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推文《如何監督孩子玩手機》推出以後,有一位畢業多年、已為人父的學生專門給我發來資訊,開玩笑地問:“有沒有監督家長玩手機的文章啊?我先自己學習一下……”一句話道破天機——父母拿孩子玩手機玩iPad上癮沒辦法,是因為自己也上癮。
新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們就來說說家長和孩子如何從手機上“抬起頭”來,一起奔赴沸騰的真實生活。
首先要肯定這位家長。他是真心理解、包容孩子。在親子關係中,他能夠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問題。其次他理性地認識到“要想改變孩子就要先改變自己”的道理。
這樣的家長即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但基於他對教育的認識高度和優秀的自身素養,一定能夠透過學習找到恰當的親子相處方式,建設好親子關係,教育好孩子。
1
成人依賴手機的根本原因及解決辦法
1.怕耽誤工作
【分析與對策】
解決工作問題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打電話。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快速交流過程中,很快就明白了雙方的需求,敲定了工作的細節,既簡潔又高效。
2.社交需求與社恐的互動作用
人是社會動物,自然有社交需求。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家庭單位的縮小、兄弟姐妹的缺失、居住環境逐漸封閉,這諸多因素使得近幾十年來成長起來的幾代人,多少會產生一點社交恐懼症。
加之中國傳統文化愛面子的特點,會令很多人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就轉向了網路社交平臺:發表意見不用真名實姓,就避免了直接被攻擊被批駁;自己的要求沒有當面提出來,就不用擔心被對方立刻拒絕了,而丟了面子……
【分析與對策】
社交的終極目標無非是與人合作某件事,或者純粹地交一個朋友。而這兩個目標恰恰都需要當面交流才能達成。
此時,你的表情、眼神、語氣、動作,都能輔助表達你此時的急迫心情。對方也能夠透過追問來更詳盡地瞭解你需要他怎樣幫助你,和他自己是否做得到。所以,要想辦成一件事,達成一項合作,不見面、不直接交流,僅僅在網路上互相發發資訊,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如果是交友甚至戀愛需求的話,那不見面就更難實現了。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才地久的。”所以,網戀的荒謬性不言自喻。
即便是同性的好朋友之間,默契的精神碰撞和情感支援,也需要透過雙方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來輔助。很多女性都有一兩位像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樣的閨蜜或朋友,可以隨時隨地給她打電話或約她吃飯,分享快樂或傾訴苦惱。
隨時隨地接聽你的電話,語氣中從沒有敷衍和不耐煩,就是給了你一種她隨時都在你身後的安全感。見面傾訴煩惱時,她會輕輕拍拍你的背,柔聲說:“沒關係,有我在。”這語氣和動作給你帶來的溫暖和內心的篤定,是在社交網路上發多少資訊、碼多少字都替代不了的、真實的情感支撐。
3.消遣娛樂的需求
很多人在緊張工作之餘,需要消遣來放鬆自己。於是,就渴望下班以後用手機和iPad上網看看娛樂節目,讓身心得到放鬆休息。這個需求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其它可供選擇的放鬆方式。
【分析與對策】
業餘時間有價值的放鬆方式,並不一定非得是琴棋書畫、讀書、看展覽等高雅的文化活動。給家人做飯、把房間收拾得乾淨舒適、和寵物一起玩、拼拼圖、做模型、做十字繡……都是非常有益的消遣娛樂。
而且,做飯和打掃房間這類事情也都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全家人一起包餃子,看孩子弄得滿頭滿臉面粉;春天給家裡滿陽臺的花換土,讓自己的伴侶來幫忙。這是多麼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啊!
