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甜椒兒媽媽,一個時間相對自由的全職媽媽,喜歡分享,喜歡傾聽,希望把經歷過的、看到過的、聽到過的,用文字的方式表達出來,對觀者在育兒上、情感上有所啟發……

初中的時候,學校裡常年佔據第一名的女孩子,是我的小學同學,那個時候她簡直就是“神話般存在”,幾乎每個老師在課堂上都常提起她,語言中盡是羨慕和喜歡。

除了在學校里耳朵裡時常聽著她的名字,回到家也不安生,父母也經常提及,然後講述她學習有多刻苦,那個時候最常聽媽媽說的是:每天自覺學習到深夜,一天都不動地方,叫吃飯才去吃飯。

媽媽對她瞭如指掌,因為她的姑姑是媽媽的“老閨蜜”,幾個媽媽坐下來光是聊這個女孩就能聊上半天。

那個時候學校有個“特招”制度,距離中考兩個月的時候,我們參加特招考試,優秀的孩子基本上就被錄取了,後邊兩個月不用再去上課了。

成績下來,她竟然落榜了。

一個三年來常年佔據第一名的學霸,第一次參加中考,成績出現巨大的失誤,有點不可思議

其實她一點也不聰明,初中的時候,大家自覺力還沒有那麼好,她每天都要學習到深夜兩三點,到現在也不知道她哪裡來的勇氣翻來覆去學那點東西。高中時期,她不再耀眼,成了不需要老師擔心的好學生,但是成績也不出色,第一次高考落榜,第二次走了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

從初中結束,我耳邊的這個名字終於消失了,而她的優秀也在大家的力捧下,漸漸消失,變得平凡普通。

所幸的是,她目前生活還算幸福。

曾經是全村人的驕傲,讀到北大博士,現在54歲淪為低保戶

我的這位同學算是幸運的,雖然不再優秀,但是至少最後一直是個普通人,沒有出現巨大的反差,生活沒有被“死學習”給毀了。

不過有的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張進生,1966年生人,屬於父母一代人,他前邊還有兩個姐姐,生下來被家人捧在手心上,又因為學習成績非常好,一直是全村人的關注焦點。

在那個生活不容易的年代,他參加高考考入了湖南醫科大學,大學畢業後受到天津一家醫院的聘用,結果他發現自己暈血。

在那個年代,無法把握寶貴的工作機會,這種打擊無疑是致命的,他選擇繼續學習,最後讀到了北京大學的博士生,甚至收到了英國皇家學院的橄欖枝,可惜因為拿不出20萬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

荒唐的事情發生了,後來32歲的他進入一家蘭州的醫院工作,遇到了女友,後因為性格原因,不歡而散,他選擇離開這家醫院,在回老家的過程中,丟失了個人證件,補辦證件等待了18年,而這些年他只能待在老家。

他被認識的人說成是“高分低能”,註定一生坎坷、碌碌無為,哪怕在學術上有再多的成就都無濟於事,因為根本無法應用到現實中。

“高分低能”是如何形成的?

我的小學同學跟這位北大的博士,還是有本質的區別的,天分不同,北大的博士明顯是更有天分,但是他們在最優秀的時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被父母和周圍人寄予厚望,靠著強大的自控能力,拼命努力,即便方向是錯誤的,在幾倍於常人的努力下,仍然短暫的取得了令人羨慕的成績

我個人覺得,但凡是個正常人,就不會是天生的“高分低能”,高分低能是因為缺乏歷練,被保護得太好了,這樣的人容易被小挫折打垮

我覺得我的同學是幸運的,初中的時候,她就屬於“低能”,據說除了會學習,其他一概不會,每週的衣服都要拿回家讓媽媽幫助清洗,但是後來她的成績下滑了,她的生活能力反而上來了。

因為不再是“明珠”,成績下滑了,受關注的程度下滑了,反而鍛鍊了生活的能力。

不管是張進生,還是神童魏永康,所謂的“高分低能”,都是被家人給寵出來的,剝奪了孩子動手的一切能力,告訴孩子“你只要學習就好,學習是你的唯一任務”。

一旦孩子的意識中形成了這樣的觀念,那麼孩子在生活中就會變成“低能兒”。

學習不是最重要的,孩子的生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我現在也是一個媽媽,我不認為學習對孩子來說是最重要的,如果一定要選擇一項最重要的,那一定是“生活能力”,也就是“自理能力”

孩子早晚有一天要離開父母的庇護,如果他沒有自理能力,這對孩子來說是災難,因為這注定他不能適應這個社會,不能適應,就無法獨立生存

學習很重要,但是不要扭曲了學習的意義

成長的意義在於,不管到了哪個年齡,我們會根據個人的經歷來重塑個人對這個世界的看法。

我現在對孩子的態度是,你只要享受學習這個過程就行了,最後的結果不重要,就是因為小時候太在乎這個結果了,知道這種在乎的壓力有多大,知道自己有多想甩掉這件事,也正是因為這樣壓力,讓我在學習上體現了後力不足,幾乎出現了厭學的情緒。

現在想來那個時候的厭學情緒不是討厭接受新知識,不是厭惡那種學習的狀態,而是厭惡父母給予的學習壓力,厭惡那個結果導向

學習很重要,透過學習這條路,可以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這是現實,但是不能把這樣的結果導向不斷地灌輸給孩子,我們應該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的思維模式,透過學習來改變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眼光,透過學習增加個人選擇的可能性,透過學習讓自己不會活得太過被動

當孩子們慢慢明白這個道理之後,自然就會主動去學習。

學習分天分,壓迫只能增加孩子的厭惡感

最後想說的一個問題是,即便孩子明白了學習的意義,自主學習,也不一定可以取得好的成績,關於汲取知識、運動知識這方面,還是要看天分和智商的。

但是學習成績不能代表一切,很多孩子學習成績一般,上了一所一般的學校,但是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卻很好,大學畢業後反而混得更好。

家長要做的就是引導孩子主動學習,督促孩子提升自控能力和自律感,當孩子擁有了這些優秀的品質,自然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一個“散養”孩子的成長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