動機,哪一種不平衡的需要越大,動機就越強,當某一行為的動機到達最高時,就必然會產生某一行為。對於一個餓了三天三夜,顆粒未進的人來說,解決吃的問題的動機最大,於是他會不擇一切手段去獲取食物,包括強搶、偷盜等,這是典型的生理需要,或者說是感性或本我的需要。但是當一個人的社會性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或者說他的思想意識到達了某一層次時,當他知道或者意識到強搶與偷盜都是違法行為,而他又清楚地意識到自身將無法承受其後果時,他的理性或者所謂的超我就會出來規範並約束他的行為,他就會採取其他的方法去獲取食物,包括為對方提供勞動服務等等,此時他的遵循社會道德、社會規範的動機就大於解決飢餓的行為動機,或者說他從解決飢餓的行為動機中發展出新的行為動機——勞動服務行為。

人的一切行為背後都存在著動機。

換句話說,一切行為都受動機所支配著。因此,要使人出現某一行為,或者要改變某人的行為就必須從產生行為的源頭入手,應該從動機入手,要從動機的產生入手,因為動機是影響著我們行為的直接因素。

動機構建教育理論,就是以激發、培養以及發展人的行為動機為教育培養目標,以人的心理發生與認識發生的發展規律,所制訂出來的一套具有發展階段性與原則性的教育實操指導理論。動機構建教育就是要構建兒童行為背後的動機。動機又分為外部動機與內部動機。根據《幼兒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嬰幼兒童的行為(包括學習、交往等等)主要是由內部動機所推動的。而大量的證據表明,造成自閉症兒童廣泛效能力滯後的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缺乏推動行為的動機,與一般智障兒童不同的是,自閉症孩子更多的是能學不想學,或者說他們擁有學習的能力與條件,只是他們不想學;

換句話說,自閉症的孩子所表現出的認知、學習以及各方面能力等的滯後,並非他們缺乏提高這些諸如認知等等的各方面能力的條件,而是他們缺乏提高或者應用以上各方面能力的慾望或需要,也就是說他們更需要動機。

動機構建教育就是要透過教育的手段,構建自閉症兒童主動學習、交往乃至熱愛生活的動機。許多專家都會認為自閉症兒童存在著廣泛的發展障礙,然而對於自閉症兒童來說,他們沒有所謂的學習的障礙,因為他們根本就沒有學習的需要,他們也沒有語言的障礙,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打算要跟你說話、沒打算要運用語言,同樣地他們也沒有交往的障礙,因為他們沒有與你交往的必要,如果一旦他們認為有必要的話,他們將會採取一切措施(以他們有限的能力)去克服所有障礙,就像他們在需要轉圈時,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不管碰到多少次桌椅,在狹窄的空間,都妨礙不了他們;又或者無論桌子有多重,地方有多狹窄,都擋不住他們玩擺直線的遊戲(或者在某些人眼裡是刻板行為)。動機構建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養出自閉症兒童試圖達到某種目的(這裡所說的目的是作為一個正常人,或者是常態普通人所應該追求的,正向的,包括學習、交往等等)需求、慾望,而這一切都不能脫離孩子的興趣與動機,而更有必要闡明的是,動機構建教育並不是單單地利用孩子的某一興趣愛好去訓練某一種行為,是透過利用孩子的興趣愛好,去培養實現某一行為活動的興趣愛好,即內部動機。另外,由於兒童的心理是發展的,兒童常表現為思維模式的發展,因此,動機構建教育的目標,並不一定以具體行為作為其能力發展的標尺,而更重視的是兒童對某一行為產生的思維邏輯是否正確。

