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父母帶孩子來做諮詢,並非是父母自發的行為,而是來自旁人的建議與推動。
小濤媽媽帶他來諮詢時,帶著滿腹的疑問:是孩子的幼兒園老師讓我們來的,說我家孩子有問題,所以過完年我就帶他來了。哎,我就不明白了,一個四歲的孩子能有什麼問題呀?
幼兒園老師跟小濤媽媽講了幾件事情:小濤在幼兒園喜歡跟女孩子親近,經常趁她們不注意強行親吻對方,以偷襲的方式觸碰女孩兒的胸部和下身,趴在地上偷看女孩兒上廁所,有時還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脫褲子,小夥伴們都笑話他,他自己卻並不在意。
小濤媽媽邊說邊笑:您說老師是不是有點反應過度了。他還是個孩子啊,懂得什麼?只是新鮮好奇罷了。
說話的過程中,小濤有些不耐煩地哼嘰、扭動,媽媽試圖安撫他,不斷用手撫摸他的臉,還不時嘴對嘴親吻他一下。
這個動作讓我意識到什麼:孩子在家裡有類似表現嗎?
她認真想了想:有。
原來小濤在家裡和在幼兒園一樣,喜歡親媽媽,撫摸媽媽的胸部和下身,還喜歡和媽媽一起上廁所,一起洗澡,媽媽脫換衣服也從不避開他......媽媽並未覺得有何不妥,甚至還有些沾沾自喜,認為兒子跟自己很親。
對小濤來說,在幼兒園跟女孩親近是很自然的行為,他不過重複了在家裡和媽媽相處的模式而已。
生活中類似這樣的現象並不少見,很多已人到中老年的父母,還和已成年的子女嘴對嘴親吻,一些國內外明星也因與孩子親嘴、共浴的行為引發爭議。
父母和孩子的關係缺乏邊界,孩子與外界接觸時,也無法建立起邊界意識。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不干預、不調整,長大後的小濤會成為什麼樣的男人,小濤媽媽會成為什麼樣的婆婆呢?
不少女性在諮詢中談到自己和老公婚姻關係中的“第三者”,那個被她們厭惡、討伐的“第三者”是婆婆:
無論我和老公做什麼,婆婆都要插進來參與一下。
我和老公親密的時候,婆婆總會在門外偷聽。
婆婆上廁所從不關門,換衣服從不迴避家裡人。
老公給我買了什麼禮物,婆婆也吵著要同樣的禮物。
婆婆見不得老公對我好,總是挑撥離間說我的壞話。
離不開兒子的婆婆,恨不得爬上我和老公的婚床。
曾有一位中年女性來做諮詢。
她離異多年,與兒子相依為命,為了兒子不受委屈,她幾次錯過再婚的機會。
從小到大,兒子都跟她一個床上睡。從兒子高三那年開始,母子倆多次發生性關係。
她不肯說自己來諮詢的目的是什麼。但我覺得和兒子發生性行為的事對她一定很重要,因為她多次談論,卻又反覆強調這些事也沒什麼,甚至認為自己幫助青春期的兒子度過了性慾最衝動、最旺盛的階段,才使得他安下心來專注於學習,最終考上了名牌大學。
我感覺她雖然嘴上強硬,但心裡是很糾結的。
有一次諮詢時,她終於說出內心的隱憂:兒子現在不願跟其他女生接觸,明確表示這輩子也不想談戀愛、結婚,聲稱要一輩子和媽媽生活在一起。
這讓她感到恐懼。她考慮自己是否應該再找個老伴,趁機跟兒子分開生活。但兒子堅決反對,說無法容忍她和別的男人生活在一起。
這個媽媽陷入了深深的迷茫與痛苦中。
她沒想到自己親手搬起石頭砸到了自己。
一些父母無法理解跟孩子保持距離、建立邊界的重要性,甚至認為這是小題大做,危言聳聽。
事實上,父母和孩子發生的激烈衝突中,很多時候是父母不斷想衝破關係的邊界,而孩子想盡力保護自己的邊界造成的。
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痛苦之一,是父母不允許他們擁有自己的隱私空間。
一位媽媽坦言,每當她看到孩子房間門緊緊關閉的時候,心裡就很不舒服,好像自己被孩子拋棄了一樣。
有些父母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不許關房間門,不許鎖抽屜,日記、手機不許設定密碼(便於父母隨時查崗、偷窺)。孩子表達抗議,父母反唇相譏:你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嗎?
