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這本書和《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有著類似的理念和方法,這絕對是一本實用又有效的育兒工具。它甚至可以解決你所有親子關係中的難題。

首先作者要我們明確,我們都是凡人,我們可以在孩子面前表現出真實的自己,真實的情緒。這個觀點我實在是再贊同不過了。

沒有人可以接受孩子的所有行為,那麼就請不要假裝接受,“完美父母”是不存在的,就像沒有“完美的孩子”一樣,只有你真實了,孩子才能感受到我們真實的愛,不然,我們的假裝忍受很容易露出破綻,孩子可以很敏銳地發現我們的真實情緒,他甚至會認為我們對他的愛也是假裝出來的。那麼,他還如何真的願意和我們交流?

當我們明確了和孩子相處的基本前提就是勇於表現真實的自己之後,我們就要開始理性分析,和孩子的相處之道了。

先放一張圖,後邊會詳細解釋。

在上圖種可以很清晰的看出來,在親子關係中,孩子的行為可以被分為:父母可接納的行為,以及父母不可接納的行為兩種。而在可接納行為中,又可以分為:第一種情況:對雙方來說都沒有問題的部分,這也是我們最喜歡的情況,各種母慈子孝的時刻。這種情況,我們要做的只是去享受就好了。第二種情況,對孩子來說有問題的情況,比如孩子遇到了困難,孩子遇到了難題。這就需要我們給出應對的方法了,本書提供了:積極傾聽的方法。

關於積極傾聽,有很多技巧,首先需要我們擁有大量時間,可以真正做到認真傾聽孩子的心聲的時候才可以實現,還要在孩子主動說起的時候才可以實行,這兩個點很關鍵。如果你根本沒有時間聽完孩子的話,那麼就拜託你不要開始,不然孩子會認為你在敷衍,下一次就很難和你走心的溝通了。還有就是有的父母總是試圖主動發現孩子的問題,幫助孩子解決問題,其實這種行為在孩子看來是對他能力的不信任,有百害而無一利,而且我們還錯失了讓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

再有,積極傾聽的關鍵是,完全的,真實的接受孩子的全部情緒,真正做到“共情”。“共情”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事實上,“共情”是很有效同時也很難的一種方法,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練習。真正的從孩子的角度看問題,考慮問題,才能感受到他的感受,我們必須蹲下來,必須遏制住自己那討人厭的好為人師的姿態,不帶任何評價的,不帶任何提示的,不帶任何想法的,完完全全認認真真的傾聽孩子說的話,適時的給予迴應,給他袒露心聲的鼓勵,不斷的練習以後,我們才能學會共情,也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

孩子遇到麻煩問題之後的傾訴,往往並不是想讓我們幫他解決問題,他也許只是想抱怨,想訴說,想看到我們和他站在統一戰線,在他傾訴完以後,大部分都可以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們的這種能力,絕對會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當我們相信孩子,讓他自己去處理事情的時候,很多時候他都會比我們想象中的表現的更好。

下面說一下在不可接納行為中的兩種情況。

第一種,父母擁有問題,這時候可以選擇合適的面質技巧。說出當下孩子的行為,客觀的描述當下的情況,再說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對自己造成的確切而具體的影響。比如,你給孩子買衣服的時候,他不配合試穿。你可以說:“當你不想試穿這些新牛仔褲時,我不敢買它們,因為如果你穿起來不合適,我就不得不再回到商場來換。”這樣可以清楚的說明孩子的一些行為為什麼讓父母無法接受,而且不帶有任何指責的色彩,並且把解決問題的責任留給了他,並且讓他感覺到,你相信他可以用建設性的方法處理當前的情況,相信他會尊重你的需求,也給他一個機會做出具有建設性的行為。告訴他你的感受,而不是指責,那麼他更容易參與進來解決問題,而不是與你對立。誠實和坦率能培養親密關係,一種真正的人際互動關係。

第二種是父母和孩子同時都擁有問題,那麼也有相應的辦法:“沒有輸家”的第三法。之所以稱之為“第三法”,是因為,在親子關係中,我們往往把親子衝突看成一場戰爭:要麼家長贏,要麼孩子贏。第一種,家長贏孩子輸,那麼家長往往是運用權威來迫使孩子妥協,導致孩子極易怨恨家長。第二種,家長輸孩子贏,家長往往對孩子妥協投降,導致孩子無法無天,以自我為中心。

而“第三法”是指“沒有輸家”。簡單說來就是,每個人都不輸,甚至可以雙贏。類似談判後的達成合作,父母和孩子都擁有問題的時候就可以坐下來,認認真真的討論起來,就像真的在談合同一樣,雙方處於平等的地位,說出各自的需求,再協商出最優的解決方案,由於雙方最終愉快的達成一致,那麼雙方都會積極遵守約定,對於後續問題的解決也會十分有效。更加具體的方法,大家可以參考原書的內容。《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麼聽,孩子才肯說》這本書裡對這種方法也有十分詳盡的介紹,我這裡就不贅述了。

各種各樣的育兒書,出名的,不出名的我也讀了n本了,只有讀了這兩本書以後,我才真的有一種茅塞頓開的感覺,我感受到我不是在看無用的理論,而是作者在手把手的教我育兒。

在我的家裡已經用起了這書中介紹的方法,書中對孩子行為的分類,也讓我對親子關係的認識更加清晰明瞭,我相信,這些方法是非常有效的,正面管教的理論其實和這本書的觀點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看了這兩本書,正面管教的書也可以不用看了。

如果你真的很忙,只要把這兩本書讀透了,育兒,足矣。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要不要掛專家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