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學術界稱“性格”為人對現實世界的穩定態度以及人的行為方式所呈現出來的心理特徵。性格是人格的核心,也是反映子精神面貌的主要標誌。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當然也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關於每個人都會呈現出不同性格的原因,俄國心理學家巴甫洛夫給出了這樣的解釋:“性格受到人本身的先天傾向、個人意向以及後天環境的影響,是這些因素互相交錯的混合物。”也就是說,家庭環境、家庭教育中的一個小細節的變化都可能導致孩子成年之後性格的迥然差異。

我們都知道,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一個人生活在氣氛活躍的環境中,他的性格也會相對活潑一些;若是一直處於壓抑狀態,人的性格也就會相應沉悶許多。

人的性格包含一定的心理成分,而孩子性格中的心理成分更為複雜,這些成分對應著一定的性格特徵:

①對待現實的態度,這同樣體現在孩子對周圍人的態度上,具體表現為樂於助人或是自私自利,誠實切或是善於偽裝;

②理智特徵,這表現在孩子對待問題的態度上,比如思路較為寬廣或時常愛鑽“牛角尖”;

④ 意志特徵,就是表現在自控力、心理素質的層面。

孩子生活在讚美中,他就會形成感激的心態;

生活在被承認的環境中,他就會時常擁有奮鬥的目標;

如果孩子的生活環境充滿了鼓勵,那他就會形成自信的心理。

但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充滿負能量的環境中,那他的性格就必然會存在一些負面表現。對於0~6歲的孩子來說,這個人生階段正是性格塑造的關鍵時期,而家庭環境又是孩子後天最主要的生活場所,因此家庭教育以及親子關係成為孩子性格塑造的關鍵因素。

雖說如此,但是現實情況卻不容樂觀,身為家長,我們是否真的知道孩子“想要”的是什麼?

社會上有一項著名的“家庭教育大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達到4小時左右的家長有60%。這原本可以成為一個可喜的資料,然而,家長對這4個小時的分配卻使我們改變了看法。在這4個小時中,家長只有40%的時間在陪著孩子做遊戲或是進行其他活動,其中,35%的孩子會在父母的“陪同下”看電視,25%的家長會輔導孩子學習。而家長能夠與孩子面對面談話的時間僅僅是半個小時左右,並且談話的內容大多還是“教導性”話語。

就是這樣的家庭教育情況,使得家長和孩子的需求出現了“想要”和“需要”的偏差。家長想要的往往是孩子學習好、乖巧懂事、多才多藝,家長把教育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和精力都放在了孩子的學習和能力上;而孩子需要的卻是向爸爸媽媽傾訴、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情緒。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的成長影響非常之大,現如今,很多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在上班時間,孩子不是被丟給長輩,就是被託付給保姆,這難免會在孩子的心中形成陰影。當然,這是環境所迫、生活所需,但為了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長,家長一定要從百忙之中擠出一些時間陪伴孩子,畢竟父母的愛是任何人都無法代替的。

4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總忍不住對孩子發火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