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Summer姐姐 / 文

最近看到一則新聞:上海社科院曾經做過一個調查,95%的家長,都認為自己孩子的考試成績應該進入前5%。

還有一個流傳已久的笑話,相信很多為“教育內卷”而焦慮的家長看了,笑都笑不出來。

成年人的焦慮,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孩子的焦慮。父母們在“內卷”的恐懼中拼命奮鬥,同時還要拉著孩子一起奔跑。

一旦孩子稍稍顯出疲憊、不配合甚至是厭煩,父母們就彷彿預見了將來孩子在社會上被“卷”的命運,焦慮而又抓狂。

最近,我讀了一本書,書中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

孩子每一個讓你抓狂的時刻,正是在提示你:他大腦中還有沒整合好的部分。

因為,大腦良好執行的關鍵,是讓各個部分更好地協同運作;父母如何抓住時機,幫助孩子完成整合,就是他們從“生存式教育”走向“發展式教育”的關鍵點。

這本書,叫做《全腦教養法》。

本書作者之一丹尼爾·西格爾,是美國著名的積極心理學家,也是哈佛大學的醫學博士,在大腦、心理治療和兒童教養領域有很多開創性的作品。

同時,知名育兒專家蒂娜·佩恩·布賴森也參與了這本書的撰寫,她是兒童與青少年心理治療師,一直致力於兒童教育及發展事業。

在本書中,作者為我們詳細介紹了兒童思維的發展方式,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式幫助家長透過整合孩子的大腦,從而改變兒童的思維方式,提高他們的學習力。

而身為成年人的父母,就是孩子大腦的雕塑師,在我們建立並完善親子關係時,我們同時也在塑造孩子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書中從如何“整合左右腦”、“整合上下腦”、“整合記憶”、“整合自我”、“整合自我與他人”等五個維度展開,用真實可靠的科學理論,結合具體案例,和行之有效,易於掌握的實踐方法,還貼心地在附錄部分,將0-12歲的兒童全腦教育的不同方式,分為四個階段一一列出,供不同年齡段的家長查閱。

同時,新修版的《全腦教養法》還配備了一本訓練手冊,供父母看、學、練,輕鬆構建全腦思維。

在本書中,作者告訴我們:父母的養育方式,決定了孩子的思維方式。

幸福健康的人生,源自於整合的大腦,整合的大腦,則源自於整合的關係。

用體驗塑造大腦

科學研究表明,大腦是“可塑造”的。這意味著大腦的生理變化,會貫穿人的一生,而不僅僅只發生在兒童階段。

那麼,是什麼塑造了我們的大腦呢?這就是體驗。

每經歷一次體驗,一些腦細胞(神經元)就會被啟用,從而開拓出彼此之間的新聯結,讓大腦“重新佈線”,變得更加幸福快樂。

對於孩子來說,在成年之前,他們絕大部分的體驗,都是父母給予和陪伴的,這也最終會形成孩子的大腦結構。

體驗如此重要,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會影響孩子大腦發育的方式。

舉例來說,連續幾個小時玩電子遊戲、看電視,會以某種特定方式來給大腦“佈線”;體育運動、藝術活動等,又會以不同的方式給大腦佈線;而和家人、朋友待在一起,參與有益的人際關係,則會是另外一種佈線方式。

而這個重新佈線的過程,就是整合的過程。

如果父母能夠尋找機會,去鍛鍊孩子大腦發育所需要的不同要素,促進他們大腦的整合,使得大腦的不同部分聯結得更加緊密,以有力的方式來攜手並進。

最終,他們的情感、才智和社交能力,都會得到很大的發展,同時也能提高決策水平,更好地控制身體和情緒,更全面的認識自我,與他人建立更加穩固的關係,並在學業上取得成功。

一言以蔽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改善孩子的情緒——整合“左右腦”

每個人都希望生活得更有意義,所以情緒是不可或缺的,但又不能完全被情緒所控制,陷入“情感海嘯”之中。

同樣,我們也不希望“冷漠無情”,只運用左腦,將邏輯和語言從感受和個人體驗中剝離開來,陷入“情感沙漠”。

因此,大腦的左右兩個部分協同運作,是非常重要的。

對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右腦佔據了主導地位,他們還沒有完全掌握用邏輯和文字來表達感受的能力。

