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前幾年鄰家一個妹妹懷孕了,聊天時,她說:“我準備要兩個孩子,一個隨爸爸姓,一個隨母姓。因為我和老公都是獨生子女,生兩個孩子,一邊一個就公平了。”

當時,我心裡打了幾個問號。

“是老大跟父姓,還是老二跟父姓?”

“是男孩跟父姓,女孩跟母姓?”

“如果頭一胎是女孩跟父姓,二胎再生了個男孩,夫家會不會要求男孩兒也必須跟父姓呢?”

看似是一個公平的決定,但是根據情況的變化,還會有很多變數。因為核心的矛盾其實並沒有被解決,那就是跟誰姓到底應該按照什麼樣的規則?或者說,姓氏到底具有什麼意義?

後來,這位鄰家妹妹生了個女孩,隨了父姓,但孩子才兩歲,這位妹妹就跟丈夫離婚了。據說,離婚的原因是因為在生活當中產生了很多矛盾和衝突。

從孩子姓氏引發的罵戰

01

網路紅人Papi醬在生完孩子後,因為孩子跟了父姓,就被一眾網友罵上熱搜。

因為Papi醬一直打造的人設就是新時代女性,更有不少網友把她作為獨立女性的代表。關於她的人生觀、婚姻觀和價值觀曾經引起過熱捧。

比如,Papi醬曾經說,自己和老公戀愛10年,結婚5年,但每年都是各回各家,各找各媽去過年,甚至兩家的父母在他們結婚幾年後都沒有見過面。

所以,當Papi醬讓孩子跟父姓就有不少網友吐槽她是“假獨立”。

02

知乎上有一個網友說:自己試著和男友探討讓孩子隨母姓,結果他瞬間就炸了。

也有不少網友在她的問題下面出現了攻擊。

不少網友指出來,現在社會的真相是:如果孩子隨母性,就會將爸爸置於尷尬的境地,也會給孩子帶來麻煩。

孩子到底跟誰姓,看似是一個夫妻或者小家庭商議的事情,但背後卻能折射出社會文化以及家庭權力鬥爭。

姓氏背後的心理

1、主流文化的體現

讓我們先來看一組資料,2020年我國發布的全國姓名報告中顯示:隨母姓與隨父姓的比例為1:12。

顯然,更多的家庭會讓孩子隨父姓。這是我國幾千年男權社會的約定俗成下來的一種意識。對於大多數的家庭而言,隨父姓是順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情,似乎並不需要進行探討。

隨著獨生子女這一代人成長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生育的主要人群,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也有不少家庭正在考慮讓孩子隨母姓。

這種新意識的崛起會與傳統的主流文化進行碰撞,人們對新的姓氏法則有了更多的包容。但不可否認,越是經濟相對落後,傳統思想更為濃厚的地區,對這種新意識是越不接納的。

所以,讓孩子隨誰的姓,可不僅是小家庭的權力,也不可避免得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

2、家庭權力的爭奪

隨父姓還是隨母姓,我看並不必要上升到男權意識和女權意識的高度,但這背後確實會有一種“權利爭鬥”。

在家庭中,在夫妻之間,其實一直都有一種權力的爭鬥,這是客觀存在的。這種競爭未必是要獲得某些實質權力和資源,有的時候,單純的就是為了證明在對方心目中的位置和重要性,在家庭中的心理地位。

說得直白一點,有些男性不能夠接受孩子隨母姓,更重要的是覺得自己沒有在妻子或家人的心目中被擺到一個尊重的地位。

姓氏的意義可以被打破

當姓氏成為一個家庭矛盾的中心時,不妨進行破局思維。

姓氏跟姓名從它根本的意義上應該是對於一個新生命給予的愛和希望。如果把它當成對婚姻,對感情的增進劑,達成效果比注重形式更重要。

我看有一些新時代的父母就非常的有智慧。比如,有一些孩子既不隨父姓也不隨母姓,而是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姓氏。

武漢科技大學就有一名學生叫做“春秋戰國”。原來他的父親是一位歷史愛好者,又特別喜歡春秋戰國這一段歷史,所以給孩子起名時,就跳躍出傳統思維,就起了“春秋戰國”這個名字。

你看,這樣起名字,不僅不怕重名,而且非常有意義,關鍵還避免了家庭因為孩子跟誰姓產生矛盾。

無獨有偶!“春秋戰國”的一位多年同學叫做“長弓莫及”。

原來,這位同學的爸爸姓張,為避免同名太多,父親特意將“張”字拆開反寫,“莫及”則是希望他能有個美好的前途,優秀到無人能及。

妙哉妙哉,如此起名,與時俱進,還能夠避免多年沉痾,增進家庭和諧,可以效仿。

2
最新評論
  • 讓孩子早點睡的實用妙招,家長必看!
  • 寶寶“光腳”會著涼?孩子光腳的4個好處,學步早只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