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作為一個曾在玩具坑裡摸爬滾打,交了無數“智商稅”的老母親來說,如果要讓我推薦且只能推薦一件玩具,那一定是:積木。

積木的好,在於它的開放性。

變化無窮,又包羅永珍,可以滿足父母們對於早教開發和激發潛能的一切訴求。

我有一個朋友,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把小時候的玩具都處理掉了,唯獨留下一套木質積木,沒事的時候,全家人還像玩桌遊一樣拿出來擺一擺。

看到這裡,是不是已經有人默默開啟購物網站,按捺不住想要剁手的衝動了?

咱們今天不談買買買,也不推薦積木品牌,小暖想和大家聊一聊積木對孩子的意義,以及如何陪玩才能把積木的好處最大化。

要相信,你手中已經擁有的那套,便是最好的。

也要明白,“物盡其用”並不是把積木完全推給孩子,讓他們自己玩就行了。儘管孩子也需要自由搭建的時間,但是一直讓他們放飛自我的結果,可能就是他們一直在摞高高,擺弄不了一會就膩了,而那些積木的優勢完全沒有得到發揮。

之前在《歡迎來到一年級:最全面的小學一年級入學銜接適應指南》那篇文裡,小暖提到了“孩子無意識,父母有意識”,這個理念剛好可以詮釋積木陪玩的大原則。

我們並不是要拿著積木給孩子上課,但父母要對積木可以培養孩子的哪些能力做到心中有數,並以陪伴玩耍的方式有意識地去引導孩子的搭建。

“我家娃最喜歡的就是推倒積木”:想做個高階的陪玩者,要先了解孩子的搭建成長規律

陪玩積木,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適度的引導。

這個“適度”,就是指對於孩子的能力不能太超前,也不能太簡單。

不同年齡的孩子,玩積木的方式、關注點都不盡相同,表現出的規律如下,

一歲半:認識積木。

基本上,這個年齡的寶寶玩積木的方式可能就是摸一摸、咬一咬、扔一扔,雖然看似無聊,但這是他們在認識積木的過程。

他們可能會去感受積木的質地,硬硬的、滑滑的、平平的、重重的,也會去觀察積木的樣子,雖然他們還無法理解圖形的原理、形狀的名稱,但他們會發現積木的“樣子”有很多很多。

兩歲:堆疊、排列積木

這個年齡的孩子,逐漸有了“搭建”的最初概念。他們玩積木,通常有兩種方式,一是疊高高,另一個是排長隊。

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們會“內化”一些概念,比如什麼是“靠近”、怎樣叫“分開”、什麼是“好高”、“好長”、“好短”。

這種“比一比”的動力,便是測量概念在孩子們頭腦裡最初的雛形。

這個階段的孩子,喜歡用想象給積木“命名”。他們可以把某一塊積木想象成電話、汽車、橋樑等等,不管它們的樣子是否相近。

三歲:架橋、圍堵、對稱

三歲的孩子,搭積木漸漸有了“模樣”。他們開始嘗試著用積木架橋,用幾塊積木圍出一塊空間,並且在搭建時會刻意設計成對稱的樣子。

他們開始在意起積木的各種形狀,這無形中就形成了“分類”的最初概念。

在玩積木的過程中,孩子們還逐漸建立起了“空間概念”,比如車子從橋“上”走過、小鹿走“進”來、小馬走“出”柵欄、把小動物“圍”起來……

四歲半:有計劃性地搭建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對積木的尺寸、形狀、數量的要求都更加“挑剔”,也會在開始搭建之前就訂好了目標,比如搭一個停車場、模仿一輛汽車、搭一間超市之類的。

他們也會開始精確地“數積木“,如果你在一邊幫忙,他們很可能會說“媽媽,再給我拿三塊長方形的積木,我的大橋需要”。

“量”的概念已經愈發成熟。

一般來講,三歲以前的孩子,會花更多的時間在“探索”積木的物理屬性和空間關係;4、5歲的時候會在繼續“探索”的基礎上,分一些時間進行建構和創作;到了6歲以上,會開始花大量的時間用積木“複製”現實中的物品或建築物的真實結構。

“寶寶搭的真漂亮!”:請別空洞讚美孩子的積木作品,做一個高階好評師

從孩子搭積木的不同階段,我們就能深刻的感受到,積木是一種具有綜合性教育價值的材料,會讓孩子的“學習”發生於無形之中。

它有助於培養孩子的以下能力:

