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你倆趕快把飯喝了,不喝飯晚上也別吃了。”婆婆大聲嚷嚷道。

7歲的侄女和5歲的侄子盯著電視,對婆婆的喊叫無動於衷。

公公按下電視的暫停鍵。兩個孩子磨磨蹭蹭的來到飯桌前,拿筷子攪合著,就是不往嘴裡送。

“誰先吃完飯,奶奶發巧克力。”婆婆換了招法。

兩個孩子依然沒有太大的動力。

我問:“媽,他們在學校也不吃飯嗎?”

婆婆答:“去上學的時候不給帶零食,他們餓了就吃了。”

“他們不願意吃就不吃了,餓了他們自然就會吃了。”我接著說。

小侄女最終還是沒有喝下那碗飯,婆婆也沒辦法。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你有沒有逼著自己的兒女吃飯?是不是會時常感嘆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都很聽話,偏偏自己的孩子就成了難伺候的主?

其實症結不在孩子,在於父母以及其他主要撫養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出了問題。那麼什麼才是教育孩子該有的姿勢呢?

1.給與自由是對孩子最大的尊重

有天早晨,孩子爸爸帶著他在莊上溜達,沒過一會,我就聽到兒子哭起來,就瞅著孩子爸爸抱著他回來了。

我忙問是怎麼回事?

“他非要在鄰居家門口的石墩上爬著玩,我沒讓他爬,他就哭了。”孩子爸爸委屈的說。

“沒事,他想玩就讓他玩吧,弄髒了衣服就再換,你不讓他玩,他能不鬧嗎?”我笑著說。

之後,孩子爸爸又帶著兒子出去,我從門口遠遠看到孩子爬山爬下,很是開心。

這麼簡單的快樂,很多孩子依然得不到。大人們總是喜歡拿大人的眼光去要求孩子,太髒了有細菌、擔心磕著碰著就不讓孩子玩了嗎?相對孩子的快樂,弄髒幾件衣服又有什麼呢?

那些看起來冠冕堂皇的藉口,不過是大人們無情剝奪孩子自由權利的表象罷了。

如果你是一個孩子,選擇吃飯和自由玩耍的權利都沒有,你會開心嗎,你會一直服從嗎?即使服從,背後會不會是另一種形式的反抗呢?

尹建莉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裡就曾說到,自由的孩子最自覺。

孩子也是一個人,他的天性就是渴望自由,他需要得到尊重,給與自由就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2.給與信任是對孩子最好的鼓勵

此前,我對一個2歲小孩的自覺性還是深表懷疑的,直到有件事打破了我的看法。

有天晚上,2歲的兒子睡覺前鬧著吃小饅頭,其實不久前他剛吃過一些,我起初想要拒絕,但看到他堅持的模樣就心軟了。

我告訴他,吃完這一次就只能等明天再吃了,而且吃幾個要他自己來定。

兒子有點茫茫然,然後告訴我“兩個”,我從一把小豆豆裡拿出兩個放到他小手裡。他一顆一顆吃完。

之後,他和我又玩了很久,再沒有提吃“乾乾”的事。

沒想到兩歲的孩子能控制住自己,那可是他喜歡的小饅頭。這是第一次讓他自己主動做選擇,而我選擇了相信他。結果真的讓我驚呆了。

有些時候不是孩子做不到,而是我們潛意識裡給孩子打上了“你不行”的標籤,覺得他太小不能洗衣做飯,覺得他不擅長,覺得這對他來說難,那也不簡單,孩子的每一次成長都被你的衝鋒陷陣阻擋在外,就別責怪自己家的孩子不如別人家的孩子了。

3.言傳身教是給孩子最好的榜樣

有一次,婆婆和小姑子在家裡吵起來,我抱著一歲多的兒子出來勸架,兒子聽到大聲吵嚷聲,哇的哭了。起初我沒當回事。第二天晚上,奇怪的一幕出現了。

兒子突然拿手指著我大吼,嘴裡嚷嚷不停也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我們一時沒鬧明白怎麼回事,只是覺得那模樣十分搞笑,我們都笑起來,兒子也笑了,然後又開始那樣大聲嚷。這下我們鬧明白了,原來兒子在學昨天晚上的吵架。

雖然更像是鬧劇,但卻給我們提了很大的醒,之後就算我跟物件有需要爭吵的,我們也從來沒再在孩子面前吵,他也就淡忘了。

董卿在央視《面對面》的一期節目中說了一句話:“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你就首先要去做一個什麼樣的人。”

你想讓孩子多讀書成為學霸,就先放下手中的手機,拿起一本書;如果想讓孩子變得謙和有禮,就不要對他人粗魯無禮;如果你是樂觀向上的,孩子每天也會充滿Sunny;給孩子報各種補習班的同時,也別忘了提升自己。

永遠記得,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你看到孩子的缺點和不成功的地方,立刻行動完善自己,因為育兒是一場修行,本身就是自育的過程。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秋季孩子最愛喝的一道湯,營養補鈣,增強體質,一年四季都喝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