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
孩子們正在家裡的走廊裡面來回奔跑,腳步在木製的地板上面發出轟鳴的聲音,摻雜著孩子的嬉鬧聲,而媽媽正在打電話,她難以忍受孩子們製造的噪音。
張媽媽——
丟下電話,一把拉開房門大聲吼道:“你們都給我停下來,都立刻回到房間去,如果你們再繼續吵鬧,飯後就沒有甜點吃了!”
分析:張媽媽非常嚴厲,她對孩子是有管教的,有規則的要求,她用到懲罰的手段,試圖阻止孩子們的行為,目的是讓孩子們停止吵鬧。她的問題在於,沒有尊重孩子的天性,孩子生來就是精力充沛喜歡嬉鬧玩耍的物種,此時的制止只會起到短暫的作用,孩子們被壓抑的天性會透過其他方式爆發出來,並且孩子們並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其次,一個好的社會行為是建立在理解規則和知曉行為直接後果的基礎上形成的,要讓孩子在規則中獲得自由。將兩件毫不相關的事情,吵鬧和甜點聯絡起來,只會破壞孩子自發養成好的行為習慣,轉而依賴外部的獎勵。
王媽媽——
她對著電話另一端的朋友說:“孩子們在吵鬧,他們總是這樣,可孩子就是這種天性,又能怎樣呢,我們下次再聊吧。”說著就結束通話電話了。
分析:王媽媽尊重孩子的天性,理解孩子是有巨大的能量需要釋放的,但是她沒有建立規則意識,不管是在公共場合還是在家裡的私密場所,只要在不恰當的地點或者是時間打擾到別人,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行為。父母會包容沒有管教的孩子,但是在集體中,沒有規則意識會遭到他人的嫌惡。
劉媽媽——
她溫柔而堅定地對著孩子們說:“寶貝們,你們今天看起來很開心啊,各個跑的像小火車似的,但是你們玩耍的聲音太大了,你們去外面玩好不好,等媽媽打完電話可以幫你們搭建一個障礙小跑道哦!也請你們幫媽媽一個忙,自己先去草地上面玩耍好不好?”
分析:劉媽媽有原則和界限,對孩子是有管教的,在家裡有人打電話的時候嬉鬧是不恰當的,但是同時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天性,她沒有試圖壓抑孩子們的天性,而是做了轉化,讓孩子們去戶外草地上面玩耍,去釋放無處安放的能量。劉媽媽說到了一句,“也請你們幫媽媽一個忙,自己先去草地上面玩耍好不好?”,這種說法比“你們去外面玩一會吧”要更有效果,這樣做讓孩子們知道,自己是有貢獻的,對自我認同和自我價值的提升也是有好處的。
單純矯正行為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矯正的行為出現後即時呈現負強化,那麼在短期內這個行為出現的次數一定是下降的。但是對兒童行為的矯正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事件,如果都像草履蟲躲避有害刺激,趨向有利刺激一樣的話,那麼人和機器又有什麼區別。兒童的行為一定是生理、心理、情感等一系列複雜的事物組合在一起的,健康的心理或者行為一定是從發生到熄滅都是一個順暢的過程,正視這個行為的出現,理解為什麼會出現這個行為,用一種和孩子年齡、發育階段相匹配的方式幫助排遣這種行為,這個排遣是有規則和界限的,並且充分調動孩子對行為本身的理解,驅動內在價值體系去內化這件事做與不做,最終養成一個好的行為。讓孩子理解為什麼這樣做的本質原因,並且自發的做這個行為,與獎勵和懲罰無關,這樣也有助於孩子形成一套自我思辨 的系統,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你能保證日後他所遇見的都是你教過的嗎?也請對孩子們抱有信心,他們是有渴望歸屬於集體的天性,希望被集體所接納和肯定的。一開始的改變一定是艱難的,但是如果你認可這種方式,請有愛並且堅定的走下去,你一定會收穫一個自尊、自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