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傾聽的3個原則
上一篇文章,我們梳理了幾種常見的消極傾聽模式。那麼,積極傾聽應該這麼做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家長們在聽孩子說話時遵守以下3個原則:
1. 真誠
傾聽的出發點是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和關心,而不是為了滿足家長自己的需求去做。這需要家長們在和孩子溝通之前要做適當的心理準備,將自己調整到平靜的狀態,而不是沉浸在工作的疲憊、同事的複雜和家人的糾纏中。將自己準備好之後,家長就可以真誠的傾聽孩子說的一切。
這裡我想多說一句,如果家長這一天情緒非常糟,沒辦法短時間平復下來,那就暫時不要和孩子溝通了,否則可能會起到反效果。這時,家長可以真誠的告訴孩子:
“寶貝,對不起,媽媽(爸爸)今天實在是太累了,我現在的狀態可能不能很好的聽你說,你可以給我一點時間,讓我處理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我們再好好聊天嗎?”
2.接納
接納孩子,接納孩子說的所有內容,不帶任何評判的傾聽孩子的所有情緒和觀點表達。相較真誠,這一點對很多家長而言比較困難。我們也許可以快速平復一天的情緒,對孩子真誠開放,但我們很難放下十幾年的育兒信念、對孩子的美好期待,以及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因此,當孩子說出一些違反家長價值觀或者期待的話,家長很難不去評判和改正。
我們來設想這樣一個場景,家長可以將自己帶入這個場景,來評估自己的反應。比如,孩子說:
“爸爸(媽媽),我覺得上學沒用。我想當網紅,直播帶貨。你看那個李XX,還有那個薇X,他們每天在網上賣東西,一天能賺好幾千萬!”
這是一個真實的場景,不過是發生在心理諮詢中。坦率地說,作為教師,當我聽到學生說出這句話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立刻反駁:“你怎麼可以這麼說呢!讀書多重要……”
我這個“外人”尚且如此,更別說家長了。但是可以想象,如果家長這樣回覆孩子,那麼孩子很有可能不再說話或者更加激勵的叛逆和反駁。一場本可以深入瞭解孩子想法並給與孩子有效指導的對話,會戛然而止。
但如果家長能夠先放下自己的恐懼和擔心,放下自己對“成功”的定義,不帶評判地聽孩子把話說完,並在過程中給予孩子肯定和深入挖掘,那很有可能家長會聽到以下的話:
“我不是不想學習,我只是想快點開始賺錢,這樣爸爸媽媽就不用那麼辛苦的加班了。”
3.共情
設身處地的去感受和理解孩子。關於共情的主題,我們前面已經有過很詳細的介紹,感興趣的家長可以去看看。概括而言就是,家長在清空“自我”後,可以嘗試將孩子“放進去”。聽孩子說的時候,家長設想自己也在經歷這一切,然後去感受自己的情緒和想法。
積極傾聽的5個方法1. 全神貫注的聽
這一步非常重要,是傾聽的基礎。聽很簡單,但高質量的聽卻很難。高質量的聽要求家長們心無旁騖,全身心的關注與孩子的言語和非言語資訊。這裡要說一說一種常見的現象:孩子在眉飛色舞地說,家長一邊玩手機一邊有一句沒一句的應和。這顯然不是高質量的聽。
這時有些家長可能會很委屈了:我累了一天了,回家玩會兒手機不過分吧。當然不過分!我們也不鼓勵家長全天候地準備著傾聽孩子,這既不科學也不人道。家長是人不是神,家長也有自己的人生,不可能全身心地守候著孩子。
因此,我們建議,選擇一個自己最閒或者最能夠集中注意力聽孩子說的時段,和孩子做一個約定。比如,家長可以告訴孩子
我可以在這個時間段內拋開一切干擾,全身心投入的和你聊天。其他的時間你需要聊天也可以找我,我很樂意傾聽,但爸爸(媽媽)工作也很辛苦,可能不能保證其他時間一直都有空或者一直能夠專注的聽你講,希望你理解。
這樣,既能夠保證孩子被充分傾聽的需求,也能夠讓家長有喘息的機會,然後以最飽滿的狀態和孩子相處。
2. 使用反饋性語言表示肯定
積極傾聽強調反饋。反饋本身就是對說話者的肯定,讓說話者知道,他說的話真正被傾聽,而不是對著空氣說話或者自言自語。反饋性語言是最基本也是最簡單的反饋方式,它能夠直接傳遞傾聽的反饋,但不包含太多語義資訊。這樣,說話者既能夠知道對方在傾聽,也不會被過多的反饋打擾。
當孩子在陳述一件事情或者表達一種觀點時,家長可以在適當的地方使用以下反饋,讓孩子知道家長一直在認真聽,沒有走神。比如:
“哦。”
“嗯。”
“我懂了。”
“怎麼樣了?”