正如我們教一個不會使用杯子的孩子怎樣拿好杯子一樣,我們不會用一些不相關的強化物去訓練他,要求他把杯子拿好,而是透過創設有效的生活情景,在杯子裡倒入他最喜歡喝的飲料(如:果汁、可樂、牛奶等),接下來,就是要讓他知道杯子裡有什麼,當孩子想要喝到杯子裡的飲料,主動地自發地去拿杯子的時候,我們知道他很快就會學會拿杯子了,雖然他很可能會無數次的把杯子裡的飲料潑灑到滿身滿地,但由於,他已經有了試圖達到喝飲料的目的,這時候他的障礙就出現了——拿杯子就是他現在的障礙,那麼,他只有努力的跨越這個障礙,他才可以喝到心愛的飲料,隨著他一次比一次能喝到更多的飲料,這樣,他拿杯子的技巧與能力必將會愈來愈純熟。這裡我們並不關心他是否學會了拿杯子,也不關心他拿杯子的技巧有多高(因為只要他有了一次成功的經驗,那麼拿杯子這一技巧它就必然會掌握),我們關心的是在這次拿杯子的活動中,他的心理意識上獲得了什麼?他會在這一次的成功經驗中獲得解決問題的快樂,獲得只要努力想辦法,不斷的探索就可以獲得成功的成就感。動機構建體系教育出來的孩子,必須是常態的,而這裡所說的常態通常是思維上的,要表現出機靈(包括思維活潑、舉一反三,語言活潑、性格活潑、幽默),好學(包括興趣廣泛,同時出現中心興趣。懂得發現知識,學習有內動力),生活交往技巧嫻熟,(懂得人情世故,察顏觀色,會討好人,會與你討價還價,頂嘴)。同時發展出同情心、榮譽感、自尊心、自信心、廉恥心等高階心理活動。因為我們明白,就算孩子養出安坐課堂的行為,但缺乏了以上素質條件,他還是難以應對校園的學習生活,難以與同學平等相處。所以,使用的教育方法必須向著全人發展的目標來設計,再結合個體興趣愛好的特點靈活施教,只有這樣持之以恆的教育,才能有效地發揮教育影響的威力,改寫一個個自閉症兒童的將來。要讓自閉症兒童能夠成為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有社會生活能力的正常人,就必須要回到一個正常兒童的人的發展的教育上來,要做到這點,我們就必須承認,大多數自閉症兒童本身就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只有這樣,教育才是完整的;也只有這樣,才可以使自閉症兒童獲得正常人所可以獲得的應有的知識與能力,而這才是真真正正教育人的教育。博林動機構建理論系統結構圖:自然人發展成為社會人動機構建教育體系下,自閉症兒童能力發展基礎教育的三大階段與教育任務: 自閉症兒童能力發展基礎教育三大階段的劃分一個人的發展會直接受到他本身活動的技巧、頻率、範圍、內容所影響,不單隻一個人的活動力越低,其發展的速度就會越慢,而一個人的活動的頻率越低,其發展的速度也會越慢。對於自閉症兒童而言,普遍都存在著活動範圍狹窄、活動內容單調,而且與人的活動尤其匱乏,就更談不上什麼與人活動的,諸如協同、討好獻媚、察顏觀色等等技巧了,由於他們最缺乏的就是與人類的活動,他們無法或者說很難隨人類的社會的發展、隨生活的發展而發展,因此,就造成與同齡人相比的發展滯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與同齡人的活動能力的距離也會越拉越遠,其能力發展的滯後性就越來越大,所以,通常自閉症兒童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問題就會越嚴重。針對影響自閉症兒童發展的核心問題,在動機構建教育體系,主要是培養和發展自閉症兒童的綜合活動能力,並且根據人的活動的產生與發展,劃分出三個重要的教育發展階段,即:資訊關注激發、活動的激發、活動的發展三個階段,而且包括:自我意識的發展、智力(包括思維力、想象力、記憶力、注意力、觀察力、創造力等)、情商(挫折商、成功商、自信心等)、知識技能的學習(包括數學、語言、科學常識等)、以及社會性等等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將一直貫穿在三個發展階段之中。 自閉症兒童能力發展基礎教育三大階段的教育任務資訊關注激發階段對身邊資訊的關注與否,是活動產生的前提條件,是影響自閉症兒童發展的關鍵所在。因此對於自閉症兒童的教育,首先要激發他們對身邊人、事、物等一切資訊的關注,那什麼是資訊關注?所謂的資訊關注就是對身邊人、事、物等一切資訊的監察意識(這一定義是由動機構建教育體系所定義的)。所以這一階段的教育任務就是激發並培養孩子對身邊人、事、物等一切資訊的監察意識。

