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雖然幼兒的偷拿行為,不等同於成人,但在日常行為習慣的培養中,也是極為不利的,如果無視其“偷拿”行為,長此以往便會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和身心發展。幼兒思維的基本特徵是自我中心模式,也就是說他們很難分清“你的”“我的”“他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常常認為整個世界都是圍繞著他轉的,並沒有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物歸權”,在心裡並沒有“偷拿”的概念。但正確的引導也是不可忽視的,家長都應該去正視這個問題

為什麼孩子會出現“偷拿”行為?

(一)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

之所以出現幼兒“偷竊”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因為他們的一些基本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有的孩子因為父母上班太忙,缺乏了必要的關注與陪伴,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採用一些較消極的行為博得家人的關注與關愛。

(二)強烈的佔有慾

有的孩子從小開始就一直具有強烈的佔有慾,要是看到了別家的孩子有,就非要拿到手不可,不給就一直哭個不停,有的家長為了不讓孩子哭鬧,就嬌縱自己的孩子滿足其無理要求,乾脆把別的孩子的東西要來給自己的孩子。這樣幾次以後,就會給孩子養成這樣的習慣——“只要自己喜歡”,不管是不是別人的就可以隨便拿走當作自己的東西。當孩子再大一點的時候,他雖然也會覺得這樣的做法是不好的,可是早已經控制不了自己的行為,就會總想著偷偷去拿,但並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已經對自己帶來了很大的危害了。

(三)家庭教育方式過於嚴苛

有的家長總是不讓孩子去選擇,不徵求孩子的意見,過分地限制孩子,在班級平日活動當中,有的孩子開始談論最近新獲得的玩具或是圖書等。大人都有從眾心理,孩子也不例外,他也很希望自己可以有這樣一些玩具,但是當孩子向大人提到時,便會被嚴厲地斥責,這樣很可能會導致孩子去想別的辦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怎樣解決孩子的“偷拿”問題,學會以下幾點,做智慧父母。

(一)相互溝通,採取引導措施

孩子出現偷拿行為不光是意識的不明確,心理需求的不滿足還在於家庭的教育方式以及消極的生活環境營造。一部分家長在對於知曉孩子“偷拿”行為後,通常會採取責罵或是揍打,而一部分則對此漠不關心,並認為孩子還小,不需要去引導糾正。以上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當成人發現幼兒出現異常行為時,應當重視並與學校老師取得聯絡,相互溝通採取引導措施。

(二)培養物權意識

當透過觀察發現孩子確實有出現這樣的“偷拿”行為,應當先去聽聽孩子的說法,俗話說,事出有因,瞭解孩子做出“偷竊”行為的不同原因,也應該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的不足,並根據具體的原因選擇相應的對策。如:孩子是屬於由於“自我中心”導致物權概念不清楚,從而產生“偷拿”行為時,就應該幫助幼兒培養物權意識。

當發現孩子有偷拿行為時,這時需要蹲下來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喜歡它,很想擁有它,我也很想把它給你。可是這樣一來,別的小朋友就玩兒不了了。這時就應當幫孩子列一份願望清單,可以讓孩子說出想怎麼玩玩具,把孩子的名字寫在第一個。冷靜地要求他將東西放回,不讓孩子感到羞愧。

(三)積極的注意和關愛

當孩子不再“偷拿”東西后,及時地給予積極的語言反饋,告訴他,雖然我知道這些玩具帶回家玩會很有趣,但是你選擇只是來看看它,你做的很棒!表揚並擁抱孩子,這樣他會知道做正確的事情能夠得到積極的注意和關愛。

10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隔壁住孕婦有多可怕?鄰居因拒絕關WIFI,私家車半夜被砸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