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功利的社會里,人們更多地以自我為中心,喜歡為自己的利益發聲,很少想到去為他人著想。我們要想把孩子培養成為善良利他的人,就要從小開始,讓孩子學會傾聽他人的聲音,富有同理心,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考慮。
真正傾聽他人的觀點可能很難,但當人們傾聽,真正地傾聽並有同理心時,我們生活的世界就會有所改善。
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方式將決定他們成為什麼樣的成年人。那麼,父母們能做些什麼來幫助培養孩子們,讓他們帶著同理心傾聽,提高他們的情商,這需要在孩子成長每個年齡階段都進行不斷地親子溝通、對話。
一,幼兒期
一般說來,幼兒都傾向於以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他們只從自己的角度來理解世界,並根據家長對良好行為的獎勵來形成自己的是非對錯立場。
這並不是一個壞孩子的表現,這只是孩子們瞭解世界的方式。這也給父母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機會,孩子可以透過模仿家長來培養同理心行為。
家長專注地傾聽孩子和其他人,孩子會從你的傾聽中學習。父母應該成為榜樣,並解釋為什麼做正確的事情很重要。
二,小學階段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和進入小學,影響他們道德觀的社交圈會擴大。雖然這可能會產生問題,但父母仍然具有不可思議的影響力。
即使年齡稍大的孩子已經逐漸擁有自己的是非觀念,他們仍然會觀察父母的暗示。因此,父母要透過問問題和真誠地傾聽孩子來強化這些暗示。
父母應該確保傾聽時讓孩子感受到來自家長的全神貫注和理解。
例如,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家長說”我看到你害怕了,來跟我說說吧”。這要比說“別擔心,你沒什麼好害怕的”這樣的話更有幫助,
當父母認真觀察和傾聽後並說出自己的感受時,孩子會覺得自己被理解了。從別人那裡感受到這種感覺,有助於孩子建立日後與他人互動時做到這一點的能力,這是同理心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三,中學時代(青春期)
青少年時期往往是孩子們開始思考更復雜的道德觀念的時期,比如什麼是“善意謊言”的概念。一旦他們能夠考慮到他人的觀點,撒謊來保護自己的感受就成了一個合理的道德問題。
到了這個階段,家長要做的不是庇護孩子,這是孩子們多讀書、多參與、從經驗中學習的時候。
所以,這個時期家長要帶領孩子,或是給孩子創造條件和機會,讓他們多接觸社會,參與奉獻型的社會實踐。比如做志願者、幫助弱勢群體等等。
這些都是培養同理心的好方法,因為他們將獲得一個新的視角,他們可以看到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特別是低收入者和殘疾人士是如何生活的,這個過程是培養孩子同理心和感恩心得好機會。
到了這個階段,孩子們需要自己處理問題,體驗新的視角,並決定在不同得社會生活場景中,面對與自己生活境遇完全不同的人,該如何迴應,如何給與幫助。
這個時候,孩子從小從父母那裡學到的傾聽他人的本領開始發揮作用,他們會透過良好的傾聽,對於他人產生感同身受的同理心,並透過自己的行動表達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