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熙熙攘攘的城市街頭,一名環衛工大爺正辛苦地清掃路面,一個小孩卻毫無顧忌地在他身邊不停地撕紙,扔紙。

大爺看不下去了,勸孩子,“別扔了,我正清掃呢!”男孩卻任性地懟他,“我就是想扔!”

在一邊的媽媽不知勸阻,反而給孩子撐腰,衝著環衛工嚷“他扔你掃不就行了,你不就是幹這個的嘛!你不就是一個掃垃圾的!”

經過的路人都看不下去,紛紛指責他們太不尊重人家的勞動了!媽媽護犢心切,為兒子辯解“他不是還小嘛!你們跟一個孩子一般見識,有意思嗎?”

一位路人大叔終於忍不住對媽媽喝道“因為小,我不說他(男孩),我說的就是你,你當家長怎麼教育的?”

上述的情景,是某視訊博主還原熊家長袒護熊孩子的真實情節,以此來測試路人的反應。

大部分見此情況的路人,都出聲指責孩子會這樣犯錯,媽媽的責任最大。可是往往身在其中的父母,卻很難意識到自己的失誤。

著名教育家盧梭曾說過:“誤用光陰比虛擲光陰損失更大,教育錯了的兒童比未受教育的兒童離智慧更遠。”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犯錯,而父母們是如何對待這些錯誤的態度,卻是千差萬別。而這其中的差距,便隱藏了孩子未來的差距。

用對了方式,父母對孩子每一次的教育便是為他人生揚帆起航的助力!而用錯了方式,這一切就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重重阻力,甚至斷送了他的未來。

1

曲解了愛的父母,對孩子傷害最大

傍晚時分,在湖北孝感一所大學的草坪上,擺放著不少別緻的泡塑製品。它們引起了周圍正在玩耍的孩子們強烈的好奇,開始了一場不顧一切的拆解狂歡。

原來,這些泡塑製品是畢業生為了多一個畢業留影的紀念場地,花費一個星期特地製作的。

誰知費力安裝了半天,擺放出來還不到8個小時,就被熊孩子們毀於一旦。

而更讓人不可思議的是,當小孩們肆無忌憚地破壞時,他們的家長正站在一旁,樂呵呵的圍觀,無一人出來阻止。

當得知,孩子確實闖禍了,大人們非但沒有向學生道歉,反而輕描淡寫地推脫,“小孩子不懂事嘛”,甚至還責怪學生怎麼不把它們圍起來?

參與制作的學生,扎心地追問,“小孩子不懂事,你們大人還能不懂事嗎?”

殊不知父母現在不明是非地庇護,讓孩子免去的責罰,將來的生活都會如數甚至加倍償還給他們。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等到鑄成大錯時,後悔已晚矣!

而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錯誤,秉承所謂的“自然教育法”,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認為這樣才是尊重天性,否則將會破壞孩子的天然秉性。

可是,由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斯特娜夫人提出來的“自然教育法”,其宗旨就是,要按照天性培養孩子,釋放孩子的潛在力量,特別注重品格、品行和習慣的培養。

它最基本的底線便是道德和安全!

如果父母不讓孩子明確自己行為的邊界在哪兒,而一味施行所謂的“自然教育法”,對他放任不管,其本質就是家長在教育上為自己的偷懶尋找藉口。

2

領會愛的父母,讓人驚豔的教育

知乎上曾有一個瀏覽量過億的超熱話題:你見過哪些父母驚豔到你的教育?

