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約好友一起帶孩子去爬山,結果卻被她“無情”地拒絕了。
理由是,她現在壓根不敢帶3歲的女兒出門逛街,更別說爬山這樣的體力活了。
我不解,3歲不是應該喜歡跑跑跳跳、出去玩的年紀嗎?
“別提了,你是不知道她現在嬌氣得很,一出門走不到十來分鐘就喊累,非要抱才行。”好友嘆了口氣:“出趟門累個半死,二三十斤掛在身上,走久了根本吃不消啊。我現在可不敢輕易帶她出門……”
確實,回想起我家老二有一段時間也是如此。去一趟公園,都得討價還價:“媽媽,你抱一會兒,我自己走一會兒,你再抱一會兒,我再走一會兒,好嗎?”
抱吧,自己的體力真的吃不消;不抱吧,在外面撒潑打滾地也不像樣,而且誰也不知道孩子是真累,還是裝累。
要是孩子真的累了,卻得不到父母的迴應,很容易對他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那麼,為什麼很多孩子明明都會自己走了,卻還是經常要抱呢?
其實,孩子的行為背後一定都是有原因的,只有讀懂他們行為背後的語言,才能“對症下藥”。
體力的因素每個孩子的體力都不一樣,男孩和女孩更是有差別的。
記得以前和閨蜜帶孩子一起出去遊玩,兩個孩子都是四五歲。我兒子就能自己走上一天,但閨蜜的女兒就會時不時喊累,要媽媽抱。
可見,男孩的體力本身就要好過女孩的體力。所以,當孩子喊累要抱的時候,不要一概而論,要充分考慮到孩子身體素質的差異。
對走路失去新鮮感“我兒子一歲三個月,最近剛剛學會走,出了門就死活不讓我牽,非要自己走,可嗨了。”一位媽媽在群裡自豪地說。可底下無一例外都是這樣的畫風:
“彆著急,很快就會到求抱抱的時候。”
“等孩子走穩了,就會要抱了,經驗之談啊……”
不錯,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即便走得踉踉蹌蹌,或者會摔跤,也還是會樂此不彼地不斷嘗試。可學會走路之後,卻又變得格外“懶”。這是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小孩子大多熱衷於學習新的技能,那意味著好奇和好玩。可一旦學會了,就會對這項技能失去新鮮感。
可不要小瞧了這喜新厭舊的“通病”。
尋求父母的關注如果孩子不是體力不行,也不是對走路失去新鮮感,那大多可能是想要尋求父母的關注。
心理學家尼古拉斯認為,孩子想要透過與父母的肌膚接觸獲得安全感,同時讓自己內心平靜下來。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再需要依賴父母之後,會有短暫的新奇感。
但新奇感過後也會焦慮或擔心,尤其是因為孩子長大了,不需要那麼多關注了之後,父母陪伴的時間可能會大大減少。
這個時候,孩子往往會想要透過肢體的接觸,來確定爸爸媽媽是愛自己的,而擁抱就是最好的方式。
所以,當孩子尋求抱抱的時候,不要急著拒絕。抱著雖然累一些,但孩子的安全感更重要。
可是,孩子的體重一直在增長,父母也不可能一直抱下去,那又該怎麼辦呢?
1、適當地溝通和示弱
我獨自帶女兒出門的時候,一旦她要求抱,我就會跟她示弱:“你自己走到那個路口,然後我再抱好嗎?因為你太重了,媽媽力氣不夠。”
因為她和哥哥一起走路的時候,追追打打走多遠都不會抱怨,可見有的時候並不是真的累,而是想要撒嬌、偷懶而已。
溝通的次數多了,她自己也就明白了,想要一直媽媽抱著是不可能的,也就不那麼依賴了。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要求在家長看來很無理取鬧,不懂得體貼人,那是因為家長從來沒給過孩子機會了解這些:大人不是超人,也會累。
2、增加走路的趣味性
單純的走路很無聊,不妨想辦法讓走路也變得有意思起來,孩子自然就願意多走路了。
比如:我女兒和她哥哥一起走路的時候,就喜歡蹦蹦跳跳、你追我趕,即便是走很遠都不會覺得累。
如果是獨自帶孩子出門,也可以向孩子“挑戰”:
“我們來比賽吧,看誰能沿著這條線先到達終點。”
“你看,沿著這條線走路好難噢,你能做得到的嗎?”
“你來抓我呀”……
孩子好勝心強,有時候走到了終點,還會意猶未盡。
3、用其他東西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可以聊點孩子感興趣的話題,或者是用周邊的風景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有時候我會跟孩子聊她幼兒園的好朋友,或者是問最喜歡幼兒園的什麼飯菜,一聊到她喜歡的話題,她立刻就會忘記想要抱抱這件事,和我大聊特聊。
“媽媽,我們幼兒園的雞翅特別好吃,還有花樣饅頭,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做的……”
這個時候,你只需要簡單地迴應幾句,或者接著問:“花樣饅頭都是怎麼做的呀?”她就會興致盎然地繼續說下去。
不知不覺,也就走到目的地了。
4、適當的獎勵
有時候孩子想要抱,只是純粹地想偷懶了。這個時候只要給孩子一點獎勵,他們就會開心得忘記這回事:
“吃了餅乾,是不是感覺有力氣多了?可以自己走回家啦。“
“我看看今天哪個小朋友表現優秀,可以得到獎勵……”
其實,只要父母多動動腦筋,而不是和孩子硬碰硬,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
當然了,能抱得動孩子,是為人父母的幸福。
黃磊就曾說,有一次多多哄妹妹睡著了。他不忍心叫醒睡得正香的多多,於是選擇把她抱回自己的床,可是卻費了很大的力氣。他有些失落地感慨道,孩子長大了,以後抱不動了。
所以,如果孩子想要你抱,又還能抱得動,那就不妨儘量多抱一抱吧。
這樣的親密時光,不僅能滿足孩子當下的需求,還能讓孩子安全感十足,何樂而不為呢?等到真的抱不動了,那才叫人失落呢。
【其他精彩文章】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