還真有見不得人的。
一位媽媽經常從門縫中偷看即將高考的兒子是否在認真學習。有一次她又偷窺的時候,看到了令她五雷轟頂的一幕,她一向引以為傲的純潔乖巧的兒子竟然在忘情地手淫。
那一刻,帥氣的兒子在她心裡變得無比醜陋骯髒。
這個媽媽被這件事摧垮了,此後她不但不想再偷看兒子在幹嘛,甚至都不想再看到他這個人。
流氓,我生了一個流氓。
她曾流著眼淚對我說。
她不知道的是,正值青春期的兒子手淫是正常的,只是選擇的時機和場所不對。在他潛意識裡有故意的成分,他明知道媽媽喜歡暗中觀察自己,隨時會推門而入,但他就是要以這樣的方式表達對她的攻擊:你不是什麼都想知道嗎,那我就當個透明人,什麼都讓你看到。
這件事嚴重破壞了母子關係。媽媽對兒子又失望又憤恨,為自己有這樣的兒子深感羞恥,從此以後她對兒子非常冷淡,甚至連眼神都不願跟他對視。
兒子考上大學以後,寒暑假寧肯在外打工,也不願意回家。媽媽經過諮詢後終於理解了兒子,意識到自己很深地傷害了他。她數次跑到兒子的學校,想見他一面,都被兒子拒絕了。曾經親密的母子形同路人。
在一些家庭,父母可以不敲門、隨便出入孩子的房間,睡在孩子的床上;孩子也可以不敲門、隨便出入父母的房間,睡在父母的床上。家庭成員之間沒有各自的隱私,彼此關係緊密共生,混亂無序。
這樣的關係狀態,不僅折射出夫妻關係的失調,還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困擾與不安全感。
一些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焦慮,這個焦慮大多和家庭有關。他們說即使坐在自己的房間裡,內心也總是莫名的惶恐不安,身體也總是僵硬緊張,整個人縮手縮腳,不敢動彈,彷彿被某種神秘的力量點穴定住了一樣。
自由聯想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談起眼睛的意象,覺得好象隨時隨地都有一雙眼睛在盯著自己。
那雙眼睛是誰的呢?
是父母的。
很多家長在孩子出現問題後,才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父母越界行為的危害之一,是使孩子無法區分不同性別的相處方式,甚至陷入性別認知的困境。
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性別角色教育很重要,這不僅關係到孩子今後能否進入正常的社會交往,能否進行正常的戀愛、婚姻生活,還將影響其心理發展。性別教育的目的就是幫助孩子形成健全的人格。
孩子在三歲以後產生性別意識。在這個階段,孩子會透過觀察父母的行為(洗澡、換衣服、上廁所等)去了解身體的差異性。父母要透過一些方式或渠道讓孩子認識身體,讓孩子知道哪些部位是隱私,不能給人看,也不能被輕易碰觸,尤其是異性。
最近看到兩則新聞,都發生在江蘇南通。
一個2歲的小女孩跟爸爸出門玩耍,爸爸中途想上廁所,擔心把女兒單獨留在外面不安全,就想把她帶進男廁所。結果女兒好說歹說都不同意,父女倆拉扯半天,小女孩急得汗都出來了,吐槽爸爸:“那麼大人了,上廁所不會自己去嗎?”
另一個3歲的小女孩,被爺爺開玩笑觸碰了一下身體,小女孩說:“男孩子是不能摸女孩子的!”然後爺爺又碰了她一下,小女孩生氣了:“別碰我,你在幹嘛呀?”
兩個小女孩的邊界意識如此清晰,與父母的教育是分不開的。3歲女孩的媽媽說,在孩子上幼兒園之前,她就開始透過閱讀繪本的方式,跟女兒講男女有別,女孩子要懂得保護自己,受到傷害、觸碰到底線要勇敢拒絕。
有時候,觸碰孩子底線的往往是身邊親近的人。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尊重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這個距離意味著對於對方作為獨立人格的尊重。
父母和孩子關係再好,也要有相處的底線和分寸。
家庭關係中的邊界缺失,往往來自父母的焦慮與控制。
一些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生的,和自己是一體的,就應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父母意識不到,如此緊密共生、不分彼此的關係,將成為孩子人生路上的絆腳石。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已成年的子女,無法獨自外出學習、工作、交際,他們長期宅在家中,與父母廝守在一起。時間久了,父母有很多抱怨,但他們很難覺察到,有時候並非是孩子離不開父母,而是父母離不開孩子。孩子潛意識裡捕捉到了父母的需要,留在家裡是為了迎合父母的需要。
一個孩子要長大,要拓寬生活的領域、發展健康自我的能力,就必須完成和父母的分離。父母必須學會放手,給孩子一個自由獨立的空間,這是父母能給予孩子最好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