下面,我介紹一下,動機構建教育體系下對自閉症兒童資訊關注操作原則與相關技巧: 資訊監察意識的激發 發現並尋找孩子的外顯活動;觀察瞭解使孩子進行活動獲得快樂的激發點; 利用上述的激發點,嘗試進入孩子的活動,使孩子的活動在你的加入之後,變得更有趣(是孩子覺得更有趣,而不是我們以為這樣會更有趣,這是家長以及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通常犯的錯誤) 在上述的情況下,儘量展開並延長孩子與你的活動,並在活動中,尋找或者創設他在活動中對你參與的依賴性最強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尋找或製造發生在你們活動以外的突發資訊,並在此間有意無意地透過你活動的停止,中止整個活動,全神貫注於突發的資訊,直到孩子注意到我們所關注的資訊為止,令孩子的意識跟隨我們的意識流向,注意到突 發的資訊,這一次資訊監察意識的激發活動就完成了,如果此時孩子因為關注了資訊,直接過去參與該資訊的活動, 那麼,說明孩子對關注到的資訊感興趣,我們則陪伴孩子一起參與;如果孩子不採取參與資訊的活動時,說明孩子對原來的活動更感興趣,此時,我們就要即時回覆到與孩子原來的活動中,繼續進行遊戲即可。注意:資訊監察意識的激發,主要目的在於激發孩子在進行沉迷活動時,對身邊所發生的資訊的監察意識,是一種狀態,而並不是必須去參與的,在過去的免費家長培訓課程中,有不少家長操之過急,急於讓孩子參與資訊活動,這並不利於孩子對資訊監察意識的發展。 資訊關注的引導 發現並尋找孩子的外顯活動; 觀察瞭解使孩子進行活動獲得快樂的激發點; 利用上述的激發點,嘗試進入孩子的活動,使孩子的活動在你的加入之後,變得更有趣(是孩子覺得更有趣,而不是我們以為這樣會更有趣,這是家長以及大多數教育工作者通常犯的錯誤) 在上述的情況下,儘量展開並延長孩子與你的活動,並在活動中,尋找或者創設他在活動中對你參與的依賴最強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尋找發生在你們活動以外的突發資訊,並在此間有意無意地透過你活動的停止,中止整個活動,我們自己直接或者徵詢孩子,邀請其一起,如他不想參與時,可以家長獨自去了解,過去看看該突發的資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透過誇張的行為、語氣等誘導孩子一起看看發生了什麼事,之後,如果此時孩子因為關注了資訊,直接過去參與該資訊的活動時,這一次資訊關注活動的引導任務就完成了,如果孩子不採 取參與資訊的活動時,證明孩子對原來的活動更感興趣,此時,我們就要即時恢復與孩子原來的活動中,繼續進行遊戲即可。必須強調的是,整個資訊關注的激發過程,其目標並不在於孩子是否參與活動,只是讓孩子建立一種關注身邊資訊的意識而已,對於活動的參與與否,則需要依靠活動本身的內容是否真正對孩子具有吸引力。只要我們的家長可以嚴格按照上述的原則進行操作,我們會很快發現平常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孩子,會變得有反映了,哪怕是他在沉迷飄忽的時候,你對他的資訊會有一定的作用了,當然這離開啟孩子的自閉之門還是有一定距離的,不要緊,繼續努力,堅持就是勝利。活動的激發階段要開展這一階段的教學任務,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活動,針對自閉症兒童的發展特徵,我們把活動定義為:主體(即孩子)與人發生的有內容的行為(這一定義是由動機構建教育體系所定義的)。其中包括:要求、協同、互動性行為等等。因此,這個階段的教育任務是要激發孩子的有效活動,即活動的頻率、活動的持續以及活動的主動性。 其中活動的主動性包括:活動的參與性、活動的主導性。家長要用自己的言行舉止去影響教育孩子。和孩子一起逗樂,玩,讓孩子親近你,信任你,喜歡、愛戴你,依賴你,他才會接受你教他的東西。家長要保持恆心和耐力,N+1(量變達到質變)。放大優點、正視缺點,不計較他的缺點,建立其自信心。孩子是水,家長負責導流,不要硬生生逼著孩子學習什麼,而是引導他自覺地走向你為他設定的軌跡。在引導中讓孩子產生與人活動的動機和需要,覺得與人在一起好玩有趣,比自己一個人沉迷要快樂,分享快樂。讓孩子有想學習的衝動,由自然人發展成社會人,家長的態度:投其所好,好其所好。樂在其中才是堅持的動力,享受孩子的成長給我們帶來的快樂,而不是一種負擔,就算是也是甜蜜的負擔。 活動發展階段這是自閉症兒童基礎能力發展的第三個階段,也是自閉症兒童步入正常發展軌跡的一個標誌性階段。

