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上篇推文《如何監督孩子玩手機》推出以後,有一位畢業多年、已為人父的學生專門給我發來資訊,開玩笑地問:“有沒有監督家長玩手機的文章啊?我先自己學習一下……”一句話道破天機——父母拿孩子玩手機玩iPad上癮沒辦法,是因為自己也上癮。

新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我們就來說說家長和孩子如何從手機上“抬起頭”來,一起奔赴沸騰的真實生活。

首先要肯定這位家長。他是真心理解、包容孩子。在親子關係中,他能夠蹲下身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想問題。其次他理性地認識到“要想改變孩子就要先改變自己”的道理。

這樣的家長即便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但基於他對教育的認識高度和優秀的自身素養,一定能夠透過學習找到恰當的親子相處方式,建設好親子關係,教育好孩子。

1

成人依賴手機的根本原因及解決辦法

1.怕耽誤工作

【分析與對策】

解決工作問題最快捷的方式就是打電話。在你一句我一句的快速交流過程中,很快就明白了雙方的需求,敲定了工作的細節,既簡潔又高效。

2.社交需求與社恐的互動作用

人是社會動物,自然有社交需求。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家庭單位的縮小、兄弟姐妹的缺失、居住環境逐漸封閉,這諸多因素使得近幾十年來成長起來的幾代人,多少會產生一點社交恐懼症。

加之中國傳統文化愛面子的特點,會令很多人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所以就轉向了網路社交平臺:發表意見不用真名實姓,就避免了直接被攻擊被批駁;自己的要求沒有當面提出來,就不用擔心被對方立刻拒絕了,而丟了面子……

【分析與對策】

社交的終極目標無非是與人合作某件事,或者純粹地交一個朋友。而這兩個目標恰恰都需要當面交流才能達成。

此時,你的表情、眼神、語氣、動作,都能輔助表達你此時的急迫心情。對方也能夠透過追問來更詳盡地瞭解你需要他怎樣幫助你,和他自己是否做得到。所以,要想辦成一件事,達成一項合作,不見面、不直接交流,僅僅在網路上互相發發資訊,基本上是不太可能實現的。

如果是交友甚至戀愛需求的話,那不見面就更難實現了。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實到穿衣、吃飯、數錢、睡覺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裡去,是不容易天才地久的。”所以,網戀的荒謬性不言自喻。

即便是同性的好朋友之間,默契的精神碰撞和情感支援,也需要透過雙方的眼神交流、肢體語言來輔助。很多女性都有一兩位像自己的精神支柱一樣的閨蜜或朋友,可以隨時隨地給她打電話或約她吃飯,分享快樂或傾訴苦惱。

隨時隨地接聽你的電話,語氣中從沒有敷衍和不耐煩,就是給了你一種她隨時都在你身後的安全感。見面傾訴煩惱時,她會輕輕拍拍你的背,柔聲說:“沒關係,有我在。”這語氣和動作給你帶來的溫暖和內心的篤定,是在社交網路上發多少資訊、碼多少字都替代不了的、真實的情感支撐。

3.消遣娛樂的需求

很多人在緊張工作之餘,需要消遣來放鬆自己。於是,就渴望下班以後用手機和iPad上網看看娛樂節目,讓身心得到放鬆休息。這個需求可以理解,但也有很多其它可供選擇的放鬆方式。

【分析與對策】

業餘時間有價值的放鬆方式,並不一定非得是琴棋書畫、讀書、看展覽等高雅的文化活動。給家人做飯、把房間收拾得乾淨舒適、和寵物一起玩、拼拼圖、做模型、做十字繡……都是非常有益的消遣娛樂。

而且,做飯和打掃房間這類事情也都可以和家人一起做。全家人一起包餃子,看孩子弄得滿頭滿臉面粉;春天給家裡滿陽臺的花換土,讓自己的伴侶來幫忙。這是多麼其樂融融的溫馨畫面啊!

