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幼兒園老師向您反映,孩子“欺負”其他小朋友時,您會怎麼辦?
經過調研發現, 大部分家長會有3種反應:
①、表面道歉,心理卻偷著樂:總比被別人欺負好;
②、肯定是別人家孩子先“欺負”我家孩子的,孩子懂得保護自己,那我就放心了;
你是屬於哪一種?
其實,這3種反應對孩子都不太好,都會培養出霸道、自私的孩子,這樣的孩子長大後情商低、社交能力差,是不會有什麼出息的。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的社會,要想成功,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你說對吧。
那如何培養一個有著高情商又聰明的孩子呢?為了讓家長們更好的運用方法,我們先來看個案例吧:
愛打人的小燕子3歲的燕子是幼兒園小班的新生,她是個長得可愛、性格外向的女娃子。之前,燕子從來沒有上過託兒所或者早教班。
媽媽在孩子斷奶後就恢復了朝九晚五的工作,每天都是由奶奶照顧孩子的生活並負責接送。因為家裡就燕子一個孩子,爺爺奶奶十分寶貝她。她想要幹什麼,爺爺奶奶就跟著;她想吃什麼,爺爺奶奶就立刻給她買。
有時,燕子做錯了事情,媽媽要訓斥幾句,燕子就大聲哭鬧,這個時候,奶奶必定會來“救火”,說:孩子小,這麼哭會哭壞身子的。接著就把燕子抱去了另一個房間,媽媽的“教育計劃”也時常不了了之。
開學第二天放學,班主任就向媽媽反映:燕子用指甲在別人面板上留下了一道劃痕。第三天老師又發簡訊來,說燕子打了別人一個耳光。在幼兒園的兩三個月裡,燕子不是把小夥伴推倒了,就是對小朋友很凶、要搶玩具。燕子媽媽現在看到老師來簡訊都有些緊張了,生怕這個“小女漢子”又在幼兒園裡闖了什麼禍,跟其他家長賠禮道歉更是成了家常便飯。
燕子媽媽間過孩子很多次:為什麼要欺負小朋友?燕子總是閃著大眼睛臉迷茫地說:我沒有欺負他們呀!媽媽又問:那你為什麼打別人?燕子更是無辜地說:我沒有打過呀!燕子媽看著自己的寶貝,真的一點兒辦法也沒有。
今天,燕子媽媽又得知孩子在幼兒園裡咬了小朋友一口,頓時火冒三丈,破天荒地揍了小傢伙一頓。捱揍的燕子邊哭邊大聲叫道:媽媽,我不是故意的,我是喜歡他。你喜歡燕子的時候,不是也咬我的小屁屁的嘛!
聽到這句,姐妞媽媽瞬間愣住了:原來,孩子“欺負”別人真的事出有因,而且,都是因為自己日常的錯誤做法導致的!
孩子喜歡打人的三大原因從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其實就可以看出孩子喜歡打人背後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出自這兩類家庭
上面案例中的燕子,多以身體動作上的攻擊為主,那麼她攻擊小朋友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有研究發現:高度攻擊性幼兒,大多數來自“絕對權威”或“過度溺愛”型別的家庭,這兩類家庭型別的共同特徵是對兒童限制的失當。
家長過分溺愛幼兒、過分要求幼兒、過分放任幼兒,都是造成幼兒攻擊性行為的重要原因。顯然,這個孩子就來自一個“過度溺愛”的家庭,所以在幼兒園裡,一旦她的要求得不到滿足,她就用行動來“抗議”。
原因二、模仿家長或者電視的行為
案例中,令家長深深反思的一個問題是:原來,孩子在模仿家長,用咬的方式表達自己對別人的喜歡。顯然,環境因素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比較重要的。
一般來說,孩子辨別是非的能力相對較差,但是模仿性很強。許多行為,包括攻擊性行為都是從父母、同伴等周圍人那裡或者是電影、電視的故事片段中模仿學習而來。其中暴力人物教給孩子攻擊性的行為方式,使孩子在毫無防範意識下默認了暴力侵犯的“合法化”。
原因三、家長用體罰的方式來懲罰孩子
而如果家長採用體罰的方式來矯治、懲罰孩子的攻擊性行為,也是非常不可取的。
因為家長一旦慣用打罵等粗暴的方式來教育孩子,結果孩子也會在行為模仿的作用下,開始用同樣的方式來“征服”其他不服從他的同伴。
這些現象歸根結底都是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有所缺失。
而在幼兒園裡,除了像燕子這樣會“欺負”別人的孩子,自然還有一類經常“被欺負”的孩子。或許因為性格內向,或許因為不懂交往,這類“受了委屈的孩子”在集體中也“不敢作聲”。面對這樣在幼兒社會性發展過程中,截然不同的兩類孩子,很多家長感到非常頭疼,時常感覺束手無策。
如何幫助孩子糾正打人的行為?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其實是因為他的慾望得不到滿足,採取了有害他人、或者毀壞物品的行為。
沒有一個孩子生來就是刁蠻任性、愛欺負別人的,更多的時候是孩子缺少“正確與人交往”的方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就提出過:人無論如何“天生是社會動物”。
也就是說:每個孩子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處於一定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關係中,社會是個體發展的不盡源泉和廣闊舞臺。
幼兒階段是人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我們家長有責任去了解孩子攻擊他人背後潛在的原因,同時幫助孩子逐步認識周圍的社會環境,內化社會行為規範,形成對所在群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發展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
如果家有0-6歲的學齡前寶貝,不妨試著這樣來幫助我們的孩子。
方法一、肢體碰觸有界限學齡前,孩子的語言發展尚不完善,孩子更多的時候是通過觸覺來探索未知的世界,來與人進行溝通。比如,
看到新玩具,孩子喜歡用手來摸、捏,那看到新朋友說不定也來摸摸、捏捏。甚至於用手來和夥伴打招呼、表達自己喜歡同伴的情感。
年齡越小的孩子,更加喜歡用動作與同伴互動。所以,如果您的孩子性格外向、熱情,那就有必要告訴孩子:喜歡別人,我們用語言告訴他(她)。
而如果您的孩子膽子比較小、性格內向,那就讓孩子知道:不管同伴的動作是善意的示好,還是故意的欺惹,可以直接用語言制止:“XXX,請你不要碰我。XXX你把我弄疼了。”
家長更有必要告訴孩子:內衣能夠覆蓋到的地方是堅決不能讓人觸碰的。
有了具體的方法和具體的界限,孩子比較容易判斷出: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等。
方法二、經常修剪手指甲看到這第一點,家長或許會不以為然:這剪指甲和孩子的社會性發展有什麼關係啊?
