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發展,孩子就沒有歸屬感。鼓勵孩子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重點在於給予孩子自尊和成就感。——魯道夫·德雷克斯

說到鼓勵孩子,哪有父母認為自己不會鼓勵孩子?

作為一名為了孩子成長喜歡去學習的媽媽,我也以為鼓勵孩子,這並不是一件很難做到的事,除非有的父母天生喜歡用打擊式教育。

但是在看了《孩子 挑戰》這本書後,我發現了一個可怕的真相,大部分的父母根本就不會鼓勵孩子,包括我自己在內。

比如當女兒遇見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想要放棄的時候。

我會說,這有什麼難的,一邊說一邊去做演示。目的就是為了告訴孩子,這根本就不難。

但是當我讀了《孩子:挑戰》之後才發現,自己一開口就錯了。

“這有什麼難的”,本來是出於好意,讓孩子別灰心別放棄,但是這句話的潛臺詞其實是在告訴孩子,你看一點都不難,你不會,是因為你太笨了。

仔細回想孩子聽到這句話的反應之後,我發現,當我告訴孩子應該如何去做的時候,孩子的會選擇放棄,去做別的事情。

所以說,對孩子真正的鼓勵和我們所認為的鼓勵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兒童心理學奠基人魯道夫·德雷克斯在《挑戰:孩子》這本書中提到,鼓勵孩子有兩重意思。一半是指避免羞辱或者過度保護孩子的行為,從而不令他們氣餒。

另一半指我們表達出對孩子勇氣和自我認知信念的支援。

但是往往很多父母在鼓勵孩子的第一步上就做錯了,我們雖然沒有羞辱孩子,卻讓孩子從我們的語言中感受到了羞辱,只是我們還不自知。

這些話鼓勵性不大傷害性很大

①因為孩子弱小而拒絕孩子的話

當2歲的女兒想要幫你遞盤子的時候,父母們通常會怎麼做?

大部分父母會選擇對孩子說:你太小了,這樣很危險,等你大了再來幫助媽媽吧。

表面看來我們是為了孩子好,但是從孩子的角度來看,父母的拒絕是對他們能力的否定。孩子會認為是自己無能,弱小。下一次當他想要再次提出這樣的要求,就會想到自己是無能的。最終結果孩子會選擇依賴父母,而不是自己動手,父母的一句話,避免掉的不僅是潛在危險,還有孩子學習中的自主能力。

②總是給孩子一些自己認為對的建議

6歲的孩子把衣服摺好了,結果媽媽來一看,衣服非常的不平整,也不對稱。媽媽先表揚了了孩子,然後給出建議,我覺得你應該這樣去折會更整齊。說著攤平了整件衣服。

我們是在告訴孩子正確的疊衣服方法,很多媽媽會認為自己是出於好心,但是孩子並不這樣認為。孩子會覺得媽媽是在說,他做得不夠好,他的能力太差了。

因為我自己就是這樣的媽媽,早上給孩子疊完被子,我的第一句話是,你應該這樣去疊。

這是我們母女的對話習慣,我心裡想的是想要孩子做得更好,仔細想想內心深處的想法可能是“孩子,你做得不夠好”。

終於明白無論說多少次,孩子的衣服永遠都疊得很亂,這是我內心投射給孩子的想法:你根本就疊不好。

孩子想要玩滑滑梯,媽媽說太高了,很危險;孩子想要玩鞦韆,媽媽說容易摔下來,我扶著你;孩子想要玩攀登架,媽媽說這是大小孩玩的。

孩子想要拿水杯,媽媽說太燙了;孩子想要自己拿書,媽媽說爬得太高,會摔下來的。

乍一看媽媽沒錯,她是在保護孩子。但是媽媽處處拒絕,會讓孩子的內心受挫,會讓孩子變得縮手縮腳,什麼都不敢去玩。

魯道夫·德雷克斯說,當我們努力地去保護孩子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告訴孩子“你的能力多弱呀”。

媽媽過度的保護,會增加孩子對危險的恐懼感。受傷的膝蓋可以痊癒,但是受挫的勇氣會留下疤痕。

④對孩子出於好心的幫助

冬天的時候孩子上幼兒園總是賴床,每天都是踩著點出門,每次嫌棄孩子太慢,都是我幫她穿好外套,戴上手套。

日常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時刻,我們為了省事,出於好心去幫助孩子。我們的做法哪是幫助,對於孩子來說,這是媽媽們在顯示自己的優越感。孩子費力需要花不少時間才能扣上的扣子,媽媽一會就扣好了,孩子會覺得我做這些努力有什麼用呢?反正媽媽做得比我好很多。

對孩子來說,表面看來是在享受媽媽帶來的服務,其實父母出於好心地幫忙對於孩子來說就是一次又一次的信心打擊。

最終結果就是,孩子可能習慣性地會說,媽媽你幫我吧!

孩子的不良行為背後是內心氣餒的表現

孩子需要鼓勵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勵帶給孩子自尊和成就感。父母錯誤的鼓勵只會帶來孩子內心的氣餒,這種內心氣餒的外在表現形式,就是孩子的錯誤目標。

姐妹兩人,姐姐成績很好全都是A,妹妹則相反,成績比較差,全都是D,只有兩個C。如果媽媽對妹妹說,姐姐成績很好,非常優秀,你應該向姐姐學習。媽媽的目的是鼓勵小女兒向大女兒看齊。但是這並不是真正的鼓勵。

拿小女兒和大女兒比較,只會增加小女兒內心的氣餒。即使小女兒去努力,也是迎合媽媽的想法,而不是自己內心真正的內驅力。一旦努力之後仍然沒有追上姐姐,小女兒可能會自暴自棄,或者透過其他的手段獲得媽媽的表揚來獲得成就感,比如篡改成績。

所以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不良行為的背後是內心氣餒的錯誤表現。而孩子內心氣餒正是因為父母不當的言行造成的。

為人父母多年,總以為鼓勵不難,卻不知道真正的鼓勵是從避免說錯話開始的。

鼓勵孩子先從學會說話開始

不要總說“你太小,長大了再去做”。孩子想要自己吃飯,孩子想要自己拿碗,孩子想要自己來,父母能做的是避免孩子受傷,告訴孩子怎樣去做,而不是拒絕孩子的要求。

不要說“媽媽告訴你這樣做更好”。不管做得好與壞,不要總是給孩子更多的建議。而是指出孩子做得好的給予肯定。

不要總是說“媽媽來幫你”。時刻記住,我們做得越多,孩子會越發的氣餒。

不要總是說“你應該向某某學習”。比較並不是真正的鼓勵,只有讓孩子重獲信心,才能獲得內在的內驅力。

不要替孩子感到難過,這是大人所有行為中對孩子傷害最嚴重的方式之一,大人的態度傳遞出對孩子克服困難的能力缺乏信心。

不要對孩子說“這個危險,那個你不能玩”。過度的保護只會讓孩子喪失勇氣,產生更多的氣餒。

真正的鼓勵不是口頭上的一句表揚或者讚美,而是從內心出發,我們真正想要孩子獲得的自尊和對孩子自我認知的肯定。

想要學會真正的鼓勵,你我都需要放低姿態,從學會正確說話開始。

7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牛年2.27日讀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