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最近這幾年少兒教育行業發展的如火如荼,從最早的舞蹈鋼琴奧數班,到國學柔道插花班,再到現在火爆的少兒程式設計班。家長們都是一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心態,寧願自己吃土也要把孩子的教育搞起來。

父母只要說到教育,都是一副砸鍋賣鐵的心態,孩子的教育恨不得從胎教抓起,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後於人。

這樣做到底對不對?如果不對,到底該如何去做?今天我就在這和大家聊一聊幼兒的教育。

接下來我會從兩個方面入手分析幼童的教育:第一,大腦發育的敏感期;第二,家長的自我成長。

看下圖: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大腦發育到三歲前後有1000天左右的關鍵視窗期,孩子的情感、語言、社交、視聽等天賦功能的峰值基本都在3歲以前,這個年齡段對孩子的培養是重中之重。可以說這個時間段造就了孩子以後的個人性格和習慣反應。在5歲以後,大腦發育的敏感度就會快速下降,所以在進入學校前的這幾年是兒童人生的黃金時期,也是最考驗家長水平的時候。

仔細看圖,可以看到語言的敏感峰值在1到2歲,所以這個時間是學習語言最好的機會,雖然孩子還不太會說話,但家長也要多陪孩子說話,而且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和孩子交流,這樣以後孩子會對語言的敏感度和學習速度都會大大提高。而一旦錯過這個敏感期,以後的學習是比較困難的,付出的努力可能成倍的增加。

對數字的敏感度在2到3歲之間達到頂峰,這期間你可以多讓孩子看一些數字,用不用顏色不同大小的數字來擺弄做遊戲,吸引他的注意力。

另外,在3歲左右,孩子會進入邏輯思維敏感期,表現為愛提各種問題,打破砂鍋問到底,家長這個時候就要表現的有耐心,不光回答問題,還要對問題進行總結,反問孩子,讓孩子有條理的梳理問題。在這個階段後期,孩子會上升到數字邏輯敏感期,表現為經常問:媽媽厲害還是老師厲害?爸爸厲害還是警察叔叔厲害?因為孩子對於很多事物都還沒有具體的概念,所以通過比大小的方法來逐步人事物之間的關係。5歲左右,進入社會規範敏感期,孩子逐漸長大,進入幼兒園後,開始逐漸脫離自我中心,對結交朋友、群體活動、認識家庭以外的世界開始有了興趣,這一時期,孩子會慢慢形成自己的社交概念,並有了一定社會性,父母要尊重孩子的選擇,適度引導,但是不要幫孩子做決定,以避免孩子以後出現社交障礙和沒有主見的情況。

大約從2歲開始,孩子一般有這樣的表現:要求外在的有序,也就是說,家裡的東西一定要按順序擺放,譬如,玩具一定要放在某個位置,如果沒有在那個位置的話,他會自作主張的把玩具歸位,這就是孩子在秩序敏感初期的典型表現;當進入到延伸階段的時候,孩子的“秩序”概念也從“外在事物的有序”內化為“內在的規則秩序”,主要表現為需要按照規則來做事情。例如當你告訴他不允許拿別人的玩具時,他默認了這是一個規則,如果別的小朋友違反了這項規則,他就會表現出明顯的不良情緒。

如果孩子的秩序感被大人的權威取代,孩子就是產生懼怕的感覺,進而喪失安全感。在此階段,父母應該允許孩子的“歸位”操作,如果孩子情緒出現波動,就讓他把情緒發洩出來,在後期階段,家長和孩子一旦有了約定,就儘可能按照規定來約束自己,幫助孩子建立內在秩序,形成健全人格。

當孩子們度過了這一系列敏感期後,就完成了向外認識世界、向內建立秩序的一個過程,並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和與人交往的方式。如果孩子的這些敏感期被打斷或破壞,那麼很可能會造成孩子某些心理方面的缺憾。

因此,大腦發育敏感期對孩子和父母來說都是意義非凡的,如果能夠引導教育孩子順利度過,對他以後的成長有積極的影響。

第二,家長的自我成長。

可以說兒童的成長過程也是家長的一次自我成長過程。我們大部分人對孩子的教育都是從身邊的親人、朋友那裡耳濡目染學來的,並沒有深入的了解兒童成長過程中各個時期都需要什麼樣的方法去引導。

人都是懶惰的,我們大部分人從學校畢業時就基本不去主動學習了,要明白我們目前的教育基本都是通識教育,如果你想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就要下決心提高自己的眼界,學習各種學科的知識,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孩子的成長需要你用自己的知識去保駕護航!

總的來說,“敏感期”無論是對於孩子,還是父母都是意義非凡的,如果能夠幫助孩子們平穩度過,就會對他日後的成長有著積極的影響。對於0至6歲的兒童,如果敏感期沒有得到良好發展,到了6至12歲還會有彌補的機會。但是,這有個前提,那就是6至12歲期間,兒童必須有一個充滿愛和自由的成長環境。

但現實是,在學習壓力下,這個年齡段的很多孩子,既得不到6歲以前來自父母的寬容和疼愛,又得不到長大後成人給予的尊重。在這些孩子身上,我們看不到敏感期的種種表現。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這個黃金般貴重的概念始終沒有進入更多家長的視野。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你和智慧型父母之間,只隔著這10張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