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都是無微不至的。
只有孩子在家長無微不至的愛中得到了安全感,在心理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才能夠有好的發展。不過家長對於孩子的愛要適度,如果太過度的話,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
在很多家長的觀念中,會覺得自己經常對孩子嘮叨,是自己對孩子愛的體現,並且家長也覺得這樣的方式,能夠幫助自己將孩子教育好,所以很多的家長才會經常對孩子反覆叮囑。
但是,雖然家長對孩子的心和出發點都是好的,但是家長經常對孩子嘮叨的習慣,會使得孩子想要逃離這種對他們來說,比較壓抑的處境。而原本在家長嘮叨中所體現的關心和教導,會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成一劑慢性毒藥,給孩子造成傷害。
那麼家長的嘮叨具體都給孩子造成了哪些傷害呢?
1.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關係變得不融洽雖然有些家長喜歡對孩子嘮叨,但是並不代表這些家長就喜歡被別人叮囑、囉嗦和嘮叨。
所以說,家長都不喜歡被人嘮叨,更何況是孩子呢?
其實,雖然家長對孩子嘮叨,從出發點來說是為了孩子好,但是也要適當地把握一下“度”,根據孩子不同時期的變化而調整自己的教育方式。因為孩子都是不斷成長的,如果家長依然按照孩子年齡小的時候,經常去嘮叨孩子的話,只會讓孩子與家長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遠,關係也會因此變得不融洽。
2.會讓孩子缺乏責任感獨立性家長經常對孩子嘮叨,會逐漸讓孩子產生依賴,他們會認為反正什麼事情,家長都會提醒他們,自己用不著上心。
如果因此錯過了一些事情,也可以將責任推到家長的身上,所以說長期被家長嘮叨的孩子,會變得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性。而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性則會讓孩子變得散漫和懶惰,這樣的孩子通常會難以獲得個人自由和得到全面的發展。
3.會讓孩子變得不自信在大多數的情況下,家長的嘮叨都是伴隨著指責和不信任的口氣,這會讓孩子覺得家長是在懷疑自己的能力,隨著家長嘮叨次數的增多,孩子就會變得不自信,孩子在這種不自信情緒的影響下,會影響到孩子性格和人格的發展。
4.會讓孩子變得不願意變得與家長溝通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難免都會有犯錯誤的時候,不過每個家長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選擇的處理方式是不一樣的,有些家長選擇的是指責,而有些家長選擇的則是打罵。
當然,還有些家長選擇的是嘮叨。
之所以會有不同的處理方式,是跟家長的教育方式和孩子犯錯誤的程度有關。
如果孩子做錯一件事,家長選擇的是嘮叨,那麼從一定程度上就切斷了孩子溝通的出路,因為家長嘮叨的過程中,孩子說了自己的想法,也會被家長認為這是為自己開脫。那麼孩子長期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是不願意去解釋,從而變得沉默,用沉默代替一切的溝通。
綜上所述,家長對於孩子的愛,體現在他們對孩子的嘮叨中,因為他們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中,走得順一些。
可是家長有沒有想過,他們對於孩子的嘮叨是否願意接受,如果孩子願意接受,才能夠聽話照做,從而讓自己得到提升。
而如果孩子不願意接受家長對自己的嘮叨,那麼這樣的教育方式就難以在孩子身上有很好的效果,這樣也就因此而偏離了我們教育、培養和引導孩子價值觀的初衷。
總之,如果父母管好自己的嘴,少嘮叨、多關愛,親子關係會更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