這也是為什麼在成年人的眼中,有些孩子的行為“不可理喻”,說哭就哭,歇斯底里,旁若無人,當“情感海嘯”襲來的時候,對別人的話語充耳不聞。

而另一個極端——“情感沙漠”也同樣會造成一些問題,這在年齡較大的孩子身上比較常見。

這些孩子,對於他人的悲傷或是氣憤無動於衷。但事實上,他們很可能掩蓋了自己的真實情緒,也並不真的平靜、快樂。

要想改善孩子的情緒,父母要幫助他們來整合自己的左右腦,用左腦的邏輯來平衡右腦的強烈情感,從而學會正確處理情緒。

這就是全腦教養的第一法:聆聽與關注,理解孩子的情緒,也幫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

當孩子“發脾氣”,向父母訴說自己“不滿”的時候,他們的右腦正在劇烈地波動,而且缺乏左腦邏輯的平衡。

此時,許多父母的第一反應是——用自己的左腦反應,為自己“辯解”或者跟孩子的邏輯較勁:

“我還不都是為了你好!”

“你這種想法根本不對呀,你說過今天要好好做作業的!”

父母的左腦式反應,和孩子的右腦抵制性正面衝撞,孩子覺得父母不理解自己,父母覺得孩子無理取鬧,結果自然是“火星撞地球”。

記住,不要與孩子的情感海嘯對抗,而是要回應他右腦的情感需求,這種情感聯結就是“感同身受”,讓孩子“感到被理解”。

無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成人看來,是多麼地荒謬,它們對於孩子來說,都是真實而且重要的。

因此,我們也應該以同樣真誠和重視的態度做出迴應。

看到這裡,我想起自己身邊一個真實的例子:好友兒子特別喜歡樂高玩具,有一次我和他們母子倆一起逛商場,孩子一頭扎進了樂高世界。

剛開始他還一臉興奮地對我說:“這個消防車我有!那個大黃蜂我都拼好了!”但是看著看著,他突然開始變得沮喪,後來直接哭泣起來,原因是:“我喜歡的玩具都已經有了,沒有更想要的了!”

當時我的第一反應就是:這有啥可哭的!

但是好友做了一個很好的示範,她擁抱了自己的孩子,對他說:“我知道你現在有點失望,本來想要一個新的禮物,但是又沒有自己喜歡的禮物了是嗎?”很神奇地,在好友溫柔的語調之下,孩子開始迴應她,情緒也慢慢地平復了。

先與孩子“右對右”地聯結上,才有可能進一步“左對左”地理性處理問題。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父母要一味縱容,突破自己的底線。一旦孩子發生了一些傷害他人或自己的行動,一定要首先制止他的破壞行為,讓他離開當時的環境,然後再開始聆聽和關注。

全腦教養的第二法就是——經歷分享,安撫情緒。

幫助孩子複述帶來恐懼或者痛苦的經歷,讓他的左右腦共同工作,以便他理解所發生的的事情,可以有效提高大腦的整合水平。

孩子一邊敘述場景,一邊表達情緒,呼叫左腦理順細節,並將經歷轉化為語言,然後引入右腦,重訪自己的情緒。

複述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們平靜下來。

如果孩子不願意說,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意願,讓孩子自己決定什麼時候說、怎麼說。

一旦孩子學會了關注並分享經歷,就能以健康的方式迴應所有的事情,從擦傷手肘,到重大損失甚至於精神創傷都包括在內。

記住,幫助孩子說出他們的痛苦和恐懼,就是在幫助他們撫平這些負面情緒。

教會孩子自我控制——整合上下腦

如果把大腦想象成一座兩層小樓,下層腦包括腦幹和邊緣區域,負責基本功能(比如呼吸和眨眼)、與生俱來的反應和衝動(比如打鬥、躲避)以及強烈的情感(比如憤怒和恐懼)。

上層腦則完全不同,它的進化程度更高,可以給你一個更加全面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在此發生的是更加複雜的心理過程,如思考、想象和規劃。

上層腦控制著一些重要的高階分析思維功能,很多我們希望孩子擁有的品質,也在此產生,例如:

