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根據國際傾聽協會(International Listening Association)的資料顯示,高達70%的家長都是不及格的傾聽者。傾聽是我們未使用的潛能,亟待開發。目前市場上有很多與傾聽相關的訓練課程,但遺憾的是,這些培訓似乎沒有發揮明顯的作用。由於缺乏良好溝通導致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出現了“對立”的局面。

傾聽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成功的一項必備技能。這一點早在60年前就得到很深入的研究。1952年,羅傑斯(Carl R. Rogers)和羅斯里斯伯格(F.J. Roethlisberger)發表了《溝通的天塹與通途》。他們冒教育界之大不韙,提出了全新的理論:強調溝通中要正確地傾聽,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感受。這對當時被視為神聖不可侵犯的長幼關係提出了挑戰。雖然這些觀點現在已經被大多數父母所認可,但大部分人仍然難以把理論付諸實踐。

兩位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我們每個人都有近乎本能的慾望想去判斷、評判、同意(或不同意)別人的觀點,尤其是在一些有爭議性的問題上,在某種程度上說,這是天性使然。例如,當你聽到“美國的人權狀況很好”時,你會如何反應?幾乎毫無例外,你會立馬錶明你的觀點,要麼認同,要麼反對。換句話說,你的第一反應就是從你的立場出發去做出評判。但很少有人會在一開始就去思考,說這句話的人的動機和背景是什麼,他是在什麼具體情景下說的。如果我們把那句話改為“相對緬甸而言,美國的人權狀況很好”,或許大多數在之前投反對票的人會改變他們的選擇。

如果我們能夠傾聽並理解孩子,控制妄自評判的衝動,就能夠實現真正的溝通。這就意味著,我們要從孩子的角度觀察他所表達的想法和態度,體會他的感受,理解他在討論當前話題時的價值依據。這種聽起來簡單的做法,實際上就是心理治療中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方法,是迄今為止我們所發現的能改變人的基本人格結構、增進與他人關係和溝通效果的最有效途徑。但在大量我親自輔導的家庭的案例中,這一看起來“簡單”的做法,似乎做起來仍然不簡單。

還是重溫一下羅傑斯的原話吧:“要設定一個家庭規則,不管輪到誰發言,都要先準確地複述一遍前面說話者的想法和感受,直到那位說話者滿意為止。這樣做的目的是在表述自己的觀點之前,你必須先了解對方論點的價值依據。這聽起來很簡單,但如果你親自嘗試一下,就會發現它做起來有多難。而一旦你能做到這一點,你就會發現,你的評論與原先比較起來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你的情緒化的成分也正在逐漸減少——大家的分歧減少了,剩下的少量分歧也是合理的,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這種“傾聽”式的方法為何沒有被廣泛採納呢?原因是多方面的,羅傑斯認為勇氣不足是排在首位的原因。傾聽並理解對方也意味著你願意進入他的個人世界,觀察他眼中的生活,而與此同時又儘量不妄下論斷,因此你就很有可能改變自己。也就是說,你可能會以他的方式看待問題,可能發現他已經影響了你的態度,改變了你的性情。大多數人都不敢承擔這一風險,其結果就是我們都不願意傾聽;傾聽的風險使我們不得不選擇先去評判對方。

反思一下自己和孩子在溝通中面臨的種種障礙,由於你的背景、個人經歷、動機、價值觀的差異而造成的溝通障礙比比皆是。父母與孩子雙方能克服障礙相互理解,簡直就是奇蹟。

那些成功的父母往往善於在溝通中抑制評判的衝動,能夠在發表意見時換位思考,試著探索孩子話語背後的動機和意圖。

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在一次接受哈佛大學教授的訪問中被要求“用一句話概括經營訣竅”,他回答:“首先要細心傾聽他人的意見。”的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張嘴,卻有兩隻耳朵,應該按比例使用。

5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如果你忙到只能看一本育兒書,我推薦這本,幫你解決所有親子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