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回書說到,我將孩子從遊戲的旋渦中救了出來,做的第一步就是緩和關係,拉近距離。
彷彿大家聽很多音訊,看很多書,都會強調良好親子關係的重要性。其實關係好,不僅在親子關係中重要,在職場,在夫妻關係中,同樣重要。
舉個栗子。看文的親們新燙了頭髮。若是我說真難看,你都恨不得,隔著螢幕來撓我一臉花;若是你老公說了,肯定吃你一記飛毛腿;
但是若是你的閨蜜說:“瞧你的頭髮,怎麼燙得像披頭散髮的金針菇。”
你不但不會生氣,立馬掉轉方向去找理髮店的老闆算賬,這就是關係好與壞的區別。所以接受建議的大前提,是孩子接受你。
所謂的叛逆,就是明知道家長說得對,也會反著做。這不是在對抗建議,這是在對抗人。
四年級以前,我的猛虎下山、河東獅吼,還是很管用的。但是四年級之後,孩子長大了,發現我不過是一隻紙老虎,根本不能將他如何。現在也不流行棍棒教育,如果像從前一樣,打他一頓,他敢去報警。
在一次我吼過之後,我心臟都在顫抖,下定決心要改變戰術,不然我早晚會出師未捷身先死。
我一邊聽書,一邊看書。聽講育兒書的,也聽育兒專家的講座。一邊聽,一邊在他身上實驗。然後你會發現,雖然你聽了很多專家的課,看了很多的書。
但是你依然不知道該說什麼,該做什麼,特別是你要發脾氣的時候,你突然就束手無策了,還會回到從前你熟悉的模式。
質的飛躍,要有量的積累,這樣的情況下,你還是要多聽多看多學習,沒有其它的辦法,不要指望任何一個育兒專家,能夠明白的告訴你,你每天應該說什麼,做什麼。
經過漫長的學習與實踐,無數次的發脾氣---後悔--反省--思考--學習--再發脾氣。但是堅持學習之後,你會發現,就是這個過程會變長。原來三天發一次,現在可能一個星期,再往後可能半個月,循序漸進。
1、減少嘮叨,特別是關於學習的。
早上出門時,我會說:“祝你今天開心多多、收穫多多。‘也許你想說,上課認真聽講,但是說了真沒用。
放學後,他進門,我會說:“今天你開心了沒有?”
吃飯時,我會盡量與他說一說,同學的事,學校的事。一開始,他還不願意說,但是後來,己經願分享學校裡的趣事,同學的糗事,有的時候竟然滔滔不絕了。如果他不願意說,你就想辦法問,問題即答案。一開始他真不想說,你也不要逼迫。他感受到你的誠意,會說的。
如果他看了新書,我也會看一看,然後與他一起探討書中的人物。其實就是尋找一下共同話題,並且他願意說的話題。這個不拘泥於以上場景與內容。根據孩子特點,自行選擇。
2、在他心情愉快的時候,與他一起做好大的,硬性的、重要事情的規則。小事可以試著讓他做主,這樣不會有太大的衝突。家庭中的某些事情,可以詢問一下他的意見。
3、改變自己的心態,降低預期。
我老公對我說,“憑什麼一個班一個狀元,一個榜眼,一個探花,就得出在咱家,你當年有沒有達到這個水準?”
我問心無愧地說,“我沒有。”呃!問心無愧,用詞不當。
我老公說,”那你憑啥,你是嫦娥呀,你咋不上天?"
”我上不去唄!“
4、定期召開家庭會議,表揚他人,批評自我,爸爸媽媽可以做榜樣。
我先發言,”最近我表現不怎麼好,連續兩天做了同樣的飯菜;還有一點就是我又發了一次脾氣,如果我下週再發一次脾氣,這個月就不能買新衣服。但是兒子這個星期表現得很好,字寫得很好,每天早上聽了鬧鐘自己起床,作業沒有拖拉,有了自控力……“
大致就是這個模式,然後讓他也說說,爸爸和媽媽哪裡表現好,自己哪裡不好。就是強調他的優點,哪怕不是每天都如此。
只是記住一點,表揚的時候儘量表揚特質,如自控力,責任心,而不是單純地你真棒。若是有時候需要批評的時候,到是要批評,具體事件,而不要上升到性格、特質。
5、絕招,每天晚上睡前的話。
每天他要睡覺的時候,關上燈,在床邊坐上兩分鐘,也許一分鐘。我會把今天他表現最好的一個方面,著重說出來,並希望他明天依然表現如此。若是有老師表揚了他,那我更是要說上兩遍。
本來一切向好,一個遊戲讓一切戛然而止。好在,我當時己經在學習,並且己經有良好的親子關係,不然還不知能不能打得過遊戲。
我寫的這些,只是我的育兒過程中的親身經歷,不代表適合每一個人,畢竟我不是專家,只要對親們有一點點的作用,我也感到高興。媽媽們有好的意見,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