在這一階段裡,我們將著力培養髮展孩子的活動技巧、活動內容、活動範圍以及活動的深度。這個階段將是家長們最為鼓舞的階段,因為走過了最艱辛的第二階段,在第三階段裡面,由於孩子的活動得到了發展,將會有許多能力得以外顯,家長几乎每天都會發現孩子的進步,因此既是發展的階段,又是收成的季節。“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其中“魚”是一種結果,得到了“魚”,只是暫時的收穫,而“漁”是一種方法、一種技巧、一種能力,得“漁”就是獲得了某一經驗與方法,一種能力,它可以讓人終身得“魚”,得到無窮無盡的“魚”。《幼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幼兒教育應為幼兒的近期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素質基礎。” 我們的教學如同“魚”和“漁”,所以從孩子的終身發展考慮,首先我們教師必須會“漁”,即能自主學習,獲得“捕漁”的方法,然後再去授“漁”,賦予學生終身受益的思考和行走方式。 “學習遷移能力”,就是“漁”,它就是一種能力。在教學中主要是指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引領孩子將生活經驗遷移到對新事物的認識和對新知識的理解,是從舊有的知識中自發地發現並總結、學習新的知識的能力。 可以說,“學習遷移能力”是我們人類眾多學習能力中的一種最基本的能力,也是師生獲得認知發展必不可少的一種思維與手段。因此,對於“學習遷移能力”的培養,應該也必須是嬰幼兒童的教育任務中的重要環節。特別要提醒階段與孩子的能力無關。

關於動機構建教育的實施,必須嚴格按照以下十一大原則進行:

常態原則面對自閉症兒童必須以正常的心態,要像對待正常孩子般對待他們,切忌標籤化,不要認為他是自閉症不聽、不懂,就不說、不講,而過濾了他們的生活,關愛、傾聽、討好、告狀、口是心非、開心的、不開心的都要讓他們去面對與體會。所有的個案研究證明:孩子只要經過長期的教育內化,都可以養成靈活應對生活情景的能力,而真正走進社會,融入生活。一家人能在一起就是福氣。要對孩子有信心,一個人不能沒有希望,在教育孩子時一定要堅信孩子一定會好的,同時做任何事要分輕重緩急,夫妻間要互相給對方信心,互想常識,要給孩子一個溫馨的氛圍,在其間教育孩子,比如教孩子給爸爸或媽媽夾菜、擦汗、捶背等等。體驗原則體驗是嬰幼兒童學習的重要過程,只有在體驗中獲得的認知才是最真實、最深刻、最牢固的,尤其是對於情感與情緒,沒有親身的體會,孩子們根本就無法獲得正確的認知,他們不但要了解自己的情感與情緒,還要學會關心別人的情感與情緒,體驗是最有效的手段,因此能動手的讓他自己動手,能嘗試得讓他去嘗一嘗、試一試,創造有效的情景,讓孩子體驗並明白什麼是喜、怒、哀、樂。生活中的酸、甜、苦、辣都要讓他自己體驗。動機原則心理學證明,動機是產生行為的關鍵,沒有動機就沒有行為,動機原則就是說,教育的目標要注重孩子的思維,重視行為背後的動機,讓孩子擁有正常人的思維方式,自動獲得泛化能力。

