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是為你好,都是為你好,我這樣做是為你好”

現代社會中,焦慮蔓延在我們每個人的身邊,每個人都會因為各種各樣的事情而焦慮,家長會因為孩子而感到焦慮,看著別人家的孩子到處去上興趣班,到處去發掘自己的天賦,在看著自己的娃,還在那邊一個勁的玩,一種無形的焦慮就會產生。畢竟以後跟自己的孩子競爭的人可就是這些到處發掘天賦的人呢。

當你看了別人家孩子獲獎了,你也想讓你孩子去學習,去獲獎,但是卻不管他的意願,一味的你自己覺得你這種做法是為他好,對他後面有幫助。

一直長此以往的下去,難免不會造成孩子的一些反叛心理,這時候你就會覺得孩子為什麼這麼不懂我的心。如果抱怨兩句或者頂嘴,他們一定會覺得很傷心“我關心你還關心錯了?”

中國文化中,孝順、聽話往往被視為優秀品質,是好孩子的表現,這就更讓我們對於父母的“控制型教養方式”難以察覺。他們一方面強調嚴格控制和孩子無條件服從,同時,在情感上以冷漠的態度對待他們,很少考慮孩子的需求和意願。父母常說“我是為你好”,但話裡隱含的意思卻是“你必須聽我的”,完全不給選擇權。

另一方面,控制的核心常被“愛”和“在乎"的外表所矇蔽。有的父母經常會說:“我是因為太愛你/太在乎你,才管你這麼多的。你要不是我孩子我管你幹嗎?”久而久之,孩子則會內化這種認知,將關愛和控制等同。

我們對於孩子的關注不要超過一定的度,不要將關心變成了控制,讓孩子喪失了自己的想法。大家應該都知道,一根弦一直都是緊繃的狀態,早晚有一天,弦會斷的。

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高壓式,也不能一味的快樂教育,不能任由孩子的意願去選擇,也不能過度的遵從我們大人的意願。

01

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每當家長指出孩子的錯誤時,孩子總會找出很多個理由來證明自己的清白。這時,家長一般都會氣憤地稱孩子的這種行為為“狡辯”,其實,這並不是狡辯,而是孩子對家長教育的一種反饋。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

02

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的

當孩子對我們的教育作出反饋時,我們首先要對孩子的這種反饋作出分析,當然,這種分析不僅僅是針對孩子的語言進行分析,還要連同孩子的動作及神情進行分析。

但是值得家長們注意的是,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可以想象,家長誤解孩子的反饋,並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壓制,長久如此,孩子就再也不會對媽媽的教育進行積極反饋了。沒有孩子的配合,家長勢必將更沒有辦法對孩子進行教育。

03

針對孩子反饋出的問題,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教育

當家長分析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時,就可以針對孩子的反饋進行有目的的教育。例如,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知道禮貌的重要性,就可以透過例項,道理來講述禮貌的重要性,引導孩子做一個講禮貌的好孩子;如果孩子反饋出的問題是他不知道承擔錯誤言行所造成的責任,家長就要鼓勵孩子做一個知錯就改,敢作敢為的人。

總之,不管孩子對家長的教育作出任何反饋,尊重和認真分析孩子的反饋,都是達到教育目的的首要前提。

04

家庭教育不能前後矛盾——手錶定理

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給一個人一塊手錶,當別人問這個人時間時,這個人能夠快速而且自信地說出時間;然而,當給這個人兩塊不同的手錶時,這個看錶的人反而不能很快地說出時間了。因為兩隻手表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心理學家把這種現象稱為“手錶現象”,並由此而引伸出了一個結論:在做事情時,只能有一個指導原則或價值取向。

所以我們要採取合適的方法去與孩子溝通,幫助孩子能夠快樂的度過童年~~

劉婭莉圍棋與你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長~

4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如何培養孩子自信心?海帆親子游泳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