·語言能力

孩子搭積木的時候,特別喜歡自言自語,導演小劇場。積木成了鍛鍊語言的良好媒介。

·數學認知

玩積木可以加深孩子對物體與物體之間數學關係的認知性理解。

玩積木的過程,孩子可以體驗和學習關於數學的分類、排序、大小、長度、數量、形狀等概念,並發展出位置和方向的空間關係概念。

·物理啟蒙

玩積木的過程,孩子在實驗著不易倒塌的搭建方式;通過改變積木的支撐位置,體驗關於力學的概念;通過觀察物體在積木成品中的滾動、下落體驗有關重力和摩擦力的概念。

·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想通過積木搭出想要的東西,都需要解決各種各樣的難題,積木數量不夠、積木不穩、比例失調等等,這些都是鍛鍊孩子更好的解決問題能力的時刻。

·社交能力

當兩個以上的孩子共同搭建某個作品時,他們彼此協商、協作的過程能很好的鍛鍊團隊意識。

·處理情緒能力

搭積木,可以鍛鍊孩子對於挫折的忍受度,培養他們樂於嘗試的精神。

·精細動作能力

孩子在搭建積木的過程中,手指靈巧度、手眼協調性、距離判斷、四肢協調、平衡感等肢體動作發展,便在無形中得到增長。

·想象力與創造力

如何把腦中的構想圖用積木搭建出來,如何創造出一個新的物品,積木的開放性讓它成為鍛鍊孩子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絕佳玩具。

雖說積木的好處多多,但如果我們完全不介入,放手讓孩子自由搭建,孩子並不會自發的、系統的將這些能力概念化,而且很多時候他們並不是很了解自己搭建的作品所代表的意義。

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父母在不干擾孩子玩耍的前提下,做一個觀察者。

當孩子自豪地把他們的作品展示給我們,用興奮地語調說著“媽媽,你看!”的時候,便是我們介入的好時機。

這個時候,我們如何評價孩子的作品尤為關鍵。

最好少一些空洞的讚美,比如說:“哇!你搭的好棒啊!”、“你搭的好漂亮啊!”

因為這樣的話語,並不能讓孩子覺得爸爸媽媽是真的關心或者了解他的作品。

而且,也並非開放性的對話,很多時候咱們那麼簡單的一誇,和孩子的對話便終結了,失去了一次幫助孩子成長的機會。

我們要讓自己的點評變得更加“具體”,可以從“積木的數量”、“形狀”、“特點”、“搭建方式、過程”、“新技巧的運用”等幾個方面讓我們的讚美變得更加“豐滿”。

比如我們可以這樣說:

“哇!你用了好多三角形和正方形的積木,咱們一起來數數看一共有幾塊三角形和正方形啊?”

“你左邊和右邊擺放的積木一模一樣耶!”

“你看,這四塊正方形排在一起,剛好就和這塊長方形一樣長了。”

“寶寶,你剛才用四塊積木把動物圍起來了,後來發現放不下這匹小馬,就又增加了四塊積木,最後用八塊積木圍了個大的馬廄。”

在孩子向我們展示他們的作品時,我們最好少問“你搭的是什麼?”這樣的問題。

因為,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講,有時候這樣的問題並不好回答,有時候他們不一定清楚的知道自己在搭“什麼”,可能就是邊拿邊隨意的搭,或者就僅僅是一些嘗試而已,並不一定非得給作品起個什麼名字。

我們可以幫助孩子描述他們的作品,比如這樣對孩子說:

“我看到你排了好長的一排,而且都是一樣的形狀。”

“小寶這次搭的這個,用了很多的圓形呢!”

“哇偶,寶寶用這兩個圓柱就可以把長方形給撐起來,讓它不掉下來呢!”

我們帶著一雙發現的眼睛,去引領著孩子,學著觀察自己的作品,了解作品賦予的意義。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不讚揚結果,而鼓勵過程。

這樣的方法,不僅能讓孩子在搭積木中,更有意識的掌握數學、空間、力學、結構等概念,也能鍛鍊他們的思考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孩子拿來積木只會摞高高”:當孩子的搭建停滯不前時,我們要學會充當介入者

我觀察潼潼搭積木,發現了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去過哪裡、看見什麼,就搭什麼。

比如我們剛剛去完書店,她回到家就拉出她的積木盒子,開始搭書店;比如我們參觀完動物園,她就找出小動物模型,唸叨著要用積木給他們蓋房子。有時候就僅僅是看到了一張照片,她也會像模像樣的用積木搭出來。

你會發現,孩子們搭建的源頭來自於他們的生活經驗,對這些經驗的重現就是他們掌握周遭世界的重要手段。

而積木的開放性,正好滿足他們的這項需求。

如果孩子每次只會用積木摞高高,排除年齡的因素,我們可以試著用“幫他們聯絡生活”的方式去輕推。往往最貼近生活的、最具有實用性的搭建靈感,更能吸引他們的興趣和想要挑戰的慾望。

我們可以用提問、建議等方式,去引導孩子的搭建變得更加“高階”,比如:

“你要做一個圓的東西呀?可是沒有圓形積木了,怎麼辦呢?哪些積木湊起來可以變成圓形呢?”