例如:我們並非簡單地要令孩子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作答迴應,而應該構建他們與人交往的動機,即準確瞭解孩子的興趣愛好,利用令他感興趣(即令他沉迷的)的活動,與之產生互動交往,讓孩子體驗與人交往比獨處更有趣、更好玩,從而製造他與人交往的動機。賞識原則賞識不光是讚揚,更重要的是肯定與信任。對待孩子我們要用心,要動情,所謂用心就是用珍愛、用包容、用欣賞、用希望、用尊重、用信任的態度與情感,去對待他們,動情就是用真情實感,用誠實的態度去影響孩子,去感染孩子,所謂的賞識教育就是蹲下來,讓孩子充分地體會我們的心、我們的情。賞識不光是簡單的你真棒,賞識的更高層次是要相信孩子,除了讚揚以外,賞識還要懂得去批評,要用賞識的態度去批評孩子,陪伴並鼓勵孩子去面對困難。賞識才會有自信,自信心會影響將來的發展,自信心是賞識出來的,在點點滴滴裡面會積累出來。賞識不等於誇獎,這樣的觀點太膚淺了,賞識是肯定,是信任,在孩子身邊陪伴他,鼓勵他,跨越困難。就連批評也可以是賞識的,把錯誤嚴厲的指出,然後告訴孩子你只要用心你就會改正,就能做到最好,你一定行!早始原則對於嬰幼兒的教育目的不在於知識量的多少,而在於對他們產生知識的敏感與對知識的興趣的培養,對於一個處於發展階段的孩子來說,接觸得越早、接觸得越多,就越容易產生對知識的敏感與興趣,在博林教育智力開發中心,我們非常重視對知識的早期滲透教育,這就是動機構建教育體系下的孩子,比傳統教育體系下的自閉症孩子知識面廣,思維敏捷,而且泛化能力強的重要原因。快樂原則“唯樂”是人性之本,追求快樂是人的天性,是與生俱來的。但快樂不止是膚淺的“大笑”,克服困難,獲得成功的喜悅之情是一種快樂,滿足好奇心等所表現出來的平靜專注也是一種快樂,是更深層次的快樂。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平靜專注有利於孩子的學習,與人交往也是如此,情投意合才是同伴間發展友誼的基礎。令孩子感受與人相處的樂趣,感受學習、生活的多姿多彩,是博林給孩子們最大的快樂。看待事物是否消極,家長要做好典範,你的心態是積極陽光的,孩子才會跟隨著你一道進步,生活就會變得快樂。習慣原則除了要培養孩子遵守常規、擁有按時睡覺、按時起床、講衛生等良好生活習慣以外,動機構建教育體系更重視思維習慣的養成,培養孩子善於思考的習慣,即是要培養孩子透過思考處理,理解事、物來支配其行為的習慣,而非簡單地產生某一行為連線。正如我們不只是教會孩子過馬路要看紅綠燈,而是要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培養他們有注意安全的習慣,不要馬上給孩子答案。在誘導時可以加入因果關係,要讓孩子學會三思而後行,這不是透過的一兩天就可以的,而是要透過漫長的類化。

培養習慣注意三點:平常人的要求要始終如一,不能改變尺度,要統一要求。 要求不能過高,要適度。一擔提出來必須執行。知識縱深原則在教授知識時,要注意知識的廣度與深度,知道得越多、瞭解得越深,就容易建立孩子的自信,獲得成就動機,成就感強,越容易產生興趣,這對於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有直接的意義。我們在教授認知杯子時,就可以從它的款式、顏色一直深入到它的結構與質材;一片樹葉,可以從它的顏色、形狀深入到種類、結構乃至生長的環境等等。生活原則在動機構建教育體系下,課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課堂,針對自閉症兒童社會生活能力滯後的特點,教育的內容要取於生活,教學的模式要貼近生活,讓學生所體驗的情景,越真實效果越好,必須做到在生活中教,在生活中學,即要有效創設學生所感受到的氛圍,讓他發現問題,並在他透過努力而無法解決的時候,提醒他如何尋求幫助,讓他真正體會,得到幫助後解決問題的快樂,而這些問題必須是他有生活經驗的內容,生活原則的教學內容,除了包括日常接觸的多少、冷熱、蔬菜、交通工具等以外,還包括求助、體會別人、討好、遵守紀律等社會性的教育內容。如,要教授他學會求助,可以透過創設購買他喜歡的食物的情景,而他卻發現沒有錢,引導他去向別人求助——借錢,借錢時要說別人喜歡聽的話,做別人喜歡的事。滲透原則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嬰幼兒童的教育是影響的過程,是滴水穿石的過程,因此教授所有的知識技能,應該堅持隨機滲透。如嬰幼兒對媽媽的認知,並非從一開始就告訴他,這是生你養你的女人,是你爸爸的妻子……而是在平常的每時每刻的生活中,不斷地對孩子說:寶寶,媽媽來了,來讓媽媽抱抱,讓媽媽親一個,媽媽陪你玩等等,在生活過程中去滲透內化,讓孩子潛移默化地認知面前這個愛我疼我、養我抱我的人就是媽媽,這就是滲透的原則。

