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你還沒睡醒,就被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鬧醒了。媽媽,我要小汽車小汽車,然後就在你身邊哭鬧不停。睡眼朦朧的一看時間,才6點呀,老母親困的不行了,天還沒亮啊,天亮了媽媽陪你玩兒好不。我兒子,吼叫的更厲害,邊吼還邊拽,不行不行。心中火氣逐漸上來了,抱著就是一頓打,邊打邊吼,孩子鬧的更厲害了。這種場景,你是否經常見過?
當然,媽媽偶爾一次情緒失控並不會嚴重傷害到孩子,但媽媽一定要知道,孩子們其實是在和成年人的交往中去觀察、認識、學習如何與人打交道的。這就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一樣,長期生活在一種過於激烈或憤怒的情緒氛圍下,不僅會使孩子感到害怕,還會影響到他們的行為模式——他們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與人交往的方式,以為吼叫、發怒就是最佳、最自然的方式。
從這個角度來說,媽媽就是孩子的一面鏡子,有什麼樣的母親,就會養育出什麼樣的孩子。當上帝決定你成為一個女人的時候,已經授予了你創造人、養育人的職責,並要求你要做一個身心健康、精神面貌良好的女性。這是作為一個母親必備的特質,只有這樣的女性才能稱得上完美,才能圓滿完成生育並養育孩子的工作。
簡言之,媽媽的情緒,決定了孩子的未來。我們換種方式對他,你首先要放下自己的情緒,自信瞭解和想下孩子行為的表現藏在背後的原因。
這次,我現在了理解他,小汽車本身就是他喜歡的東西,就好比大人對手機的寄託物一樣。孩子也需要一種東西去寄託的東西。大人每天都手機不離手,手機好似是寄託物,孩子不過也是模仿而已。
早上吵鬧,一般還帶有,尿不溼太漲了不舒服。另外就是餓了,所以問他有沒有餓。他想了下,要奶。拿給他和了奶,情緒瞬間平復了不少。
其實,大人也一樣,在你不舒服,但又不得不醒,去拿吃的什麼的時候,不是否也情緒不好?其實孩子跟你也一樣,他只是沒法好好表達自己想法而已。哭鬧也只是表達他的不舒服。
2歲的寶寶有了自我意識,開始有了自己的小想法,對爸爸媽媽的話並不會完全簡單接受,偶爾也會說“不”,有時可能還會很霸道表露很多無理的想法。
這就需要父母去更好的去溝通。
作為父母你該如何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要接納孩子流露出的各種情緒
想要擁有高品質的親子溝通,接納孩子的情緒是個重要的武器。不知道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爸媽,當孩子哭泣的時候,他們會大聲吼道:“不準哭!閉嘴!”或者以拋棄相威脅:“如果你再哭鬧,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做法可能會使孩子即刻停止了哭鬧,可是卻給孩子留下了心理陰影,一種不被理解和接納的負面感覺連同剛才沒有得到疏導的情緒一同積壓在孩子的心頭。
如果一個人想獲得另一個人的理解和讓對方感受到自己的愛,接納他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是一個重要的功課。負面情緒是人們因某種讓自己不滿意的生活事件發生之後所產生的不舒服感受,基本上是一種主觀的狀態,因此沒有什麼對錯之分。但是,我們在成人與孩子溝通的情境中,往往會聽到這樣的話:“那有什麼可生氣的呀!”“那有什麼可好的,你看你那樣子!”這樣的否定和質疑孩子情緒的話語經常在溝通中被聽到。
孩子有自己主觀的感受,有自己的生活經歷,所以他才會有那樣的感受,任何人都不能替代另一個的感受,也不能像當事人一樣能夠做到感同身受,所以對孩子的情緒和感受我們應該要無條件的接納與包容。
接納孩子的情緒就是無論孩子處在哪一種情緒中,都要對他的情緒給予關注、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立刻反對他的情緒。這些情緒不僅包括積極的情緒,如興奮、快樂、激動,也包括消極的情緒,如煩躁、絕望、委屈、生氣、孤獨。
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等於認同、贊同、支援他的情緒,而只是希望你能關注到、意識到、覺察到對方的情緒,並且要表明你已注意到、看到、感覺到、認識到並能理解孩子的情緒。心理學上稱之為“共情”,也叫“同理心”。
做到能與孩子共情之後,就會使自己有一個更寬的視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避免主觀、偏見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