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大家好,我是家有兩娃的萌媽。

小萌2歲半的時候,我給他約了第一次線下英語體驗課。

孩子上課的時候,課程顧問小姐姐流利地介紹道:「我們採用歐美孩子都在用的自然拼讀法,學完以後,孩子看到單詞就能讀出來,也不用死記硬背單詞,家長可輕鬆了!」

我問:「看到單詞能讀出來,那能明白單詞啥意思嗎?」

小姐姐:「……孩子聽到單詞就能背下來,自己查一下也就知道意思了。」

我:「那也還得查字典呀。這個自然拼讀法到底有啥好處呢?」

小姐姐結結巴巴地解釋了好半天,到後來臉漲得通紅,也沒能把這事兒給說明白。

之後,我就拿著這一個問題,問遍了海淀所有以「自然拼讀法」為賣點的幼兒英語啟蒙機構,但沒有任何一個課程顧問能答上來。

教培機構的銷售最頭疼的,可能就是我們這樣的媽媽粉。

這些媽媽粉,明明有購買意願,也有支付能力,但很難被搞定。

有時候,說著說著話吧,我們就後退了,要不說得看看孩子是不是喜歡,要不說得和老公商量一下,之後就查無音訊。

更多時候,我們面帶微笑、積極配合、領取贈品、假裝心動,但就是不買單、不付錢、不迴應。

我們這些媽媽粉,是教培機構的銷售最難搞懂的人,但又是他們必須搞定的人。

因為,孩子從呱呱墜地到逐漸長大,買什麼紙尿褲、護臀膏、嬰兒床、哈衣袍服、睡袋手套……都是我們說了算;

他們選什麼識字啟蒙書、英語啟蒙課、兒童影片APP、古文學習小程式、鋼琴陪練老師……也都是我們說了算;

家庭的重大決策,買房、買車、理財、保險……還是繞不開我們。

但,偏偏我們又是最令人費解的媽媽粉。

很多人不能理解,為什麼我們用著2000塊的lamer,但卻不願意給孩子報名9塊9的試聽課;

為什麼我們可以一口氣在山姆店、麥德隆採購大幾百的食材,卻不願意花3毛錢買個購物袋;

為什麼我們明明只想買一個3塊錢的耳環,卻非要挑挑選選幾個小時,湊夠68元包郵,才會欣然付款……

媽媽粉的心,媽媽粉最懂。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抱團取暖,加入各種媽媽粉的社群,關注和自己三觀一致的母嬰號,每天在群裡能聊幾千條,守著等喜歡的號發推送。

婆婆寄來一盒阿膠,老公覺得他媽真好,這麼關心兒媳婦,但我們內心白眼一翻,知道這是在催促自己封山育林,先給地施施肥;

發一張自拍到群裡,傷心地說自己胖了的,一定不是群裡最胖的,而且照片的重點也不是身材,而是新衣服、新發型或者新包包;

明明前一秒還打算給孩子報課,突然聽到銷售顧問說「你家孩子是不是起步比較晚?」,立刻轉身走人,心裡吐槽:我為什麼報名一家看不起我孩子的機構??