實踐證明,堅持滲透,可讓每一個自閉症兒童,理解並掌握複雜的語言,以及形狀、顏色、數量、前、後、左、右等各方面廣泛的知識,培養並內化正常的邏輯思維。全面發展原則 在博林,不但是要孩子成為一個人,更重要的是關心孩子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一個具有完善人格:德、智、體、美、勞等情商與智商全面發展的人的教育,才是自閉症兒童真正的教育目標。感受偏差、開不起玩笑、情緒緊張、沒幽默感、關注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拓展孩子的視野,家長要全力以赴、以常態的眼光看待孩子 ,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孤獨是一種性格,不是一種病,把一切不如意都看成路過的風景,尊重、愛和賞識我們的孩子,開心地玩!動機構建主要教學方法:諧謔式多感官教學法這是動機構建體系教育獨創的,有效介入自閉症兒童的重要方法之一。它的應用操作原則:對孩子的任何一次介入,給孩子的感覺必須達到“諧謔”境界,讓孩子產生愉悅,並嚮往、期待與你的再次互動。同時讓孩子內化常態人的幽默。嚴禁“戲謔”式介入,讓孩子產生反感、厭惡你的互動,同時更會損傷孩子的自尊心。利用孩子的“視、聽、嗅、味、觸”多感官進行教學活動,力求提高有效介入的頻率。 動機教學法幾乎是所有自閉症訓練的錯誤之處:只要行為,忽視動機,要麼利用強化物,使學生為了得到強化物而不明其意的完成成人期待的行為,所以學生產生不理解,學不會,注意力渙散等。就算在課堂上“學會”了,也不會活用,是死知識,教學十分被動,收效甚微。長期後果十分嚴重,導致學生思維刻板、行為刻板,對與人交往產生敵意,沒有學習興趣。動機教學法強調利用學生自身的興趣愛好(包括背廣告詞、玩車輪等所謂的刻板行為),創設學生喜愛的教學活動,激發相關新知識學習的興趣,有效實施教學,學生具體表現為情緒愉悅、專注,學得快、學得多、學得廣,學得深。靈活運用這一方法,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會驚喜地發現,原來自閉症孩子並不是傳統觀念認為的“弱智、注意力渙散可以擁有那麼棒的學習能力。本位教學法以學生為本,以學生此刻在做什麼為本。隨機教學只有課程總任務,而無需備課,只做課後總結。多感觀,諧噱式介入法透過視、聽、嗅、味、觸,把孩子感興趣的點巧妙的轉移到人身上,就是原則。遊戲法例如肢體式遊戲,假扮角色遊戲,競爭式遊戲,規則式遊戲。動機構建教學原則投其所好,好其所好;親其師,信其道;教因學而生,學以教而萌;在玩中學,學中玩;獲得孩子的影響權;20%的豐富語言+30%的誇張表情+50%的飽滿情緒;恆心+信心+耐心+愛心。動機構建教學目標建立孩子與人互動的樂趣遠遠大於獨自沉迷興趣點的樂趣發展孩子與人活動的動機要靈活,要有變化,給孩子驚喜,把過程儘可能的最大程度的展開,在這程當中豐富他的體驗,在體驗中學習。常見問題解答:他們為什麼不說話?他們沒有體會到溝通帶來的好處和樂趣,導致不願意用語言來和人交流,並不是不能說話,這個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他們的行為問題怎麼那麼多?一方面是閒得無聊下給自己找點樂趣,另一方面那是他們和我們進行溝通的非語言的一種形式,提醒我們要注意他,感受他的喜怒哀樂,因為他們發現當他做出一些行為後大人能夠很快就做出反應,多次負強化以後行為問題就會越來越多,更多的原因就是一些行為能夠給他們的內心世界帶來平靜和安全感,得到極大的滿足。怎麼和他們玩?一切活動的前提就是以當時孩子的興趣點出發;前期的介入可以先從模仿他們的一舉一動開始,進入他的世界,你要玩他正在得比他還要瘋狂,引起他對你的注意;其次巧妙的把自己加入到他的個人活動中,變成與人的互動,並從中獲得與人互動的樂趣;不用拘泥於形式,方法,遊戲,只要是能夠產生與人互動的活動就行我沒時間沒精力陪他玩怎麼辦?孩子的時間非常寶貴,工作固然重要,但是時間都是擠出來的。可以發動家人親戚朋友鄰居的力量,多幾個人幫忙帶,累是必然的,辦法都是人想出來的,置死地而後生把。

