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比獲得知識更重要。不下決心培養思考習慣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樂趣。發展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一般能力,應當始終放在首位,而不應當把獲得專業知識放在首位。”
——愛因斯坦
教育的內卷讓家長處於給孩子灌輸知識的焦慮中,從而剝奪了孩子養成獨立思考習慣的機會。
那麼,我們應該怎麼培養孩子愛思考的好習慣呢?
保護孩子的獨立思考習慣
遇到孩子無法獨立解決的問題,家長可以在一旁協助,給孩子恰當的引導,還可以做示範,告訴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比如問相關領域的人、反覆思考論證等。
家長掌握十個發問小技巧
有問題就會想辦法去找答案,產生思考,問題越多,思考越勤,思維也越活躍。家長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對孩子提出一些問題,問問的時候要注意發問的技巧,不要問只有單一答案的問題,要問發散性、開放性的問題,比如:暑假,你有什麼安排呢?為什麼這樣安排?這樣更利於孩子自主地思考,而不是慣性回答。
臺灣學者陳龍安認為良好的發問應該掌握十個方面,他總結的“十字訣”就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發問時以“假如……”開頭,讓孩子進行思考;
“例”:就是讓孩子在回答問題時多舉例子;
“比”:就是讓孩子比較兩件事物的異同;
“替”:就是讓孩子思考有什麼是可以替代的;
“除”:就是多問孩子“除了……還有什麼”;
“可”:就是讓孩子思考可能的情況;
“想”:即讓孩子想像各種情況;
“組”:教孩子把不同的東西組合,並思考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
“類”:讓孩子類推各種可能性。
知識是思考的基礎
有了思考的習慣,如果沒有等同的知識做基石,思考便是天馬行空,很難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沒有豐富的知識,聯想能力會受到侷限,思考的廣度也會受到限制。
因此家長應該注重豐富孩子的知識,讓孩子用豐富的知識推理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孩子也會因知識淵博,拓寬聯想的廣大、深度,使思維更加活躍,領域更家寬廣。
培養孩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精神
孩子總是充滿好奇的。家長不能因為厭煩,三言兩句打發孩子,更不可用恐嚇、呵斥壓抑孩子的好奇,而是要鼓勵孩子對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探索,讓孩子天馬行空地去想像,活躍孩子的思維,鼓勵孩子另闢蹊徑分析問題,培養孩子瞭解求證真相的執著和多角度分析問題的能力。這樣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不會偏聽偏信,而是會經過多方面考慮後解決問題。
讓孩子參與家庭決議
家庭決定一件事情的時候,大人習慣用“大人說話孩子少插嘴“來堵住孩子蠢蠢欲動的嘴,孩子只能聽大人的意見,最後他們也就隨波逐流,任憑大人擺佈,懶得思考,對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造成極壞的影響。
一個平等的家庭,應該給孩子發表意見的權利,哪怕他說得完全沒有道理,家長也要耐心聽完,給予指導,如果孩子的意見是正確的,家長應該採納並給予鼓勵,讓孩子擁有更多的信心,更加積極地思考問題。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考”,評價孩子的智力,不是透過他擁有多少知識,而是他擁有怎樣的思維能力。只有擁有優秀思維能力的孩子,才能把知識活學活用,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所以從小孩子培養愛思考的好習慣遠比盲目地給孩子一堆知識有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