“真有意思!”
“真的。”
“是嗎?”
“還有嗎?”
“接下來呢?”
“簡直不可思議。”
3. 使用引導性語言激發孩子的傾訴欲
單純使用反饋性語言,能夠表達家長在聽,但一直使用顯得呆板和刻意,孩子會覺得無論我說什麼,家長只會“嗯”、“啊”、“哦”,孩子從家長這裡得不到太多資訊,久了就厭倦和煩躁了。因此,家長還可以搭配使用引導性語言,鼓勵孩子繼續說下去。
當孩子在講述自己的一段經歷或者表達感受時,家長可以在事件的重點或者轉折點處進行引導性反饋,讓孩子感受到家長對他話語不僅關注,還很好奇,有很強的慾望聽下去。這樣,孩子會受到很大的鼓舞,從而更樂於分享。比如,孩子可能會說
“快講給我聽聽。”
“我很想詳細的聽聽這件事。”
“很好!繼續講。”
“那你想怎樣?”
“我對你的觀點很感興趣。”
“你願意跟我談談這件事情嗎?”
“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把整個過程講給我聽聽。”
“接著講,我感到太有意思了。”
“聽起來對這件事你有自己的看法。”
“這件事看起來對你很重要。”
“你好像很關心這件事。”
4. 使用接納性語言鼓勵孩子真實表達
其實前面幾步都在表達對孩子所思所想所說的接納,因為接納就是看見並接受孩子原本的樣子,不帶任何評判和要求。但是,在孩子講一些“難以啟齒”或者“危險”的話題時,單純的反饋還是不足夠的。這時,家長需要給予孩子更多的支援,讓孩子相信告訴父母任何事情都是安全的,不會被批評的。
這類話題隨著孩子年齡的不同內容也會不同,例如對於年級較小的孩子,可能涉及到錯誤和懲罰,對於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涉及到性生理、性心理以及親密關係等等。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和經歷儲備一些相關知識,這樣才能在聽到孩子講到這些“勁爆”話題時“心如止水”,進而做到接納。比如:
“你有權表達你的感受。”
“我尊重你的人格、想法和感受。”
“我或許能從你身上學到東西。”
“我真想聽聽你的看法。”
“你的想法很重要,我想多瞭解一些。”
“我想接近你,想更瞭解你。”
最開始說這些話,家長可能會覺得很彆扭。一方面家長可能真的很難接受孩子當時說的那些話,另一方面,家長們也幾乎沒有在溝通時聽到對方、特別是自己的父母說這種話的經驗,因此很不熟悉。但是,為了讓孩子變成一個直面內心、活出自我的人,家長們需要多多練習。
5. 善用非言語反饋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在溝透過程中,透過言語傳遞的資訊只佔25%,其餘資訊幾乎都透過非言語傳遞,例如溝通時的表情、姿勢、動作等。非言語反饋是溝通中最快被說話者接收到的資訊,同時也是最被說話者信任的資訊,因為我們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言語,卻很難快速的控制自己的表情或者姿勢。
另外,非言語反饋中包含了大量的情緒內容,這是溝通中、特別是親子溝通中非常重要的資訊。
孩子,特別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言語和邏輯思維能力還沒有發育成熟,因此他們很難用言語清楚的表達,也很難完全理解成年人的反饋。而家長的語音語調、表情動作是最直觀也是最簡單的。因此,孩子會第一時間抓取家長的非言語反饋。更極端的情況下,當家長的言語反饋和非言語反饋出現矛盾時,孩子會更傾向於相信非言語反饋。例如:
孩子:媽媽,你看我畫的畫!
家長:挺好的。(面無表情,語音低沉,音量較小)
案例中家長明顯傳遞了矛盾的資訊,言語上是對孩子的稱讚,但表情和語音語調卻表明家長完全“不為所動”,沒有一點被孩子作品驚喜到的情緒。這種情況下,孩子就很難相信家長在認真地聽他說話並且發自內心地喜歡他的作品。
非言語反饋沒有正規化,家長需要根據孩子所說的內容給予合適的反饋。這裡我要非常強調“合適”,因為無論是言語反饋還是非言語反饋,本身並沒有對錯,只有是否合適。家長不是隻能表達對孩子的讚揚、欣賞,在需要時也可以表現出憤怒或者失望,只要是符合當下情景的。
例如,當孩子說一些開心的事情時,家長可以給出開心、甚至驚喜的表情,肢體表現得更為開放外露;當孩子說一些難過的事情時,家長可以給出難過、傷心、關心的表情,肢體更加收攏,並且在合適的時候給孩子一個擁抱。
關於積極傾聽的內容我們就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家長們能夠從今天開始嘗試練習上面的積極傾聽技巧。量變引起質變,與君共勉!
#親子溝通##積極傾聽##育兒經##師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