自閉症兒童的教育究竟要教什麼呢?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一點,不管自閉症孩子存在著什麼問題(雖然這些所謂的問題並不一定存在,在此我們不做探討),我們都希望他們可以成為一個人,成為一個正常的真正的人。所以我們就必須從一個人的正常發展的軌跡,以及正常人的養育模式去進行教育。許多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作為一個正常人的一切能力並非天生就擁有的,如模仿、思維、邏輯、以及遊戲、心理等等,從進化的角度來看,人從出生到成人,可以看作是一個由原始到文明的進化過程,人在一出生的那一剎那,充其量,只是一個基因不同的動物,他們擁有發展成為高等動物——人類的一切生理條件而已,他們同樣缺乏上述諸如模仿、思維、邏輯以及遊戲、心理等等的一切能力,這一切都是通過後天發展而來的,只是他們的發展很快,僅在出生的短短數月間就已經發展起來,但他們是如何得到發展的呢?

20世紀最偉大的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讓·皮亞傑揭開了這一謎團,他認為人的這一切能力是通過後天的活動而發展出來的,例如,一個剛出生的嬰兒,躺臥在嬰兒床上,開始他沒有任何意識去擺動他的肢體,當爸爸把一個五彩斑斕的吊鈴懸掛在寶寶所睡的嬰兒床頭時,孩子的行為能力的培養就開始了,一開始,寶寶發現了在自己眼前那色彩鮮豔的吊鈴,這使寶寶非常興奮,不自主地把小手擺動了起來,在揮舞中更使他興奮的事情發生了:舞動的小手不經意地碰到了低垂的吊鈴,使吊鈴快速地擺動了起來,這一現象讓寶寶更加興奮,接著就接二連三地不斷碰到吊鈴……結果在不斷的拍打吊鈴的活動中,寶寶意識到了,原來用手拍動吊鈴會更有趣,於是,寶寶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就會不斷地運用剛學到的本事——常常會用手去撥弄身邊的事物,運用手去拍打物品以及擺弄物品的能力就發展出來了。

所以,要教育自閉症兒童,要把自閉症兒童培育成一個正常的人,就必須要回到一個人所發展的道路上來,從感知力的發展開始做起。家長心態的誤區:過度樂觀或過度悲觀。迷信專家,信奉專業,缺少學習批判,沒有創新精神,盲目跟隨大流。迷戀方法,迷失方向(要清晰明亮方向,一定要靜下心來)。盲目效仿個別成功,但卻缺乏必然性的個案。追求孩子某個能力的表現而滿足家長慾望,忽視兒童心理發展規律。缺乏恆心、持久力,急於求成。標籤化孩子,過濾孩子的生活。畏難。惰性。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我媽沒義務伺候你坐月子”,老公袒護自己母親,妻子霸氣回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