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目錄

1.導讀

2.物質激勵能培養孩子的自理習慣嗎?

3.這樣的孩子愛自理

4.自理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Part.01

導讀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對於孩子的自理能力,我們一定有過這樣的期盼:等TA大一點會幹嘛幹嘛了,就好辦多了。

比如,當你那抓握能力越來越嫻熟、對周遭的一切充滿著好奇心的娃把家裡所能觸及的所有小物件都翻出來用嘴嚐個遍再胡亂丟一地時,

你會想:等大一點,會“放”這個動作時,就可以學著和我一起收拾玩具了。

比如,當你那翻身和爬都溜得不行的娃在床上翻來覆去就是不要被你逮著穿衣服的時候,

你會想:等大一點會自己抻胳膊抻腿時,就可以自己穿衣服了。

可現實往往不盡人意。

我們會發現,即便娃如約長大了,即便娃如約獲得了各項能力的發展,最終還是我們在幫TA收拾玩具、幫TA穿衣服、幫TA把飯喂到嘴裡……

於是,忍無可忍的我們開始呵斥孩子,命令TA“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者威脅他們,下達“你不這樣做,就別想怎樣怎樣”的警告。

可效果呢?微乎其微。

只要爹媽不發火,孩子決不會著手料理力所能及的個人事務;就算他們終於在爹媽的怒火下行動起來,也是磨磨蹭蹭、十萬個不願意,看得教人更加窩火。

更糟糕的是,“恨鐵不成鋼”的我們最後實在看不下去,又替孩子動起了手——啊哦,如此迴圈往復,啥時是個頭?

Part.02

物質激勵能培養孩子的自理習慣嗎?

其實我們都知道,孩子不自理,不是不會,而是不願。

所以,培養孩子自理能力的根本不在於培養TA的自理技能,而在於激發“動力”,即願意、樂意去自理。

有家長會說:“這還不簡單。有錢能使鬼推磨,物質激勵走一波。”

但你知道嗎,物質激勵反而會削減孩子自理的內在動力——你越物質激勵孩子,TA日後越不可能自覺承擔起自我整理的工作。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大咖Edward Deci和Richard Ryan開展了一項實驗,探究內在動力與外在動力之於人行為表現的差異

實驗中,Deci和Ryan將大學生分成A、B兩組。兩組學生分別在不同的教室裡進行一項名為“索馬立方”的益智遊戲。同時,兩間教室裡都放置了一摞雜誌。

實驗一開始,Deci和Ryan讓學生們破解“索馬立方”。A組的學生每破解一次,便能夠獲得一筆獎金;而B組中破解謎題的學生沒有獲得任何獎勵。

一段時間後,Deci和Ryan告知學生們實驗結束。他倆走出教室,對室內的學生暗中進行觀察。

Deci和Ryan發現,當他倆離開教室後,相較於沒有物質激勵的B組學生,有物質激勵的A組學生中有更多人放下了手中的“索馬立方”,跑去翻閱放置在一旁的雜誌。而B組的學生中有更多的人選擇繼續破解謎題。

這個實驗傳遞的資訊非常明瞭:

當一個人被外在獎賞(如金錢、獎牌、禮物)激勵而從事一件事兒的時候,如果外在獎賞消失或者不再使這個人感到滿足,這個人很有可能就此撒手不幹。

同理,如果我們用物質激勵孩子承擔自我整理的事務,我們會發現,時間越久,我們需要付出得越多,才能滿足孩子愈發膨脹的胃口,才能成功地“肯請”孩子“勉為其難”地自理。

因此,要讓孩子能夠發自內心地願意自理,需要我們調動TA的內在動力。換句話說,就是讓孩子從自我整理這件事兒中獲得愉悅的體驗。

可咋辦呢?畢竟,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實在是太爽了。

別說,還真有。

下面讓我們用另一個實驗和大家講解如何讓孩子願意並樂意自理。

Part.03

這樣的孩子愛自理

上世紀8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兩位學者Mary Parpal和Eleanor Maccoby發現:

遊戲中家長與孩子的互動模式,極大地影響遊戲結束後孩子是否願意自主收拾玩具。

實驗中,兩位學者針對3-4歲的兒童分別設計了“兒童主導式”“成人主導式”兩種親子游戲互動模式。

兒童主導式

在“兒童主導式”模式中,家長全程讓孩子把控遊戲的發展方向與規則。遊戲中的家長的行為呈現以下特點:

1.不問孩子任何問題(“這個積木是什麼形狀?”)

2.不給孩子任何建議或指令(“你為什麼不試試把它換一個方向呢?”、“讓我們一起來開小汽車吧!”)

3.不否定、批判孩子的遊戲方式或內容(“警察不是這樣當的!”)

4.常常描述孩子的行為(“你正在搭一個房子。”)

5.常常模仿孩子的行為

6.總是聽從孩子的建議和指令

7.常常表達與孩子共同遊戲的喜悅之情(“這個遊戲真好玩!”)