現實是,很多教培機構的銷售,根本搞不懂,也搞不定我們。

只有搞懂媽媽粉,才能搞定媽媽粉。

能搞定媽媽粉的,通常是兩類人:課程名師和母嬰KOL,就是因為名師懂課程,而KOL懂媽媽粉。

作為知乎母嬰教育的KOL,我擁有超過40萬的媽媽粉,同時也接觸了大量的母嬰教育品牌。

去年,國內著名的早教品牌找到我,希望我能為她們專門撰寫幾篇投放文章,這令我很驚訝:「你們內部沒有投放團隊嗎?」

「有的,團隊有3個寫手」,品牌方說道,「但她們年紀太小,不懂媽媽粉。所以,每個月我們都要花錢僱真正懂媽媽粉心理的專家,來撰寫投放文章。」

隨著和雙方越來越深入的接觸和交流,我意識到,媽媽粉和教育銷售之間,存在著巨大的鴻溝。

今年,我受邀參加上海CBME行業峰會時,一家智慧硬體的品牌找到我。

去年,他們希望面向家庭人群介紹產品的好處,比如能讓孩子玩得開心,促進精細動作的發展、提升認知的發育。

當時,我提了一個建議:「我們可以講這樣一件事——這款智慧硬體能讓孩子和爸爸都玩得很開心,這樣一來,媽媽就能解決喪偶式育兒的問題,自己還能樂得休息一下。」

在這篇投放文裡,我們試著從這個角度撰寫了文章。沒想到,帶貨的效果迅速拉昇起來。

這次碰面的時候他說,品牌已經改變了原本面向數碼人群的戰略,直接將投放砸到母嬰人群上去,並即將迎來下一輪融資。

懂和不懂,差別很大。

十年前,我還在一家跨國公司,作為諮詢師,為多家母嬰教育品牌撰寫戰略報告。

一次,甲方指著報告問:「為什麼媽媽會這麼關注哭鬧的問題?」

當時,我嘗試了很多解釋,但客戶始終沒有點頭,而我分明能感到後背出的汗不斷湧出,逐漸溼了衣服。

後來,當我成為媽媽以後,回想起這個問題,覺得答案簡直再簡單不過:很多孩子到2歲都說不利索話,只能靠哭鬧來表達,所以0~3歲孩子的媽媽關注孩子的「哭鬧」,簡直是理所當然的。

懂或不懂,差的是真實的經驗。

就像現在,關於社群運營的課程層出不窮,大家對社群「拉新、養熟、轉化、裂變」等名詞耳熟能詳,但卻始終落不下來、執行不了。

很多教育銷售在做的,是看著別人的爆款活動,進行案例拆解,試圖總結出別人的成功經驗。可惜,這些經驗都是「事後覆盤」,真正照著去做的時候,卻未必能達到、幾乎不可能超越當初爆款的效果。

因為從事的工作,我還看到了很多教育大廠內部的培訓內容。這些培訓,動輒就是:「我覺得你家孩子屬於xx型別的孩子,需要……」

在他們自以為這些話術很不錯的時候,真實父母的第一反應是:開什麼國際玩笑?你還能比我更懂我家孩子?

很多教育機構正在使用的「標準話術」,在真實的家長看來,可能恰恰是「聊天雷區」。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教育機構所設計出來的話術sop,從低客單到高客單的轉化率,始終爬不過30%的天花板,行業平均轉化率只有10%,甚至一些機構的轉化率還低於5%。

教育銷售,真的需要搞懂媽媽粉。

曾經有一個98年的銷售小白,紅著眼睛對我說:

「萌媽老師,你知道嗎?為了維護媽媽粉社群,我們每天都要加班到夜裡10點以後。有天夜裡12點半,我下了地鐵末班車,一個人走在回出租房的路上,看著眼前昏黃的橘色燈光,一路邊走邊哭,覺得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她每天都很努力,卻總是被客戶所拒絕;明明感覺聊得挺好,但對方就是不肯下單,這讓她感到非常困惑。

後來,她辭職了。

但對於有的銷售來說,連辭職都沒有底氣。因為,銷售就是他們現在能獲得的最好的工作。他們沒有更好的選擇。

很多教育銷售——

不是不愛學習,而是每天工作到深夜一、兩點,回家以後只想倒頭就睡;

不是不肯努力,而是銷售冠軍不願意透露自己的秘訣,他們只能靠自己;

不是不願上進,而是連去哪上課、怎麼學習都不知道……

這幾年,教培機構的社群運營特別火,但教育銷售真實的生活狀況卻是:

抬頭,只能看到別人的輝煌和自己難以借鑑的案例拆解。

臥底到大廠的SOP,抄抄改改自己用;分析爆款的案例,照貓畫虎自己做。更多的是,跨行業的案例,自己學不了、抄不來,除了看懂幾個耳熟能詳的「拉新、養熟、轉化、裂變」名詞以外,對自己的實際銷售,似乎也沒什麼幫助。

很多時候,教育銷售全靠勤奮和悟性,摸著石頭過河,撞到一個優質客戶算一個。

我們特別希望,能幫你搞懂媽媽粉。

在我們訪談的多家教育公司裡,銷售可能是最被看不起的一群人。

老師覺得,銷售不懂學科;增長覺得,銷售只是執行策略的工具人;產品覺得,銷售沒有任何技術含量;人力覺得,銷售沒有忠誠度、離職率太高……

然而,銷售卻是恰恰是一家公司的命脈,因為公司賴以生存的錢,是靠他們賺來的。

為此,我們成立了國內首家教育銷售成長學院,致力於為教育銷售提供「知識和能力成長地圖」。

在我們的顧問團隊裡,有來自500強、年銷售額破3億的銷售冠軍;有來自北大人大、潛心研究市場交易理論的學者;有供職於諮詢公司、為企業提供戰略諮詢的大咖;也有在教育大廠、從事一線實操的銷售主管。

未來,我們會持續分享對媽媽粉微妙心理的真實理解,分享國際教育集團一直在做的「使用者畫像」和「使用者側寫」的乾貨,分享立足於教育行業的銷售技巧,分享更多有趣、有料、有效的理論和實操,能真實地幫你更好地成單、提升銷售業績。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差一點弄丟自己的孩子,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