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19世紀醫學界有兩個重要發現,麻醉和消毒,是哪一個先被推廣普及?答案自然是麻醉,因為疼痛感是可見的。每天在病房可以看到病人因為疼痛而痛苦的樣子,可以聽到病人鬼哭狼嚎般的叫聲; 雖然曾經因為沒有洗手消毒,醫生在給不同的病人做手術而造成很多的死亡事件,但是病人因為沒有消毒而死亡是要在手術後很久才會發生。這就是父母的語言,這本書裡面說的第一個概念,思想的停滯。

父母的語言,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的影響也是不可見的,差距要在孩子長大後才慢慢顯現。所以父母的語言在嬰幼兒時期對孩子的重要性,是很容易被眾人忽視的。這本書的英文名叫做3000萬詞,這其實是作者的研究成果,三歲前的孩子,因為聽到的詞彙數量的差距,在不同的家庭能夠多達3000萬詞,而正是這些詞彙量,成為影響孩子智力水平、讀寫能力、思維能力、自控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最容易被人們忽視的重要資源。

神經的可塑性很好的解釋了,父母的語言對三歲之前的孩子的影響力。三歲之前的孩子,大腦的神經元異常的活躍,跟他們多說話,讓孩子的大腦對眾多的資訊產生連結,能夠啟用孩子的潛力,提升孩子的智力水平,自控力水平。

書的作者寫了成功接受人工耳蝸手術的兩個嬰兒的不同成長軌跡,很好的解釋了父母的語言的重大作用。其中八個月大的嬰兒,因為父母非常重視孩子的聽覺生日,帶孩子能做完手術,知道孩子能夠聽到聲音以後,每天不斷的給孩子講很多的話。剛恢復聽力初期,孩子不能對父母的語言產生反應,在不斷的語言刺激下,使大腦跟聽覺系統產生連結,讓孩子成長過程中,讀正常的學校,長大後跟正常人一樣的生活;另一個孩子是七個月大的時候做了人工耳蝸手術,他的聽覺雖然恢復,但是父母沒有刻意地跟他說話,在三歲前的關鍵期,沒有讓聽覺和大腦產生連結,讀書之後,老師和同學也沒有忽視這個孩子的成長,非常可惜的,聽覺雖然恢復正常,但是卻在聾啞人學校讀書,他的聽覺沒有發揮實際功能。

另外一個就是關於白內障手術的案例。特別小的時候做的白內障手術,孩子還能看見,當孩子長到一定的歲數,雖然視力能夠恢復,但是由於視覺功能長期沒有運用。大腦會預設該功能是無效的功能,把視覺功能與大腦斷開後,即使視覺恢復,但是也不能看見東西。

從思維的停滯和神經的可塑性兩個概念,闡釋了父母的語言,對嬰幼兒未來的語言水平,智力水平,自我控制能力等能力產生了重大的影響,那麼到底怎麼說,才能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大腦發育?

第一點就是要做到共情關注。共情關注,就是說要放棄自己對孩子的控制慾,去關注孩子關注的事物,然後像嚮導一樣,不斷地去給孩子解釋,孩子正在關注的事物。比如當孩子正在專心的玩積木,而我們想要他跟我們看一本,我們自己覺得好看的繪本時,當我們去叫孩子過來跟我們看繪本,這不叫共情關注,而是體現了我們的控制慾,共情關注的做法是:我們去跟著孩子的思路,跟孩子一起去認真觀察積木,引導孩子去講解積木的形狀,顏色,而當孩子轉向去玩別的玩具時,我們應該跟隨孩子,一起去講解另外的玩具。

最佳化孩子大腦發育的第二個要點是充分交流,當父母做到共情關注這個基礎之後,接下來就是要根據孩子的關注點,充分的講解事物的特性。比如在孩子穿衣服的時候跟孩子說衣服的形狀,顏色,圖案,衣服有幾個釦子等等,或者在大街上走的時候,告訴孩子大街上呈現的所見所聞。

最佳化孩子大腦發育的第三個要點就是輪流談話,輪流談話的意思就是用建設性的問題引導孩子多說,避免用命令的語言方式跟孩子交流,比如避免使用不要動,不要碰那個東西等沒有跟孩子互動的語言方式 ,命令的語言會讓孩子害怕去探索這個世界。

用好最佳化孩子大腦發育的三大要點:共情關注、充分交流和輪流談話,將開拓孩子的數學能力,幫助孩子更好地運用語言,有助於成長型思維的養成,還能擁有良好的自控能力,為孩子未來成人之後取得更好的成打下紮實的基礎。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全職媽媽到底有多厲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