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聽話時像個天使,而不聽話時則像個小惡魔。”

在父母心中,孩子總有一個階段喜歡和自己對著幹。只要是自己想做的,那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完成,不管父母怎麼引導,他們心中就好像有個執念一樣。

父母是拗不過孩子的,就會妥協,按照孩子的思路走,但心裡卻擔心孩子會不會因此而被慣壞了,或者更加地“放肆”。

孩子到了秩序敏感期,父母氣到無可奈何

在孫瑞雪捕捉兒童敏感期的案例影片中,有講到這樣一件事:

一個孩子下雨天非要出去玩,媽媽帶著傘和孩子一起;在樓下踩了一會水後,孩子心滿意足,但回到家後就開始哭鬧不止,一直指著家裡的雨傘,還時不時地捶打媽媽。

媽媽很納悶,雨傘也沒有破,怎麼就惹到孩子了,後來孩子哭累了睡著了,媽媽猛然想起來,自己拿雨傘的時候,雨傘是乾的,當時放在櫃子裡,而回家後被撐開放在了陽臺晾曬。

孩子醒後,媽媽問是不是因為雨傘沒有收起來?孩子點頭,笑嘻嘻地跑過去,把雨傘拿給媽媽,這事才算過去。

還有一個小孩,因為媽媽沒有按照平時送自己上幼兒園的路線送他,而和媽媽大吵大鬧。

這些表現都說明:孩子處在一個追求完美,有秩序感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下,蘋果一定要是完整的,玩具一定是一對的,鞋尖一定是整齊放好的,就連出去玩,父母的衣服都要穿上次出去時穿的,這就是秩序敏感期。

這個階段一般出現在2歲半左右,有的孩子在2歲就已經開始有秩序敏感期的萌芽了,有人說“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就像討債的,確實如此。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引導好了益處多多

孩子處在秩序敏感期,其實是一件好事,父母應該保護孩子的秩序感,因為這關係著孩子以後能否適應社會規則,能否在規則下獲得自由。

秩序感分為內在秩序和外在秩序,內在秩序就是孩子在某些環境下應作出的正確行為,這也是自己觀察事物初期的印象,看得到的皆是正確的,不可以破壞,不可以逾越。

而外在秩序就是孩子所處的環境,包括父母、夥伴營造的環境規則。孩子會透過觀察形成自己的行為習慣,透過不斷地模仿和試錯,來適應外在的規則,成為更獨立的人。

其次,這個階段也是孩子審美、邏輯發展的階段。秩序感會讓身邊的事物井然有序,他們會形成自己的邏輯思維,用自己的審美來設計身邊的事物,為以後自己的獨立打下基礎。

再者,處於秩序敏感期的孩子自身會有滿足感,被歸置好的玩具,整理好的圖書,還有每天出門穿在外面的衣服,這會使他們覺得一切都有意義、有價值。

這種秩序感會讓他們小有成就,並且形成習慣,以後的生活自然也會有條不紊。

面對秩序敏感期的孩子,父母該如何應對呢?

1、保護孩子的內在秩序

孩子出現秩序敏感期的表現時,正是自己內在敏感期出來“見世面”的時候,這時父母不妨多觀察下孩子的行為,站在孩子的角度解決問題。

而父母積極配合,幫孩子解決實際問題。不用擔心孩子執拗,而是找到執拗的真正原因,多等待,多溝通,多給選擇。

2、營造有秩序的外在環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也應該自律,東西從哪裡拿放回哪裡去,收拾整齊自己的物品。

定期地帶孩子將物品進行整理歸類,制定家庭收納原則,父母收拾自己的物品,孩子收拾自己的物品,列出家庭物品的清單,或者畫出家裡物品擺放的位置。

對於2歲多的孩子來說,環境十分重要。從自己的衣物到所在的環境,都要井然有序,這樣才能讓孩子有安全感。父母可以透過管理好自己的秩序感,來感化孩子的行為,讓孩子也充滿秩序感。

3、尊重孩子

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刻板”重複動作,鼓勵他們養成良好習慣。

秩序感下養成的好習慣,父母看見後就要及時誇獎,不斷地引導他們形成長時間的習慣,用欣賞的眼光對待孩子的進步,並且將這種習慣整理在一個本子上,作為孩子美好的回憶。

在孩子反覆對秩序感進行驗證時,父母要鼓勵他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

寫在最後

有的時候,孩子的秩序感是被父母打破的,父母應該多瞭解孩子在秩序敏感期下的行為,理解他們,陪他們一起度過這個階段,成為一個有秩序、懂規則的人。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蘋果千層糕,不打發不加黃油,軟嫩又鮮香,好吃到讓娃舔盤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