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從小到大,多多少少都說過一些謊言。
只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許多謊話並沒有造成任何嚴重的後果,久而久之就被拋在腦後了。人是複雜的,由人的嘴巴里說出的謊言往往也具有其自身的複雜性。
比如當你問到一個人“是否能接受謊言時”,絕大多數人也許都會反問一句“那要看這句謊言是善意的還是惡意的”。
尤其是在儒家文化思想濃重的東方,“善意的謊言”甚至是被默許甚至在某些場合中被讚揚的。
但無論如何,“說謊”在普世價值觀中依然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但僅僅是因為其只是“違反道德”,所以在很多時候它並不被人們所重視。
尤其是在兒童群體當中更是如此。長久以來,兒童都作為“天真”、“單純”的群體存在著。然而有這樣一個事實我們不得不面對,就是隨著網際網路的高速發展,社會的高速變化,兒童正在變得越來越“早熟”,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與十幾年前的那些兒童都差別巨大。
近期,我國法律透過的一項下調未成年犯罪追責年齡的條例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一點。
兒童的“邪惡”、“謊言”正在被慢慢重視,這是一個好事。
而文藝作品中,也不乏對兒童謊言的展現。這其中,丹麥電影《狩獵》中的男主,可謂是在這種謊言中被毀滅得最徹底的一位。
盧卡斯(麥德斯·米科爾森 飾)是一位幼兒園的老師,因其和藹可親的形象和彬彬有禮的氣質,他很快獲得了孩子們的喜愛。
在這群孩子中,小女孩卡拉因為缺少家庭關愛,所以對於盧卡斯展現的善意格外看重,甚至發展到了要越界的地步。
當然,盧卡斯作為一個對小孩子沒有任何邪念的正常成年人,自然是拒絕了卡拉的各種“示愛”。
而是事情從這一刻開始走向了失控。卡拉向其他老師撒謊說盧卡斯猥褻來了自己,對自己做了很多“奇怪的事”,而這些大人們,在沒有任何實際證據的情況下,就完全相信了卡拉的話。
盧卡斯因此捲入了猥褻兒童的風波中,名聲盡毀,小鎮上的所有人都對他冷漠以待。哪怕最後警察查清了真相,盧卡斯沉冤昭雪,情況也沒有得到好轉。
一切都回不到謊言發生之前的時候了。
從《狩獵》中,能看到許多人性中的劣質面:卡拉父母在卡拉出事之前對她幾乎不聞不問;不負責任的心理諮詢師為了自己的業績誘導卡拉說出一些更惡劣的謊言;小鎮上的人們在沒出最終結果之前就“自以為正義”地對盧卡斯進行“審判”,這些無疑都是人性陰暗面的展現。
而其實卡拉這個小女孩的“說謊”行徑才是一切的根源。從她的這一行為中,也許我們可以獲得很多啟示。
兒童不會撒謊,只是一種理想狀態下觀念。
事實上,這是一種成年人視角下的“偏見”。我們先入為主地認為,兒童因為接觸的環境較為單純,所以是不會撒謊的。
但事實上,小孩子的謊言相較於成年人來說,具有更強的隨意性。成年的人謊言,往往是為了奪取某些利益,他們會進行更多的思考,每一句謊言都要經過“精挑細選”。
孩子則因為思考能力較為欠缺,謊言往往更隨心所欲一些。
拿《狩獵》中的卡拉來說,她其實也不清楚自己的謊話說去對盧卡斯的傷害有多大,在她心中,她只是想報復一下盧卡斯,讓他為難。主觀意識上並不存置盧卡斯於死地的意願。
但也正因如此,孩子並非不會說謊,正相反,他們撒謊的頻率比成年人高,只是大多數時候影響不大,所以常常被成年人所忽略。
同時,兒童的謊言往往來得猝不及防。成年人會挑選合適的時機說謊,這樣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利益,小孩子則想不到這麼深層次的東西。
所以,成年人通常很難推測孩子在什麼時機會說謊,又會說怎樣的謊。
一般來說,有這樣三種類型的兒童說謊的機率更大:缺乏父母關懷的、父母自身就謊話連篇的,以及自私心強的。
《狩獵》中的卡拉就是第一種孩子的典型代表。她因為長期缺愛,所以對老師盧卡斯表現了超乎尋常的“愛意”,又因為自己的“愛”沒得到迴應而決定報復他。
而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老師,在生活中的很多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影響,一對謊話連篇的父母又如何能教育出誠實的孩子?
兒童的言行需要後天教育,自私心強的孩子腦子裡以自我為中心,更容易依靠說謊來使自己獲利。
那麼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如何教育孩子呢?
一.告訴孩子說謊的危害
所有人幾乎都知道說謊是不好的,但依然會不自覺地去說謊,一方面是僥倖心理,另一方面也是對說謊的後果沒有一個清晰的認知。
父母可以透過一些真實案例入手,教育孩子說謊的危害,對其起到震懾作用。
二.設定獎懲機制
比如當孩子說謊被發現後,要對其進行一定的處罰(不能過於嚴苛),讓他知道說謊會產生不好的後果;而當孩子展現自己誠實品德的時候,也應該及時鼓勵,鞏固他心中對“誠實”的認知。
三.父母言傳身教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孩子的影響也是最大的,“兩面派”的父母勢必會教育出同樣的孩子。夫妻之間首先要做到互相坦誠,其次是對他人坦誠。
這樣,孩子才會有樣學樣,學習到這些優點。
無論如何,謊言對人的影響都是弊大於利的,作為父母要嚴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及時對自己的孩子進行糾正,才能讓孩子思想上也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