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形形色色的孩子當中,有在爸爸面前像個小綿羊在媽媽面前耀武揚威的,有整天磨磨蹭蹭不寫作業不睡覺惹得媽媽每天生氣的,有對父母毫無敬意甚至打罵的,還有結婚生子依然啃老啃得理直氣壯的……

其實,每一個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都是我們允許的。

無論好的,還是壞的。

最近,我家孩子的兩件事,讓我對這個道理理解得更加深刻。

人在山中的時候,會看不清山全部的面貌。同理,我們在育兒的過程中,如果孩子沒有出現大的問題,也很難及時發現我們行為上的偏差。

比如我,最近我發現我給兩個孩子兩個不太好的“允許”。

——玥玥8歲,晚上從洗漱到關燈,至少需要半小時。刷牙懶洋洋的,換睡衣、疊衣服、鋪被子、弄枕頭……就像一首細水長流的協奏曲,慢慢悠悠,急死我了。

——淏仔上一秒還在和我訴說委屈、求安慰,下一秒爸爸回家,馬上和爸爸有說有笑。這個反差,刺痛了我。

(一)“見人下菜碟”,是每個孩子自然習得的本領。

我們很容易發現,孩子很小開始就學會了“見人下菜碟”。

比如:

會走路的孩子,和爸爸一起的時候能自己走好久,和媽媽一起就非要抱著;已經會獨立吃飯的孩子,和父母能自己吃得很好,到了奶奶家就非要一邊看電視,一邊讓奶奶喂。

為什麼?

因為孩子清楚地知道,他的要求對誰提出來能獲得允許,能讓自己滿意。

有一天,有個阿姨傷心地對我說,她辛辛苦苦做了四盤菜,卻被兒子和兒媳挑剔不好吃,兩個人沒吃幾口,就去飯店了,飯菜都剩下了,她發愁自己要吃多少天才能吃得完。

冰凍三尺絕非一日之寒。

我除了安慰阿姨的心情之外,能做的非常有限。

孩子對待父母的方式,是父母允許的。

這句話看似不講道理,不體諒父母,但事實確是如此。

比如,當她兒子第一次對她做的飯挑剔的時候,她就認真地教育和引導他,不允許他不尊重父母的勞動成果,那麼,他或許不會發展到這種程度。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這句話即使不是真理,也可以用在很多事情上。

之所以有現在的“果”,是因為之前種下了“因”。

會哭的孩子有奶吃

我們常常給那個“問題很多、麻煩很多”的孩子特別多的關注,這也是這個孩子不斷製造這些問題的目的。

在吃早飯這件事情上,淏仔一直比較挑剔,而妹妹玥玥一般都是做什麼吃什麼。

所以,經常在晚上睡覺前,我會問問淏仔第二天早上想吃什麼,然後根據他的想法準備早飯。可是有一次晚上沒問,第二天早上我做好了早飯,他卻在那裡抱怨他今天不想吃這個。

我老公當時嚴肅地說了一句:“以後,媽媽做什麼,你就吃什麼。媽媽那麼早起床,辛辛苦苦做好了飯,你不但不可以挑剔,還要感謝媽媽。懂了嗎?”

偶爾,他會這樣建議我:“媽媽,以後早飯別做這個,太乾了。”

遇到這種情況,我會尊重孩子的想法。因為,只有互相尊重和關愛,才是一個家庭正確的開啟模式。

單獨某一方的付出,天平是失衡的,是需要調整的。

(二)孩子持續的拖拉磨蹭,源於我們的允許。

有的孩子天生慢性子,有的天生急性子。

但是,涉及到“拖拉磨蹭”,大多說的不是孩子天生的性格,不是主觀上怎麼努力也快不了。而是說的是孩子可以快一些,但他就是主觀上拖拉磨蹭,不想去做,也不想那麼快做完。

以我女兒玥玥為例。

她每天晚上從刷牙、換睡衣、疊衣服、鋪被子、弄枕頭,最後到躺下,需要半個小時之久。我常為此著急,放在手機、離開筆記本,跟在她後面爭取讓她快一些。

有的時候我情緒著急到一定程度,會控制不住對她一頓批評,可她會慢悠悠地說:“我知道(媽媽很著急)啊。”

然後,依然故我。把我氣得只能一次次深呼吸,努力平靜自己的情緒。

後來我看到一本書《兒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養》中,作者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在書中寫了這樣的內容:孩子磨蹭,也是父母對孩子溺愛的表現之一。

這句話啟發到了我。

我一直以為女兒不過是用這種方式爭取我的關注而已。可是看完這句話,我有了新的感悟。

首先,她一直在這件事上如此磨蹭,是被我允許的。

無論我有多著急,多生氣,我依然在允許著她的這個行為。因為若是我堅定一些,限定某個時間段做這件事,如果她完不成也會按照約定時間直接關燈,那麼她或許早就不這樣做了。

這件事上,我確實對她過於和善(有些溺愛)了。

同理,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也是如此。一些父母抱怨孩子剛回家的時候不著急寫作業,非要磨蹭到八九點才開始寫,每天寫到半夜,氣得肝疼。其實,這也是父母的一種允許。是父母允許了孩子八九點才做到學習桌旁的這個行為。否則,這種情況不會持續發生。