選一個自己比較喜好的生活樂趣,給自己提一些定時定量的要求。比如,每週學做一個新菜餚做給全家人吃,生活立刻就會變得充實起來,根本無暇留戀於網路上的熱搜話題和娛樂明星的各種緋聞。同時還與親人頻繁互動,培養了深厚的親情。
2
孩子對手機和iPad依賴的根本原因
孩子對手機和iPad的依賴無外乎有四個原因——
第一,家長太忙了,顧不上關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視。於是,他依賴手機的社交軟體與同學朋友溝通,獲得情感的慰藉。或者在打遊戲、追星、追劇的過程中,將情感需求移植到遊戲人物和明星身上。
第二,校園生活中與同齡人交流溝通的需要。孩子自己不見得很喜歡打遊戲,或者很需要透過社交軟體與其他同學聊天。但同學中有這個風氣,你不參與,就失去了和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和連結方式。但一旦開始用上了聊天工具,打上了遊戲,就不自覺地喜歡上了。
第三,社會和家庭中成人的榜樣作用。父母在家,除了做飯吃飯,其他的休閒時間經常是抱著手機或者iPad來消遣。親友聚會,大人們都各自翻看手機。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這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方式,就像公交車要買票,去超市購物要付錢一樣。
第四,現實生活中受挫,在虛擬世界中尋求自我價值感。這類孩子絕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學業有困難,成績不理想,沒有獲得成就感。沒有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幫助,更沒有找到提高學業水平的辦法。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沒有找到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的方式。所以,他們用手機和iPad主要是打遊戲,把自己想象成遊戲中的英雄,受人尊敬,能夠掌控遊戲的程序。從而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感和無法自由掌控生活的無力感。
3
如何把孩子的視線
從手機 iPad上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1.滿足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是前三種的話,那麼,只需要家長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與孩子面對面的相處中來,問題就解決了。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絕大多數孩子都已經擁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保障。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實質上屬於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社會需求。這種情感連結的需求,是要透過父母與孩子的面對面互動來實現的。
孩子幼年時,父母把小寶貝抱在腿上,親親他的小臉,柔聲細語地給他講故事,和他一起在床上翻跟頭,玩一玩咬小手、咬腳丫的肢體遊戲。孩子上小學了,父母每天牽著孩子的手耐心地聽他沒完沒了地講著學校裡的人和事,講自己天馬行空的白日夢,真誠地扮演他故事裡的角色,而從不質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實現嗎?
這樣一路走來的親子關係,到了青春期,即便孩子逆反,即便孩子動輒就憤怒地非要嘗試家長和老師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家長也仍然可以用溫柔的笑容、關注的眼神、溫暖的擁抱來化解孩子的無名怒火。孩子不讓牽手了,就拍拍他的背,摟摟他的肩。
媽媽可以仰著臉,小女孩兒一樣一臉崇拜地聽兒子講物理老師上課的段子;爸爸可以寵溺地叮囑女兒,“我閨女這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小仙女,隔壁班那個常來找你的臭小子配不上你”。
在這兩個場景中,孩子的自我價值被家長的語言和行為極度認可,而且是直觀、具體、聲情並茂地認可。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信賴家長。當自己對日常生活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觸,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共鳴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家長當做傾訴物件。
因為家長離自己的生活最近,朝夕相處,只要想說開口就可以了。這樣就不至於捨近求遠,依賴網路社交平臺去尋找共鳴了。
2.滿足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認可需求
當孩子在學業或人際交往中遇到了真實具體的困難,憑藉孩子自己的認知水平無法超越的時候,就需要家長給予實實在在的幫助。也許是具體地幫孩子講解不會做的題;也許是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每天陪孩子一起循序漸進地執行;
也許是請到了一位非常專業的學科老師,1對1地把孩子的學習漏洞補上來……總之,就是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辦法,把孩子的困難解決掉。
孩子學習進步了,在學校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尊敬。只有孩子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親人的幫助能夠解決問題,能夠讓自己的境遇發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他才會在真實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這樣,就不會過多依賴網路,依賴手機和iPad了。
結束贈語
總之,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把手機和iPad從生活中剔除,而是消除“依賴感”,讓手機和iPad等就變成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工具,相當於電話和字典的作用,就不再可怕了。
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沸騰的生活中去,擁抱真實的自己和他人時,真誠地敞開心扉,面對面地交流互動,才能讓工作和生活變得簡潔、順暢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