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的世界是美好純真的,孩子們思考問題的角度也是和大人不相同的,一些父母認為小孩子什麼也不知道,大人讓他們怎麼做他們就應該怎麼做,因此常常用成年人的方式來要求孩子。但是,在孩子的世界裡,他們需要的不是成年人以一種俯視的角度提出來的命令性要求,而是一種平等的,站在孩子角度的理解。

生活中因為和孩子巨大的身高差,帶來的誤會可真不少。

幾年前有個很經典的故事在網上很火。5歲的小女孩陪媽媽逛街,她總是想讓媽媽抱卻被拒絕,回去後小女孩畫了一幅畫。媽媽以為孩子會畫琳琅滿目的商品,非常興奮,沒想到孩子畫的都是屁股大腿,無聊溢於言表。

其實在孩子的世界裡,因為他們站的高度不同,所以看到的視角也不相同,孩子的快樂是需要父母的理解,以及站在他們的角度思考問題。

蹲下來,更能理解孩子

因身高的優勢,大人本身就有“居高臨下”的嫌疑,對孩子來說,和大人說話需要仰望,心理上有壓迫感。這樣一來,即使是普通的對話,實際上也不平等,孩子有被命令的感覺。也許,這就是孩子常常產生逆反心理的原因。

大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思維,在對待孩子的問題上,也習慣了用自己的角度出發,或者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孩子的心理,去衡量這件事情到底是什麼樣的。

但因為孩子和大人的身高有差距,所以看到的世界也是完全不一樣的。

帶孩子去逛街,你看到的是熱鬧又漂亮的商場,但孩子看到的卻只是無數的大人的腿;

讓孩子再彈一遍鋼琴,你覺得是在鼓勵孩子,但在孩子的眼裡,再彈一遍確實一種懲罰;

……

不設身處地從孩子立場出發,就沒有辦法思孩子所思,感孩子所感,也就不能理解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曾說過:“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但很多家長並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的必要性,或者是意識到了,也不知道要該怎樣去做。

如何做到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

1、丟掉你對孩子的偏見

在生活中,有些父母會因為孩子的某些行為而給孩子貼上各種各樣的“標籤”,成績不好就是“笨孩子”,打破一個東西就是“熊孩子”,這樣的偏見反而會讓孩子朝著你所說的那個方向發展。

一個好的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是避免使用充滿偏見的語言的。

在《媽媽是超人3》中,有一期賈靜雯把零食放在掃地機上,讓咘咘自己去拿。結果對掃地機器人非常恐懼的咘咘,卻突然大哭起來。

賈靜雯並沒有因為孩子的表現而給她貼上“膽小”“沒用”的標籤,她知道小孩子心裡面有時候會創造出一些讓自己恐懼的東西,所以就一直在耐心地引導孩子與掃地機器人互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

丟掉偏見,才能對孩子有一個更客觀的認識。

2、不要以成年人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的世界簡單、純真,他們的小腦袋裡總是有著各種的奇思妙想,也常常提出一些令家長匪夷所思的問題。一些家長面對孩子的無厘頭問題常常是一臉無奈,甚至覺得問題太幼稚或者答案難以啟齒而選擇逃避孩子的問題,但是孩子與大人的想法不同,他們的言行沒有功利,只是因為好奇心的驅使,所以在面對孩子的一些難以捉摸的問題或者行為時,家長不要用自己成年人的想法去看待孩子。

3、不要用激動的情緒解決孩子問題

一些家長在面對孩子的調皮行為時,總是難以壓制住心中的“怒火”,用憤怒的情緒教育孩子,甚至對孩子進行打罵、斥責。但是家長這樣“壓迫式”的教育給孩子帶來的就是懼怕與疏離,孩子難以從獲得平等的對待,心中的傷心情緒會加重。父母應該採取一種平和的態度教育孩子,蹲下身體,看著孩子的眼睛,握住孩子的手,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溫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4、有效溝通很重要

很多父母都誤解了和孩子溝通的意思,他們覺得自己問問題,孩子回答就是溝通了。從溝通的角度來說,它確實是溝通,但大多是無效的。父母和孩子是不是真的就一個問題進行了意見交換,並且考慮接納孩子的意見,是有效溝通的一個評定標準。

4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婆婆“實力坑娃”的4種表現,佔一條寶媽都難受,你家佔了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