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般從兩、三歲起,就變得特別愛問大人“為什麼”,這是為什麼呢?
這其實是孩子“究理”需求的一種表現,我們知道孩子有情感依賴、安全感、歸屬感等方面的心理需求,但是,卻很少有人注意到孩子在究理方面的心理需求。
什麼是究理需求呢?孩子到了兩、三歲的時候,好奇心理開始萌芽,開始了對這個世界的思考,表現出來的就是不斷地向大人提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提的問題會越來越多,甚至千奇百怪。
這一時期,父母應該為孩子的究理精神感到高興,並且善待孩子的究理需求。
盡力為孩子創造適宜的生活環境,平等地對待孩子,耐心地解答孩子的每一個問題,幫助孩子發掘內在的潛能,讓孩子在智力和心理方面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個正常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各種好奇的,他的心中裝著千萬個疑問需要得到解答,也有無數個謎團需要幫忙解開。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些父母因為種種原因,比如工作忙碌,或者認知淺薄,總是對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
要麼隨便應付,要麼不懂裝懂,要麼以高高在上的權威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觀點,還有的父母對孩子不屑一顧,認為孩子什麼也不懂,只是在胡思亂想。
如果父母總是沒有耐心回答孩子的問題,並對孩子表示出厭煩,孩子天性中的究理精神就會被徹底泯滅。或許孩子再也不會向父母提問了,但他的心智也因此而受到了嚴重的損害。
等到孩子上學以後,父母才困惑於孩子的成績為什麼那麼糟糕,卻不知道是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親手損毀了孩子的究理精神,斬斷了孩子求知的慾望,遏制了孩子潛在能力的發展。
孩子的究理需求受到壓抑,就會陷入一種消極的幻覺狀態中,孩子的辨別能力也會隨之萎縮,如果沒有辨別能力,就難以有獨特的見解和創造精神,精神上也會出現種種缺陷。
所以,作為父母,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孩子究理需求,並對其小心呵護。
01 不要在孩子面前充當權威。父母不要認為孩子還小,自己比孩子懂得多,而居高臨下地對待孩子,總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父母需要做到尊重孩子,始終把孩子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培養孩子不迷信權威、追求真理的精神。
如果遇到自己也不懂的問題的時候,千萬不要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或者掩飾自己的尷尬,而把錯誤的、不合理的或者似是而非的知識傳達給孩子。
這些知識很可能會干擾孩子的一生,因為孩子在生命早期接觸和吸收的知識,往往是印象最深刻的。關於這一點,父母一定要保持謹慎。
面對不懂的問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辦法,通過查閱書籍、網路資料,或者做實驗等方式來尋找答案。
02 鼓勵孩子思考。對於稍大一些的孩子,父母不要在孩子提問的時候,直接給他答案,而是要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或者自己去尋找答案。
尋找答案的過程也是學習與探索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感受到探索的樂趣,也會體驗到找到答案時的狂喜與滿足。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答案是錯誤的,或者和父母的不一致,也不要急於否定孩子。
而是要幫助孩子分析,找出錯誤的根源,或者對孩子說:“也許你的答案也有道理,讓我們一起去看看書上是怎麼寫的吧。”
03 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講給孩子聽。面對孩子的問題,父母不能簡單地站在自己的角度,給孩子一個深奧的答案,這樣的答案一方面會讓孩子感到費解,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孩子心中疑團的解開,他們只得一遍又一遍地問,而讓父母覺得更加厭煩。
這種厭煩的情緒,會讓父母無法理性思考,只會認為是孩子理解力的問題,而不會反思自己表達方式的問題。
為此,父母應該首先做到,充分考慮孩子的理解能力,以孩子能夠完全理解與接受的方式講給孩子聽。
老卡爾·威特在《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中寫道:
我教育兒子的真正目的,就是要為他開啟智慧的天窗,讓他可以敏銳的認識社會,洞察社會的優劣。我們人類的理想,絕不應當像亞當和夏娃那樣,僅僅滿足於在伊甸園中赤裸地快樂地生活。
要想實現人類並不簡單的理想,就必須重視孩子最初對世界的探索,認真迴應他們的每一個問題。同時,父母還應該注意,不能以權威來壓抑孩子的天性。
希望父母永遠不要對孩子的提問感到厭煩,而是盡力保護好孩子的究理精神,保護好孩子對世界的好奇心、探索欲,鼓勵孩子多提問,甚至對孩子的提問表示感謝,孩子的問題越多,他的收穫就會越多。
從此刻起,準備好迎接孩子源源不斷的問題吧,總有一天,你會發現,無形中你已經收穫一個知識面廣、成績優異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