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子
被埋在大雪下 安靜發芽
老枯樹
在夜裡長出了一根新枝丫
而我
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
偷偷長大
01 被忽視的陪伴,被習慣的孤單2019全國留守兒童統計資料顯示,中國留守兒童約6683萬人,而根據《2020中國統計年鑑》,中國0-14歲人口數為2.3億多人,這意味著,超過28%的中國兒童與父母長期異地生活。
數以千萬的中國父母,為了生計,為了賺更多的錢提升自己或者孩子的生活質量,離開家鄉,走出大山,去到大城市。
於是,陪伴就變成了一件極為奢侈的事情,無論是對於父母,還是孩子而言,都是如此。
另外一點不可忽視的是,在中國很多鄉村,即使父母沒有外出務工,在家務農的大人們,也並沒有太多的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孩子。
他們有的是因為農務繁重,確實抽不出額外的時間;還有的把“陪伴”當作“看孩子”,只是住在一起,並不會主動地、真正地參與到孩子的養育中去,甚至連管教都沒有。
慢慢地,“無人管教”的孩子們習慣了孤單,大人們習慣了無話可說。
02 安靜的孩子,就一定是不愛說話嗎?大山裡,雲南省漭水初級中學,一共三個年級,811個孩子,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在爸爸媽媽看不到的地方偷偷長大著。
這裡的孩子太安靜了,即使是爸媽外出打工,不會哭也不會鬧。
小鎖,12歲,男孩,在班裡個頭最小,話很少,最好的朋友就是家裡的小牛。
初中學校在鎮上,因為山路遠,小鎖只能選擇住校,他的同班同學,有的住在對面那座山裡邊。
父母問他,要不要買一部手機。他說,手機要不要也無所謂,不需要,用途也不大。
小云,12歲,女孩,小鎖的同班同學,已經一個人生活兩年了,自己買菜、做飯、洗碗。
兩年前,她的爸爸車禍去世了,就剩下母女三人,姐姐在上大學,讀的免費師範,媽媽為了供兩個女兒讀書和建新房子,去廣東打工了,過年也不回家。
在大眾的刻板印象中,鄉村裡的孩子好玩、調皮、嘈雜,整天嬉皮笑臉,但其實,有很多孩子,身邊找不到可以說話的人。
太陽埋住了黑暗
黎明就這樣升起
我把心事
扔進河裡
心事越來越多
河裡的石頭也就越來越多
少年,正是心事瘋狂生長的時候,把所有的情緒吞嚥下肚,不訴說,怎麼能行?
03 詩歌,改變一個人的視窗在中國,很多孩子的命運與高考相關。
高考語文作文題,通常有這樣一條要求:“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但是,鄉村學校漭水中學,卻把詩歌課當作必修課。
學詩歌,對教學沒有什麼幫助,考試也不加分,那麼,詩歌課還有什麼意義?
在人生第一堂詩歌課上,孩子們來到戶外,去看、去聽、去聞、去觸控,去思考。
去寫下人生的第一首詩歌——
仲夏
她忽冷忽熱
彷彿在和你賭氣
你希望炎熱的時候
她下起了小雨
她不是針對你
她只是在哭泣
請原諒她偶爾的小情緒
當然,有的孩子,並沒能寫出來什麼,比如,12歲的小鎖。
第一堂詩歌課後,小鎖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還是話少,還是住在半山腰的簡陋房子裡,還是要走很長的山路,還是喜歡和自己的小牛待在一起。
但是,因為詩歌,他內心有一顆種子偷偷發芽了,他看到了更多。
閉上眼睛的時候
我看到了
綠色的風
它 撫綠了山林樹木
親吻了 家裡的白牆
染黃了 阿爹的苞谷
但 我不會把風變色的秘密 告訴你
也因為詩歌,大山裡其他孩子和大人,大山外面的人,都有機會看到這群孩子在閃光。
一個普通的晚上,父母跟平時一樣不在身邊,“是光詩歌”公益機構創始人康瑜把一群孩子聚在一起,聊起了這樣一個話題:十年之後,你會成為什麼樣的爸爸或媽媽。
孩子們寫下來,依次念出來,同大家分享。
小云寫道:
十年後
我希望做一個自私的媽媽
我會教我的孩子
把自己的愛留給自己的孩子
因為,她覺得,媽媽把太多的愛留給了讀大學的姐姐。
那天之後,她鼓起勇氣,告訴了媽媽自己的想法。母女倆之間的距離又近了一點。
04 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其實,詩歌並不能改變什麼,不能讓他們的家從深山搬到鎮上去,也不能讓他們的父母都陪在孩子的身邊。
詩歌更像是一個翻譯器,孩子能夠透過詩歌把自己的情緒、感情表達出來,讓外面的人都看到,這群孩子都在閃光。”康瑜這樣說。
孩子們說:
我覺得,詩歌就像是一個垃圾桶,悲傷難過……所有的情緒都能寫進詩裡。
像橋樑,可以載著我去很多我看不到的地方。
像一棵樹,像一封信……
它像萬物。
的確,考大學,不考詩歌,但是,學了詩歌的孩子,不會去砸玻璃。
詩歌改變不了一個人的命運,但它有可能,改變一個人。
END
紀錄片《人生第一次》
沒看過的朋友,推薦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