因為,不少孩子會有咬手指甲的習慣,時常將指甲邊緣啃得坑坑窪窪。所以,為了避免孩子不夠光滑的指尖無意間弄疼了同伴細嫩的面板,還是建議家長經常檢查、修剪孩子的手指甲哦。
因為如果無意間弄疼了其他小朋友,而那個小朋友用暴力回擊的話,於孩子來說,無論是反抗還是沉默,都不大好。
方法三、了解事件的原因任何情況下,家長都需要用冷靜的心態來處理孩子“欺負”別人的情況。有很多原因造成孩子“打人”。
比如,有時因為玩具數量不夠引起的小矛盾;有時因為跟同伴用錯了表達情感的方法;有時因為看到同伴做錯了,來不及或不會用語言勸說就直接動手製止;有時因為看到別人就是用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的;有時因為別人先欺負了自己;甚至,有些性格相對內向的孩子會通過“欺負別人”來引起同伴、成人的注意。
當然,也不排除是自家寶貝毫無緣由地主動去“弄”別人一下。家長只有在了解清楚原因之後才可選擇合適的方式來解決,同時還要讓孩子知道:不管是什麼原因,只要你動手了,就一定是做錯了。
而這個方法同樣適用於“被欺負”的孩子家長,因為了解了原因後,才能選擇適宜的方式來幫助孩子與同伴正確交往。
如果孩子比較膽小,不敢直接制止“欺負”自己的同伴,那就要鼓勵孩子在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告訴老師,以便於老師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比較客觀地還原事件真相。
方法四:避免體罰孩子當然,孩子在情緒興奮激動時都會沒理由地“騷擾”一下同伴,而孩子的“不知輕重”很容易變成了“主動攻擊”。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不能“以暴制暴”哦。
體罰只會讓孩子模仿到這種簡單粗暴的處事方式,體罰也會暗示孩子:爸爸媽媽拿我沒辦法了,只會打我。
因此,家長需要通過“耐心談話”來了解孩子的思想、表達成人的感受。如果孩子真做錯了,適當的懲罰當然是有必要的,這裡給出幾個科學的懲罰方法:
①、減少遊戲時間
②、設定“反思椅”或者面壁牆,並且規定懲罰的時間
用這些小小的懲罰讓孩子為自己行為上的失誤承擔相應的責任,以此建立必要的規則意識,提升孩子適應社會規範的能力。
而面對那些希望通過“攻擊別人”來引起他人注意的孩子,家長可以採取冷處理的方式,讓孩子體驗到自己的行為不被認可、不被贊同,促使孩子用正確的方式來與人溝通。
方法五、積累交往的方法孩子之所以產生“攻擊性行為”很大原因都是“不會交往”造成的。在孩子社會性發展的過程中,家長可以幫助孩子積累一些有效的交往方式。比如,
喜歡別人不一定要用小嘴去咬,可以用嘴巴告訴好朋友“我真喜歡你啊";
你不喜歡某個小朋友親近你的方式,你可以告訴他“我不喜歡你碰到我”或者告訴老師;
遇到自己很想玩其他小朋友手裡的那個玩具時,可以說“你玩好了給我玩好嗎?
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孩子之間的肢體衝突,還能提高孩子的語言表達水平。
當孩子弄疼同伴後,成人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共情訓練"。根據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能夠感知到對方的情緒情感的,所以用共情的方法,讓孩子體驗到和對方相一致的情緒反應,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
我們可以使其置於“受害者的地位,切實體會受害者的感受和心情,產生一定的“感情共鳴”,以此改變幼兒之前錯誤的交往方法。
有錢的父母千篇一律,智慧的父母萬里挑一!動動您的手指,轉發和收藏起來,讓更多家長看到吧!是的,我們需要您的幫助,同時,看到這篇文章後,受益的家長也會感恩您的分享。
福利:應廣大粉絲的要求,魏參老師的付費專欄和付費圈子均已上線,訂閱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