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孩子在犯錯中逐漸長大,並完善自己。
允許孩子犯每個年齡段都可以犯的錯誤,犯這種錯誤的結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來很傻的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而不是障礙。只有父母認為是障礙,它才會成為障礙。因為你的溝通方式、言語會把它真正地演變為一個大障礙。家長擔心、害怕孩子犯錯誤,其實是被自己的想象嚇到了。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沒有經歷過痛苦,就肯定會被痛苦打倒,經歷了才能學會管理和釋放情緒。父母過度的保護傾向以及犯錯之後代替承擔的傾向,非但沒有效果,反而會把問題搞得更復雜。
如果他長大以後很多體驗都沒有嘗試到,有一些該犯的錯誤沒有犯過,也沒有經歷過挫敗,這樣的孩子實際上是沒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說得對,但無意識中還要做一些看起來有點兒不對的事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孩子的成長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對他就像養分一樣。比如說因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師罰站,孩子就會印象深刻,知道這事後面有一個秩序,要遵守遊戲規則,不遵守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的經驗很重要。
父母一定不要總是強迫孩子,如果父母總是需要孩子說“是”,就有點兒過於依賴孩子,說明父母內心的安全感、穩定感、和諧很大一部分都希望從孩子的態度裡獲得,應該說這樣的父母缺乏一些心理能力。這樣的父母需要掌控局面才會心安,需要孩子服從才會覺得自己有價值,依賴孩子來刷自己的存在感。父母心理不成熟,孩子必然出問題,什麼樹結什麼果。
父母和孩子發生爭吵,當孩子沉默的時候,並不是認輸,就是一個態度,比如“我不想玩這個遊戲了,今天的爭論到此結束”。父母也應該懂這個意義:孩子不想討論事情了,只是願意聽、聽完就完了,那就要學會把嘴閉上。如果爸爸媽媽認為孩子的沉默是對抗,就惱羞成怒,那是父母的問題。父母需要馬上得到結果,代表了一種不太成熟的心理,比如他們自認為特別權威,不應該被冒犯。
良好的關係是一種相對自由、和諧、彼此尊重的關係。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多的要靠引導,引導的關鍵在於給孩子可以選擇的空間,而不是引導孩子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這美其名曰是引導,實質是控制。
有控制必然導致失控!
讓孩子有選擇,就是要讓孩子明白:他必須為自己的選擇承擔相應的責任。父母恐懼孩子的選擇,恐懼未來的不確定性,但恐懼除了帶給我們更多的焦慮還能解決什麼問題呢?放手讓孩子在經歷中成長才是我的方向。
這遠比讓孩子成為聽話的乖孩子,要重要的多。乖孩子在心理上沒有獨立的自我,沒有成熟的自體感,簡而言之,乖孩子是心理問題孩子。有多少家長在拼命地將自己的孩子培養成問題孩子,這是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