“你說你要在高速公路上開車,可是怎麼才能讓你的車下來呢?”

“你搭了兩層樓,那這邊要怎麼上去呢?”

“咱們的積木就這麼多,要蓋那麼多間屋子不夠怎麼辦呢?”

很長一段時間,潼潼特別痴迷於滑滑梯,所以在她所有用積木搭的場景裡,都少不了滑梯這個元素。但觀察了一段時間我發現,潼潼每次搭的滑梯都差不多,就是用幾塊積木架起兩個墩子,把一塊長條形積木斜搭在一端,當做滑梯。

我想啟發潼潼思考搭建更為多樣、複雜的滑梯,於是我就有意識的在每次帶潼潼打滑梯時,都拍下滑梯的照片。

我鼓勵潼潼,嘗試著模仿這些照片進行搭建。

“潼潼,滑梯這裡有一個凸出來的地方,小動物們滑下去會不會被硌到?”看到潼潼直接把一塊長方形積木斜搭在新搭好的樓梯上,我問起了她。

“那怎麼辦呢,媽媽?”

望著一臉迷惑的妞,我又拿出了那些積木照片,引導她仔細觀察,我嘗試著讓她描述自己滑滑梯的過程,說著說著妞就發現了“問題”,“哦,原來每次滑滑梯,上了樓梯之後還要走一段啊!”

積木塊不夠,我們便拿樂高來湊。

搭好一段走廊之後,妞發現,滑梯頂端依然不夠平滑。我們嘗試著在滑梯底端加高失敗後,又採用了搭樓梯的方式,把整個滑梯的斜坡給架起來,這下難題解決了!

妞興奮地用樂高玩偶在滑梯上實驗著,玩偶唰地一下子滑下來,飛出去好一段。

我問妞“小人兒們這樣滑滑梯,會不會屁股疼啊,嗖的一下滑出去這麼遠。你滑滑梯的時候,也這樣嗎?”一番討論之後,妞再次改進,又在滑梯的底部添了幾個長方形積木,作為緩衝。

從一個柱子、一塊斜放的長方形積木,如此“簡易”的滑梯,在我們幾次介入、詢問的引導下,不斷完善,讓它變得更貼近現實,更實用和精緻。

這個過程就是在有意識地鍛鍊孩子的計劃、分析、解決問題、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並且幫助孩子體驗了力學、數學等方面的概念。

在和潼潼搭建滑梯的過程中,從發現問題到聚焦問題的根源,再到聯絡實際、修正問題,我們是在有意識地將科學的思考解題步驟示範給孩子。

當這樣的方法通過長期的玩耍而內化在孩子心中時,他們日後上學時解題、或者各個科目遇到任何的困難,都會遵循著這樣的步驟去嘗試解決。

特別是我們在解決溜滑梯下滑太快,缺少緩衝這個問題時,通過擋住坡道這個小細節,使得積木間產生了力學作用。雖然孩子根本就不會覺察到如此複雜的物理概念,但卻可以通過觀察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這種物理現象。

這其實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學習狀態,“在玩中學”、“在體驗中感知”,將抽象的概念變得易懂、變得實用。

它讓孩子明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要解決實際中的問題,只有帶著這樣的目的去學習,才會真正吸引孩子的興趣。

而有了興趣,便有了自發性學習的動力。這難道不是我們一直追求的理想的教育模式嗎?

其實,在日常玩耍中,通過如此質樸的玩具,也能得以實現。

我們總說,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在長短,要給予他們高品質的陪伴。僅僅是一盒不花哨的積木,只要我們用心,也可以和孩子玩出高階感。

我們總在一邊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一邊又用各種各樣的玩具、早教資料填滿孩子的生活。其實,精簡玩具,也是在精簡為人父母的焦慮和壓力。

簡化的生活,在現在這樣湍急的社會之流中,會成為孩子的安全島。分心的事物越少,他們關注的事情才可以得到擴充套件,這會讓他們擁有專精力,釋放更多身心的空間去探索世界。

每個孩子都自帶強大的出廠設定,只要我們提供的環境合適,他們就會成為最會學習的人。

-END-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嬰兒飛機上哭鬧,乘客斥責“管好孩子”,媽媽怒懟:有本事別生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