有一個高讚的回答,說的是這樣一個小故事:

一個孩子在家玩籃球,不小心打碎的家裡的古董花瓶,因為害怕媽媽責罵,便偷偷用膠水把碎片粘起來。可是心細的母親還是很快就發現了花瓶的“變化”。 她詢問兒子是怎麼回事?孩子靈機一動,撒謊說是貓兒跑過,打碎了花瓶。媽媽並沒有立刻揭穿他,而是給了他三塊巧克力,並對他說:“第一塊巧克力,獎勵你有傑出的想象力,想象出一隻能撞到花瓶的貓。第二塊巧克力,獎勵你有傑出的花瓶修復技能,說明你的動手能力很強。第三塊巧克力,代表我對你歉意,我不應該不考慮家裡有個好動的男孩,而把花瓶放在易摔碎的地方。”

這個男孩被媽媽的話深深觸動,最終承認了自己的錯誤。

自此以後,每當他想用謊言矇混過關的時候,眼前就會浮現媽媽那三塊巧克力,提醒自己做一個誠實有信的人。

孩子總會犯錯,而在父母面對這些錯誤的態度裡,不但藏著他們自身的格局和整個家庭的教養,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未來。

3

當孩子犯錯了,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對待犯錯的孩子,我們並沒有統一的最佳方式。可是針對不同的小孩,不同的錯誤,我們也許可以試著區分具體情況來處理:

1、當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

四歲的兒子曾經將整瓶椰汁倒在了他老爸的魚缸裡,造成那些價格不菲的觀賞魚集體“領便當”。

他卻一臉不解,明明把我最喜歡的飲料分享給小魚兒了,它們怎麼就死了呢?

當我們了解了情況,知道兒子好心辦了壞事後,並沒有責備他。而是告訴他,“你覺得好的東西,別人不一定喜歡。金魚喜歡的是魚食料,如果你喜歡金魚,就給它魚食料,但一天只能喂一粒哦。”

對自己的錯誤還無察覺的孩子,我們可以試著直接清晰地向他說明,正確的行為是什麼?這個時候,儘量正向地鼓勵、引導遠比負面的責罵效果更好。

2、當他已經明白自己做錯了

可是更多的時候,孩子是明知道這樣做是錯誤的,卻仍控制不住自己,還是忍不住犯錯。

綜藝《放學後》裡的翰翰便是這樣,明知道媽媽要求他玩完玩具後,都要收拾起來。可是他就是不想收,於是把散落的玩具一股腦兒全藏進被子裡去。

成長教育專家蘭海就建議,遇到這種情況,媽媽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抓狂。我們大人有時候都想偷懶磨蹭,何況孩子呢?

抱著同理心跟孩子交談,告訴他收納整理不但可以讓空間整潔,你下次需要任何東西時都能快速尋得。

而且這樣做,還是幫助媽媽分擔了勞累的家務,讓媽媽多一點休息的時間。

最後,幫著孩子一起收拾,而不要像一個監工一樣叉著腰監督他做事。

多伯森說過:“尊重他人、有責任感的孩子,產生於愛和管教適當結合的家庭中。”

看似一件收納小事,只要父母願意承認孩子的情緒,並喚出孩子心中最真實的一部分,便可以讓犯錯的孩子既明白了自己做好這件事的意義,又可以從中感受到媽媽的理解和關愛。

3、愛是親子關係的永恆主題

繪本《大衛,不可以!》裡,小男孩大衛可以說一個闖禍專家,因為調皮搗蛋,無數次被媽媽喝止:不行!不可以!

可是無論孩子錯了多少次,在繪本的結尾媽媽都是以擁抱,親吻等方式告訴大衛:媽媽非常愛你。

無論孩子犯了什麼錯誤,而我們又是選擇何種態度處理,都請用“我們還是一樣愛你”為談話的結束語。

因為我們對愛堅定的態度,會讓強化他對親情的篤定,而這一份心靈的力量也更能幫助孩子快速地從犯錯的阻挫感中恢復,自信樂觀地面對未來。

身為父母,我們不但不能禁止孩子犯錯,反而應該珍惜對他的每次錯誤的教育機會。只有父母願意放下身段,控制情緒,用適合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時,他們才有機會真正從錯誤中吸取教訓,有機會真正的成長。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為什麼你總是羨慕別人家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