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經常被朋友問起“你對孩子怎麼這麼有耐心?”,其實我也會經常發脾氣,只是經常被孩子裹挾或是能覺察自己的情緒而調整。

「情景一」

比如:週末計劃帶孩子們遊樂場玩一天,所以做完早餐就告訴孩子們自己吃完後再完成自己的事就出發了,我也抓緊時間完成自己的事。

正在做事時,包包子一會跑進來說哥哥平板打不開,一會要我去找遙控器,吃早餐時把一大杯水打倒了,完了又告訴我要用我電腦看動畫片。

墨墨則是一個人悠哉樂哉地吃著早餐,換著衣服,還有看完繪本丟滿沙發上都是書,也不管弟弟的哭鬧。

著急處理完事情的我再也忍不住了,對著包包子吼道:馬上出去,不然今天就別去遊樂場了,對我情緒包包子被嚇哭了,跑出去一會兒又跑進來,拿著一本繪本要我給他講繪本,原本火大的我看著繪本的封面【大吼大叫的媽媽】,如果不是包包子不識字我一定認為他是故意的。

當下情緒,讀完繪本,我發現包包子若有所思地出去了,我在想他是不是擔心媽媽也會被帶走呢?因為想著出門也沒有去問他的想法。

「情景二」

可能很多媽媽都經歷過類似的情景:在廚房做飯時,孩子會在客廳大聲的叫:“媽媽,快來幫我………”,父母一般都會說:媽媽在做飯聽不見,一會兒再說。

如果孩子還堅持,媽媽就會大聲說:“說了媽媽在做飯聽不見一會再說呢”,要麼我就會專注自己的事不再理會。

有時候孩子會哭鬧,直到媽媽聽清楚他們說的什麼,並達到他們的預期才會停止,有時候他們會停下來。

在這樣的情景下,媽媽更多的是關注自己當下的事,不讓自己被孩子打擾,從而忽略孩子的情緒,他們為何要不停地喊媽媽?為何在得不到媽媽反饋的時候會大喊大叫?

如果,當我們意識到孩子有情緒時,關掉煤氣灶,然後去輕輕擁抱孩子問問發生了什麼?需要媽媽做什麼?再告訴媽媽這會正在做飯可能需要等媽媽做完飯才能陪他們一起做這件事時,孩子的情緒很快就能得到平復,父母也可以快速完成自己的事。

反之,孩子的情緒會越來越大,而媽媽也會越來越煩。沒法安靜地做飯也不想去哄孩子。

「為何會有這樣的發展?」

一、孩子的事都是小事,無非是哥哥不陪自己玩,弟弟去打擾哥哥引起的矛盾,或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事想要黑媽媽說,我說是想拿個東西找不放哪了等等。

我會覺得都是雞毛蒜皮的小事,而我做飯才是正事,沒時間也不想去聽孩子到底再說什麼?

二、父母的反饋讓孩子感覺到委屈,孩子會從父母的話語和態度中看到不被重視和尊重,從而就會衍生出一種對抗心理,也不會聽媽媽再說什麼,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做。

這樣,父母和孩子就到了一個惡性迴圈的狀態,父母只考慮我我希望孩子理解我,孩子只考慮自己希望媽媽重視自己。

三、如果當孩子想要給父母分享開心或不開心的事情時,父母停下手裡的活看著他,把注意力放在他身上,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真誠態度“我在認真聽你說”時。

當孩子的需求得到了理解與父母的及時反饋時,再去告訴孩子媽媽當下在做重要的事,可以需要做完才能陪伴時,孩子也會更能理解父母,並不再哭鬧。

「如何做到認真傾聽孩子:」

1、當下手裡的事情,或是手裡的手機,平視孩子,讓孩子感受到被認真對待,而不是敷衍。

2、及時給予孩子簡單的迴應,讓孩子知道父母一直在聽。

3、引導孩子把想表達的話說完,保持感興趣的樣子,如果時間比較著急,就儘量委婉引導孩子長話短說,不要讓孩子覺得你不耐煩。

4、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無論孩子的事與煩惱是多麼小,都要嘗試與孩子共情,迴應孩子的感受。

4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孩子沉迷網路遊戲,到底誰的錯?誰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