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隨著自媒體平臺的不斷升級,普通人也有了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對於一般人來說,即使沒有才華也能透過短影片等形式分享自己的生活,但對於天生有缺陷的人來說,勇敢表達自己就需要很大的勇氣了。

剛剛做完人工耳蝸植入手術的孩子還不會怎麼說話,但隨著媽媽的努力和語言矯正課程的逐步深入,寶貝語音的清晰度逐步提高。雖然現在說話依舊有口齒不清的情況,但日常溝通已經沒問題了。

語言學習前是聽力訓練

每1000名新生兒中,至少有一個是先天性聽力障礙。如果在1歲之前就完成了聽力補償工作,那麼孩子的語言能力基本不會受到什麼損失,前提是進行合理的人工干預。這種人工干預一般只需要家庭進行即可。

如果孩子已經進入語言發育期,卻仍未完成聽覺補償的話,語言能力十有八九會受到損傷,需要聽力訓練和語言矯正的介入。有人說,孩子都能聽到聲音了,為啥還需要聽力訓練呢?

雖然在完成聽力補償後,兒童能聽到外界聲音了,但聽覺的運用和開發尚處於起步階段。和健聽兒童相比,聽障兒童有一大段的聽力空白期,這段時期正好是嬰幼兒認知能力發育的關鍵時期。沒有聽力這個主力,聾兒不能透過視聽結合的方式認識世界。

也就是說,聽力訓練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開發和利用聾兒的殘餘聽力,將他們從視覺為主升級為視聽結合,讓他們的聲音辨別能力無限趨近於正常兒童。由於人類語言的獨特性,同一句話用不同聲調發出會表達不同的情感,辨別這些區別是聾兒最為主要的課題。

有了對不同聲音的辨別能力,聾兒才能將語音和事物一一對應,並理解其特定的意義,這是下一步的語言矯正的基礎。

語言矯正怎麼就沒有必要?

有人說,孩子重拾聽覺後自然就慢慢學會說話,少則幾千多則上萬的語言矯正課程就顯得有些多餘了。其實,這是一種輕視了聽力障礙危險的觀點。聽力障礙給聾兒帶來的不止有語言發育遲緩,還伴隨著認知能力低下、性格幼稚、心理脆弱等問題。

助聽器只是解決了聾兒接收聲音的途徑,但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發聲困難的問題,何況還是極其複雜的語言系統。雖然孩子在聽覺訓練後對聲音有了一定的感知和辨別能力,但要透過模仿學會說話還得等到猴年馬月。

打個比方來說的話,就是別人給你一件工具,讓你去完成一項工作。但這件工具你根本就沒用過,只能透過拜師、說明書、影片網站等途徑從頭學起,否則無法完成工作。語言就是這件工具,工作則是開口說話,融入社會。

不會說話、說話晚、口齒不清、發音不準、理解能力差……看似只是一種問題的語言障礙其實包含很多個大問題。另外,每種問題的解決方案也都因人而異,畢竟每個聾兒的聽力損失程度等具體情況也都不一樣。

語前聾、語後聾、年齡大小、心理成熟度、認知能力高低、智力水平等等一系列指標都決定著每位聾兒的語言治療方案都大不相同。在語言康復訓練中,每位聾兒都是獨一無二的。在我們這裡,每個孩子的矯正課程都是獨一份的。

除了語言,還有內心的治癒

無論是從醫學角度,還是從民間觀點來看,聽力訓練和語言矯正都是聾兒,尤其是重度及以上聽力障礙患兒,必須要進行的活動。聽力障礙屬於原發性問題,它引發的語言、心理、性格、學習、社交等方面的落後是繼發性障礙,二者都是我們一直在研究的課題。

但是我們要知道,很多事情並不能單純地從理性出發看待,還要注意對感性層面的關注,也就是經常被提起的人文關懷。孩子畢竟年齡尚小,並不知道語言對其一生的重要性,一些孩子也不知道為何自己總是不願意和同齡人玩耍。

在一些歐美國家,手語符號是比較主要的轉化輔助手段,但大量訓練結果表明手語喧賓奪主,反而成為不少聾兒的主要表達方式,語言倒成了可有可無的東西。但是,語言所包含的情感、思想是其他交流方式無法做到,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我們一生的心理發展。

語言能力落後的聾兒無法透過語言排解苦悶、交流情感,很多負面情緒很容易轉化成黑暗能量,影響他們的一言一行。語言矯正師不僅會在語言層面給予寶貝幫助,還會用真心慢慢幫他們轉化心境,讓他們感受到溫暖和關懷。

9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3歲分床、5歲分房坑了無數孩子!分床睡的最好年齡到底是幾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