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我的理想……你不懂”,經常聽到父母或者孩子發出這樣的聲音。
1春節我高高興興回家,大拜年後的清閒時光,有空時我會拿出一本書翻翻。父親見狀問:“老看書幹嘛?有什麼用?”
我該怎麼辦?
可以不看書,但讀書已經成為我的生活方式,看電視、玩手機放鬆之餘,唯有閱讀讓我覺得充實一些。
再努力溝通一下,莊子有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學習是終身的事情。可父親認為,學有止境,畢業就業後無需再那麼用功。
上班了,我即將開始忙碌的工作,但再拿起書經常會想到不理解的父親,怎樣才能說服他?至少讓他以為看書不是件壞事。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北漂,認真上進受領導重用,做健康營養師的工作,就目前人們對生活質量和健康關注的需求,這個行業蠻有發展前途。但家裡人認為這個工作不切實際,遠離家鄉、不穩定、新行業前途不明朗等。朋友興致勃勃地與家人聊聊營養問題,總會受到媽媽的質疑,“家常便飯就最營養,營養計劃盡是瞎扯”。
假期結束後我才徹底明白,父親的反對另有深意,不理解我的職業只是其一,還有怕我成為神仙,不食人間煙火,也就是過於書呆子。朋友的父母也不一定對她行業多麼反對,是希望她回到自己的城市工作。
我們與父母生長的不同時代,在不同境遇下形成的生活、思維習慣也不同,對事物的認識更是各不相同。
我們應該理解父母,他們想法是偏一點,觀念保守一些,但初衷還是關心和愛。
而父母們也要跟上時代,社會發展進步,行業更替變遷,適當瞭解一些新事物、新發展,因為你的孩子要面對的是與你的時代完全不同的“新世界”。
最好的親子關係是“我懂你”。
2小品演員楊樹林和歌手演員王博文有一個作品《百鳥朝鳳》,演繹兩代人的對不同理想的堅持和追求。
楊樹林飾演的父親鍾情於吹嗩吶,王博文飾演的兒子熱愛唱歌。父親以為唱歌太理想化不切實際,讓兒子傳承非遺專案嗩吶的學習。當兒子去參加選秀時,遭到了父親的百般阻撓。兒子認為爸爸吹嗩吶已經過時無人聽,稱其為“破喇叭”。
在現實生活中,王博文的父親為了阻止他參加選秀,甚至報警阻止,但他依然堅持,並且努力唱歌、拍電視、演小品,出了很多優秀的作品。
每個理想都值得被尊重。對於不理解,最好的方法不是唇槍舌戰,而是好好努力。
3中國最優秀的兒童文學作家,被稱為“童話大王”的鄭淵潔,因小時候調皮總是寫檢查,父母要求不能重複,“寫檢查”是他最初的寫作。上學時因改寫了老師的題目,把“早起的鳥有蟲吃”改成“早起的蟲子被鳥吃”,被老師訓斥以及後來的開除。他提前寫了一篇有小說情節的檢查,打動了父親。回家的路上,父親說:“孩子,沒關係,我在家教你。”
長大後的鄭淵潔每日筆不耕輟,按理每日都需要灌水,他發現寫了很久還有墨。直到有一天半夜起來上廁所,發現父親正在給自己灌墨水,父親把的童話變成了現實,鄭淵潔有一支永遠有墨水的筆。讓他堅持一個人三十多年堅持辦一本雜誌,名稱為《童話大王》,被列入世界紀錄。他和父親有這樣一段對話:
父親:你一個人能把《童話大王》月刊寫下去,能寫多少年?
鄭淵潔:只要你和媽媽活著,我就一直把他寫下去。
父親說:只要你一直寫下去,我和你媽媽就一直活下去。
親子間的愛,是互相支援。
科幻作家劉慈欣在七歲時目睹了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發射,一束光讓他對航天更感興趣,為他的科幻寫作種下一顆種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劉慈欣的父親一直支援他看科幻小說,即使在文革那個敏感的時代。後來他寫下了《流浪地球》、《瘋狂外星人》以及獲雨果獎的《三體》等優秀科幻作品。
對孩子的愛,是支援TA做喜歡的事情。
4父母和子女間,兩代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樣,難免有不理解。不理解是因為不瞭解。
孩子成人,只要走正道做正事,有上進心肯努力,反對不如給自由,打擊不如給勇氣,支援他們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萬一實現了呢?
做子女父母支援,記得分享成長的故事,成功的喜悅,讓他們高興高興;
父母反對,好好努力,用成績告訴他們,我能行!如你獲獎項了得獎金了、有某個好機會了,告知父母。讓他們知道你在努力,你在進步,你也有收穫。
親子間的不懂,從你做父母、TA做孩子開始,無論什麼年齡段都存在。
但陪伴彼此成長成熟,長大變老的,始終是一個“愛”字,那是一種無法替代的、血脈相連的陪伴。
解開親子間“不懂”的心結是——我懂你的“不懂”,但我依然愛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