孩子就想看到父母因此著急生氣的模樣,就想透過製造麻煩獲得我們的關注,哪怕這個關注是批評或打罵。而我們正在順著孩子的預期往前走,一切都在孩子的意料之中。

我們的這種“允許”,暗含了我們的不作為。我們除了反覆地催促和責罵之外,不去用心分析孩子為什麼不早點寫作業,磨蹭的原因到底是什麼。是題目太難?還是沒有時間觀念?是渴望關注,還是很自卑,想自暴自棄?……不同的原因,對應不同的解決方法。不去思考,不去解決,只盯著表象去做最簡單粗暴的反應,是不盡職的。

其次,玥玥確實以此吸引我的關注,不惜冒著被我批評的風險。

這一點是我從一開始就知道的。我當時想的是,既然你想讓我關注你,那我便關注你,等到你得到了足夠的滿足,便會減少這種奪關注的行為。

可是,這個過程我並不愉快。尤其是孩子上學期間,延遲睡覺就意味著早上叫不醒,心疼她睡不著,吃飯時間很緊張……等一系列問題。

看完阿德勒的那句話,我開始思考改善方式。

比如這兩天,我對她說:“玥玥,你換衣服的時候我們不聊天,等你換好了,媽媽認認真真陪你聊一會兒,好不好?”

所以,當孩子有能力將這件事快速完成的情況下,故意做得很慢,是因為她內心有她的目的和需要。而我們要權衡她的需要與我們的需要,找到一個平衡點和令彼此舒服的解決方式。

(三)孩子對我們發洩情緒,也源於我們的允許。

如果我們的孩子對我們大吼大叫,想一想當他第一次對我們吼叫時,我們做了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的不良行為之所以能夠持續不斷地發生,與我們在這些行為初見端倪時給出的反應息息相關。

如果孩子對我們吼叫時,我們非但沒有表明自己的態度,還去無底線地去哄他們高興,那麼如此對自己有利的行為,孩子們為什麼不上癮?

每一次對父母發脾氣、大哭大鬧,都能換來父母的關注、寵愛和擁抱,還能得到我們原本不同意給他們買的東西,這麼一舉多得的事情,孩子們當然願意一而再、再而三地去做。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對你無節制的發脾氣,你就要想一想是否自己一直在縱容、在允許?

同理,孩子躺地下打滾也是同樣的道理。

打一次滾,就能得到他想要的東西,那他一定會願意反覆這樣做的。

如果他某一次打滾哭鬧沒有得到願望的滿足,他會想:“是我打滾的時間不夠長,我要繼續加大砝碼,延長時間,直到父母妥協為止。”

孩子對我們頤指氣使甚至動手,也是父母允許的。

前兩天我看到一個短影片,有個十歲左右的男孩把他媽媽按在地上打,路人看不過去,教訓他的時候,他媽媽不說一句話,任憑孩子繼續打她。

她本有足夠的力量扭轉局勢,阻止孩子的行為,可是她卻非要選擇不作為。

她以為這是愛孩子,實際上她不但害了自己,更害了孩子的一生,因為她給了孩子一個非常扭曲的價值觀,一個非常錯誤的追求優越感的方式。

接下來分享一下淏仔對我和老公的差異化表現。

淏仔遇到不開心或者畏難的事情時,都會向我尋求安慰和幫助。他會窩在我身邊,對我說:“媽媽,我好難過/緊張/害怕……因為……”

這個時候我都會拍著他的後背,摸一摸他的頭髮,給他安慰。

我一直以為他沒有能力自我疏解,直到有一次他前一秒鐘還在和我訴說難過,滿臉委屈,下一秒老公下班回家了,他馬上露出笑容和爸爸有說有笑。

我那一刻就明白了:他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情緒管理能力。只是他知道在我這裡會有安慰和陪伴。只要他露出難過或緊張,我都會放下手中的事情,給他安慰和支援。

可是,我也有忙得焦頭爛額的時候。比如那一次,我正在趕一個稿子,放下那件事來安慰他,沒想到他自己完全能消化。當我看到他對爸爸展露笑顏的時候,我竟然有些酸。

細想來,是我允許了淏仔可以在任何時刻向我尋求安慰。即使有的時候,他反覆地念叨,長時間的求安慰,會把我惹毛。但我依然覺得,這應該是我做的。

其實,孩子已經長大了,我不該再繼續這樣“呵護”他。

他有能力面對風雨,有能力消化負面情緒。如果我一味的允許他在我面前這樣放大他的委屈和畏難,對他的成長是不利的。

我應該對他說:“媽媽現在有些忙,沒有時間陪你。媽媽相信你,你有能力安慰自己。”

如此,當每一次他自己從負面情緒中走出來的時候,我給他及時的認可和鼓勵,他便能從這樣的事中看到自己的能力,每一次成功地疏解,便會增加一分自信

自信的孩子,才有足夠的內心力量去迎接外界的風雨,茁壯成長。

因此,在我們育兒的過程中:

我們尊重孩子的同時,也要懂得尊重自己。要引導孩子用正確的態度面對我們;學會對孩子和善而堅定地說“不”;懂得給孩子留有足夠的鍛鍊機會和成長空間。

——END——

6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三個方法訓練自閉症兒童精細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