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認為嬰兒是個不完整的人,需要教育,需要培養。
他們不會說話,只會哭鬧。
在我們的認知當中,他們非理性、無理取鬧、語無倫次、以自我為中心。
但是,最近十幾年的研究方式發現,
如果你不去刻意教育一個嬰兒,他們也會慢慢從周圍的環境學會各種技能。
他們的學習方法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用到了統計學、資料分析、基礎物理、甚至是心理學。
從這一點來說,他們的思維模式和科學家非常相似。
新生兒出生的時候,大腦並不是一片空白,他們帶有很多原始的抽象而複雜的知識。
剛出生時,可能是“物以類聚”的關係,他們就意識到人是區別於其他的特殊“物體”,因此出於本能他們會特別喜歡模仿人的面部表情。
嬰兒到了18個月後就能分辨別人的喜好,能做出喜歡或者厭惡的表情。
到了3、4歲的時候,他們就已經漸漸開始自學“人倫五常”,對別人的心理有了更進一步的瞭解。
他們的學習速度極快,那是因為在學習過程中,他們會呼叫大量的感官資訊,從統計規律中學習,而不是像成人那樣重複練習。
在2008年的時候,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
他們向一群8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了一盒乒乓球,其中白球佔了大多數,而紅球只有白球的1/5。科學家們當著他們的面從中隨意抽出5個球,而當抽出的球中紅球佔大部分時,嬰兒們會表現得很驚訝。
因為白球很多,正常情況下取出來的五個球中白球應該也很多,這是基本的邏輯關係,也是基本的因果關係。
當嬰兒看到取出很多紅球時很驚訝,這說明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已經對統計學中的樣本和取樣的關係“無師自通”。
因此,嬰兒不是非理性的,他們天生就有邏輯。
他們雖然不會像科學家那樣去做一些刻意的實驗去驗證客觀規律,但是他們卻喜歡在生活和遊戲中去實踐和嘗試他們的觀點。
比如,他們覺得扔一個東西發出了奇怪的聲音,那麼他們也會去嘗試扔其他相似的東西看看有沒有聲音。這和科學家們用實驗去尋求物體間的“相關性”很相似。
那如果大人們主動去告訴嬰兒答案,干預他們的好奇心,會產生怎樣的結果呢?
科學家找了兩批4歲兒童做了個玩具實驗。
他們告訴第一批兒童“我不知道怎樣讓這個玩具發出響聲,但是我們可以嘗試”,而第二批兒童被告知“我知道這個玩具怎麼發出響聲,我教你們”。
結果是第一批兒童在不斷地嘗試中發現了讓玩具發出聲音的最佳方法,而第二批兒童還是在不停重複科學家故意教給他們的複雜方法。
這表明,他們對世界的好奇會因為有人已經告訴了他們答案而消失,不管這個答案是不是最佳的,他們都會停止探索。
創造力大概就是這樣被抹殺的。
那麼嬰兒那些最初的超乎尋常的學習能力和創造力是怎樣產生的呢?
這還是要涉及到人類千百年來的進化問題。
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一個顯著的特徵是擁有超高的智力,而智力越高的動物,發育時間越長。
人類的童年長達好幾年,如果換做其他動物,幾年內沒法自立,早就被捕食了。
但由於人類有父母、社會的保護,人類“幼崽”們只需要不停地學習知識,而不用考慮生存問題。從這一點上說,嬰兒和兒童就是為了學習而生的。
而且為了更快地學到技能,嬰兒的大腦也比成人擁有更好的可塑性,負責控制力的前額葉皮層到了25歲才發育成熟。這段期間,嬰兒看似缺乏控制力,但其實對學習大有裨益。
沒有控制力的束縛,他們可以自由地發揮創造力。
因此,不要以為嬰兒是個不完整的人,其實他們只不過和我們成人有著不同的思維模式。
與其說他們“不可理喻”,還不如說我們成人已經“思維定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