成人主導式

在“成人主導式”模式中,家長在遊戲中替代孩子成為了主導者。相較於“兒童主導式”模式中的家長,“成人主導式”模式中的家長:

1.總是問問題

2.總是給孩子提建議或指令

3.總是否定、批判孩子的遊戲方式或內容

4.偶爾描述與模仿孩子行為

5.偶爾表達共同遊戲的積極情緒

遊戲持續15分鐘後,家長需要請孩子自己把玩具收拾好。在整理過程中,家長不可以透過“哄”或“恐嚇”促使孩子遵守指令。

大家猜一猜,哪一種遊戲互動模式下的孩子會願意收拾玩具呢?

資料分析顯示:“兒童主導式”模式下的孩子顯著地表現出了積極的整理行為,而“成人主導式”模式下孩子明顯不願意自己收拾玩具。

為什麼會這樣?

孩子在沒有外在獎賞的前提下不願意收拾玩具,用前文的話來說,就是“缺乏內在動力”。

發展心理學有一個“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指出當一件事情能夠同時滿足人的自主感勝任感歸屬感時,人就會有充分的內在動力做這件事情。

那麼,是否是因為“兒童主導式”模式下的孩子比“成人主導式”模式下的孩子更能體會到“玩具整理”所帶來的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才會更願意整理玩具呢?接下來讓我們來一一分析。

01 是否獲得了自主感?

“兒童主導式”模式下,家長透過“聽從孩子的建議與指令”退居二線,令孩子成為遊戲中真正的主人。

因此,當遊戲結束,孩子自然而然地認為整理玩具是自己的責任——我是小主人,你陪我玩,我來收拾。

但在“成人主導式”模式中,當家長獲得了主導遊戲的特權,孩子自然而然地會認為家長應當承擔全部或者部分“勞動”的義務——你玩得也挺high的,你咋不收拾?

02 是否獲得了勝任感?

“兒童主導式”模式下,家長透過“模仿、描述孩子的遊戲行為”以及“表達共同遊戲的快樂”令孩子感覺到:我被認可了、我是有價值的!

因此,當家長請孩子自主整理玩具時,孩子會更有動力再次證明自己的能力——看,我什麼都能做!

然而,在“成人主導式”模式下,因為家長一昧地質疑、否決、主觀引導孩子的遊戲行為,孩子懷疑自己的價值與能力——我什麼都做不好,幹嘛還要做呢?

03 是否獲得了歸屬感?

心理學界有一個“互惠理論”,當A的需求得到B的積極迴應時,A也將更願意迴應B的要求與期待,以此建立穩定而積極的關係。

在“兒童主導式”模式中,當孩子的遊戲想法與行為得到了家長的認可與支援,孩子不僅僅獲得了被接納的安全感,更願意在遊戲結束後的整理環節中透過滿足家長對整潔環境的需求作為“回報”,鞏固關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但在“成人主導式”模式下,當家長對孩子游戲想法與行為質疑、否決、主觀引導時,孩子被剝奪了真實的遊戲需求,產生被掌控的感覺。

同時,當家長在遊戲過程中過多地向孩子提問時,不僅僅干擾了孩子的遊戲,更激發了孩子反抗家長“窺探欲”的牴觸心理。而這些便為後續的整理環節埋下了“不合作”的隱患——我不想要這樣的關係,我要自由!

從自我決定理論的角度出發,我們發現,因為 “兒童主導式”模式下的孩子在遊戲過程中獲得了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這些孩子更容易從整理玩具的過程中獲得相同的感覺,從而更願意整理玩具。

Part.04

自理,不是一個孤立事件

“遊戲”是以上實驗中的親子互動背景,但其實,生活中各方各面下的親子互動模式都會很大程度影響著孩子的自理意識。

如果說我們希望孩子能夠透過感受到自理過程中所產生的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而願意自理,我們首先需要構建一個能夠令孩子獲得並熟悉自主感、勝任感與歸屬感的生活環境。

如果我們熱衷於在日常生活中為孩子“指點江山”,總是要求孩子依照我們的想法行事,孩子很容易認為自己沒有價值、沒有能力,認為無法掌控自己的生活,並對與我們建立緊密的連線缺乏渴望。

道理很簡單——一個認為玩什麼玩具、吃什麼食物、穿什麼衣服都不能自己做主的孩子,又怎麼能夠認為整理玩具、收拾餐檯、疊放衣物是自己的事情呢?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妨這樣做:

❤傾聽、尊重孩子的想法與行為,在不違背基本的倫理道德與安全健康的前提下去包容、接納。

❤常表達與孩子共同生活的快樂。令孩子意識到TA的價值,意識到TA之於我們的重要性。

❤不反問、少質疑、少批判、不強加自己的建議。當我們認為有必要阻止或糾正孩子的某些行為與想法時,清晰地和孩子坦誠我們持相反意見的緣由。

其實我們最終會發現,一個願意、樂意自理的孩子,又豈止是單單在“自理”這件事兒上做自己的主人呢?

本文內容更新於2021年03月01日,經馬蕾孕哺育科普資訊組稽核。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的科普資訊,避免公眾被錯誤認知和謠言誤導,不能代替任何個人的判斷和處理。個人的哺育問題需要與母乳餵養諮詢師討論或諮詢。對這篇科普文有任何建議,請給我們留言。部分圖片來源網路,如果涉及到您的版權,請聯絡我們刪除。

5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放過那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