選一個自己比較喜好的生活樂趣,給自己提一些定時定量的要求。比如,每週學做一個新菜餚做給全家人吃,生活立刻就會變得充實起來,根本無暇留戀於網路上的熱搜話題和娛樂明星的各種緋聞。同時還與親人頻繁互動,培養了深厚的親情。

2

孩子對手機和iPad依賴的根本原因

孩子對手機和iPad的依賴無外乎有四個原因——

第一,家長太忙了,顧不上關注自己。孩子的情感需求被忽視。於是,他依賴手機的社交軟體與同學朋友溝通,獲得情感的慰藉。或者在打遊戲、追星、追劇的過程中,將情感需求移植到遊戲人物和明星身上。

第二,校園生活中與同齡人交流溝通的需要。孩子自己不見得很喜歡打遊戲,或者很需要透過社交軟體與其他同學聊天。但同學中有這個風氣,你不參與,就失去了和同齡人的共同話題和連結方式。但一旦開始用上了聊天工具,打上了遊戲,就不自覺地喜歡上了。

第三,社會和家庭中成人的榜樣作用。父母在家,除了做飯吃飯,其他的休閒時間經常是抱著手機或者iPad來消遣。親友聚會,大人們都各自翻看手機。孩子自然而然會認為這是一種很平常的生活方式,就像公交車要買票,去超市購物要付錢一樣。

第四,現實生活中受挫,在虛擬世界中尋求自我價值感。這類孩子絕大多數在現實生活中學業有困難,成績不理想,沒有獲得成就感。沒有得到成人的理解和幫助,更沒有找到提高學業水平的辦法。這個問題的本質是,沒有找到在現實生活中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認可和尊重的方式。所以,他們用手機和iPad主要是打遊戲,把自己想象成遊戲中的英雄,受人尊敬,能夠掌控遊戲的程序。從而彌補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的挫敗感和無法自由掌控生活的無力感。

3

如何把孩子的視線

從手機 iPad上拉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1.滿足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情感需求

如果孩子沉迷手機的原因是前三種的話,那麼,只需要家長把時間和精力投入到與孩子面對面的相處中來,問題就解決了。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絕大多數孩子都已經擁有了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的保障。他們需要父母的關注,實質上屬於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社會需求。這種情感連結的需求,是要透過父母與孩子的面對面互動來實現的。

孩子幼年時,父母把小寶貝抱在腿上,親親他的小臉,柔聲細語地給他講故事,和他一起在床上翻跟頭,玩一玩咬小手、咬腳丫的肢體遊戲。孩子上小學了,父母每天牽著孩子的手耐心地聽他沒完沒了地講著學校裡的人和事,講自己天馬行空的白日夢,真誠地扮演他故事裡的角色,而從不質疑在現實生活中真的能實現嗎?

這樣一路走來的親子關係,到了青春期,即便孩子逆反,即便孩子動輒就憤怒地非要嘗試家長和老師認為不應該做的事,家長也仍然可以用溫柔的笑容、關注的眼神、溫暖的擁抱來化解孩子的無名怒火。孩子不讓牽手了,就拍拍他的背,摟摟他的肩。

媽媽可以仰著臉,小女孩兒一樣一臉崇拜地聽兒子講物理老師上課的段子;爸爸可以寵溺地叮囑女兒,“我閨女這樣琴棋書畫樣樣精通的小仙女,隔壁班那個常來找你的臭小子配不上你”。

在這兩個場景中,孩子的自我價值被家長的語言和行為極度認可,而且是直觀、具體、聲情並茂地認可。這樣,孩子就比較容易信賴家長。當自己對日常生活有一些愉快或者不愉快的感觸,渴望他人的理解和共鳴時,就會自然而然地把家長當做傾訴物件。

因為家長離自己的生活最近,朝夕相處,只要想說開口就可以了。這樣就不至於捨近求遠,依賴網路社交平臺去尋找共鳴了。

2.滿足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社會認可需求

當孩子在學業或人際交往中遇到了真實具體的困難,憑藉孩子自己的認知水平無法超越的時候,就需要家長給予實實在在的幫助也許是具體地幫孩子講解不會做的題;也許是制定一個學習計劃,每天陪孩子一起循序漸進地執行;

也許是請到了一位非常專業的學科老師,1對1地把孩子的學習漏洞補上來……總之,就是找到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具體辦法,把孩子的困難解決掉。

孩子學習進步了,在學校受到了老師和同學的認可和尊敬。只有孩子在真實的日常生活中,真切地感受到了親人的幫助能夠解決問題,能夠讓自己的境遇發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改變,他才會在真實生活中找到成就感。

這樣,就不會過多依賴網路,依賴手機和iPad了。

總之,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我們需要做的不是把手機和iPad從生活中剔除,而是消除“依賴感”,讓手機和iPad等就變成了一個交流和學習的工具,相當於電話和字典的作用,就不再可怕了。

當我們全身心投入到沸騰的生活中去,擁抱真實的自己和他人時,真誠地敞開心扉,面對面地交流互動,才能讓工作和生活變得簡潔、順暢而美好。

8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產後如何一點一點奪回家庭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