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兩歲,覺得自己的身體操控能力越來越強,相信自己的力量,也相信自己可以透過哭鬧來逼迫大人妥協。獨立的兩歲,覺得自己已經很成熟,可以獨立做出很多決定,可以一意孤行不聽取任何意見。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好的教育,必然是寬嚴相濟、獎懲分明的;好的父母,必然是管教同步、嚴慈同體的。
老話也有說:小樹在砍,小孩在管。正在生長的幼苗,只有經過修剪才能更茁壯,正在成長的孩子,只有經過管教才能更優秀。
無論是一個孩子,還是一個成年人,我們對待不同意見的態度決定了我們人生的高度。 在我和學生相處的過程裡遇到過很多不同的案例,有的大學生十分有主意,自己決定的事情是千萬匹馬也拉不回來,縱使老師和家長說破了嘴皮,分析了很多其中的利弊,但是他依舊我行我素。但是有的大學生卻屬於耳根子極軟的那種,任何不同的聲音都會使他懷疑自己的確定,不斷的在質疑自我。這兩種情況我認為都不是最好的一個狀態。
完全的拒絕,會使自己陷入“閉門造車”的困境;
一味的接納,會使自己落入“人云亦云”的狀況。
一個大孩子在對待意見時尚且不能很好的把握分寸,那麼如何教育一個兩三歲的小孩子去正確接納不同意見呢。
一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自信心
一位哲人說過:“誰擁有自信誰就成功了一半。”自信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精神核心,是促使孩子充滿信心去面對困難,努力完成自己願望的動力。
凡是幼兒能自己做的,就要讓他們自己去做。從兩三歲起孩子就事事喜歡“我自己做”,總要找機會做大人不讓做的事。
如果大人阻攔就要反抗,表現得很“任性”。這是孩子最初“鬧獨立”的表現。這個階段如果孩子“鬧獨立”的積極性經常受到阻礙,就會變積極為消極,變主動為被動,事事都要等待,依賴性便由此而生。所以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我們做家長的就不要越俎代庖,多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但是有個小小的技巧,那就是在嘗試失敗的時候可以小小助力一下,這樣能夠很好的維護孩子的自尊心,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自信心。
二 教會孩子認真的傾聽和虛心的接納
教育孩子,我一直主張以表揚為主,但是捧殺式教育是絕對不可取的。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學會既聽到正面的肯定,也要聽到反面的批評。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聽不進去不同的聲音註定不能成為中流砥柱。但是作為家長在發表不同意見的時候要注意方式方法,批評孩子時語氣溫和,分析中肯,而且以更多的表揚為前提,這樣能夠有意識地使孩子體會到:批評和表揚同樣常見!
事實上,在兒童時期就能適應批評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也較能適應社會,其中包括擁有正確對待來自他人的批評乃至非議的平和心態,以及較強的承受挫折的能力。
很喜歡川大的校訓“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一個有氣度的孩子,註定會在自己的人生道理上走的更高更遠;一個會傾聽懂接納的孩子,一定會在各種境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實現人生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