✪ 明智的決策

✪ 控制身體和情緒

✪ 自我認識

✪ 共情力

✪ 道德感

上層腦運轉良好,可以幫助孩子調節、控制自己的情緒、三思而後行、並考慮別人的感受。

當上下層腦整合運作的時候,大腦的運轉是最為良好的。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建立並鞏固上下層大腦之間的“虛擬階梯”,讓它們能夠像一個整體一樣,協調運作:上層腦“監視”下層腦的行為,並幫助下層腦平息強烈的反應、衝動和情緒。

但是,下層腦在孩子出生時就已經十分發達,而上層腦要到二十多歲時才能夠完全發育成熟。

因此,有許多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具備的“優點”,都依賴於還沒有發育完全的上層腦。

但是孩子的上下層腦,還不能以最佳狀態運作,因此,他們很容易大發雷霆,做出荒謬的決定,而且普遍缺乏共情和自我理解能力。

認識到這一點,父母也許就不會對孩子那麼苛刻了。

還有另一個原因,下層腦邊緣系統,有個叫做“杏仁核”的部分,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恐懼”這兩種情緒。

當感到“危險”降臨的時候,它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層腦,促使一個人“不假思索”地採取行動。

對於兒童來說,杏仁核“起火”尤其常見。

孩子大發雷霆的時候,父母應該試著讓孩子放鬆,安慰他們,轉移他們的注意力,比如將他們抱去另一個房間,給孩子看點有意思的東西,或者做點“傻事兒”來活躍氣氛,讓他的上層腦發揮作用,從情緒的漩渦中擺脫出來。

發脾氣也是分層次的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他們的大腦是如何運作的?大腦分為上層腦和下層腦,所以怒火也可分為兩種不同的型別。

“上層怒火”,是一個孩子自己決定發脾氣,他會有意識地選擇發脾氣來“恐嚇”你,此時的孩子不論表現得多麼誇張,都是有能力隨時停止發火的,只要得到他想要的東西——一粒糖果或者多玩十分鐘的遊戲;或者是被家長提醒“你再這樣下去,今天就不能吃巧克力了”。

也就是說,孩子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身體,做出恰當的決定。

面對孩子的“上層怒火”,父母只需要冷靜地解釋,我理解你的憤怒,但是這個行為是“不恰當的”,而你的要求也不符合我們之前達成的協議,不能被滿足。

如果孩子仍然不肯罷休,那麼就要讓孩子懂得父母“說到做到”,界限不容談判,孩子必須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

一旦孩子知道這樣做沒什麼效果,有可能還會導致負面結果,他就會停止這種策略,因為上層怒火是“蓄意”的、可控的。

但“下層怒火”則完全不同,孩子此時已經心煩意亂,根本無法使用上層腦,而他的下層腦接管並且“劫持”了上層腦,完全無法達到整合狀態。

這個時候的孩子,是真的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和情緒的,更不可能去考慮後果、解決問題,和理解別人的感受。

對待處於“下層怒火”的孩子,父母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安慰,首先要與孩子建立聯結,用愛撫和舒緩的語調,幫助他們冷靜下來。

如果孩子處於傷害別人和自己的狀態中,要及時制止,將他拉離當時的情境。

認識到孩子究竟是處於上層怒火還是下層怒火,我們可以更清楚地瞭解,什麼時候應當設定邊界,什麼時候應當富於關愛和同情。

寫在最後的

通讀全書之後,作者持有的開放、寬容和充滿理解與尊重的視角,深深打動著我。

這本書告訴那些有著“教育焦慮”深深困擾的父母:要教育孩子,先了解自己。

父母應該明白,即使錯誤也是成長和學習的機會。這種方式要求我們:對自己的行為和目標保持主動,同時接受我們只是普通人這一事實。

我們的目標是有意識和專注,而不是僵硬、嚴厲的完美主義。

透過理解自己的過去,可以把自己從世代遺傳痛苦,和不安全依戀的命運中解救出來,並且為你的孩子創造養育和愛的遺產。

以上。

「 壹薦 」

《全腦教養法+全腦教養法實戰指南》

[美]丹尼爾·西格爾 蒂娜·佩恩·布賴森 著

周玥 李碩 譯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作 者 -

Summer姐姐

資深電視人、綜藝達人

熱愛一切八卦,對世界永遠好奇

貓奴、吃貨、愛購物

在意生活品質,更喜歡種草

堅決不過“沒必要”和“差不多得了”的生活

倡導美好的親子生活方式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春季乾燥易“上火”,想要寶寶輕鬆度過換季期,來一道牛肉海帶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