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潑可愛、單純、幻想、無拘無束.......一提到兒童,我們的腦海就會出現這樣的詞語。在兒童的世界裡,小草是有生命的,貓狗會講話,石頭是精靈;他們常常想摸天上的東西,想看到地下的情形,想飛上天空,也想潛入蟻穴......這才是兒童應有的天真無邪的模樣。然而,現在的兒童越來越不像兒童了,他們小小年紀就失去了本該具有的天真和稚嫩,越來越像縮小的大人,也就是所謂的“小大人”。
一句“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讓無數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雞血滿滿,一句“社會人才競爭如此激烈”,讓兒童“多快好省”地掌握書本知識與特長,成為了家長、學校和培訓機構共同的教育目標,無所不用其極地催促兒童學習,甚至一度拔苗助長。孩子每天奔波於學校、輔導班、特長班,連自由玩耍的時間幾乎沒有,每天都有寫不完的作業,連基本的睡眠時間都無法保證,卻被“高考倒計時”催趕著,跟自己的體能賽跑,跟時間賽跑,成了名副其實的“小大人”。
再看看現在的“小大人,”滿腦子裡都是成人世界的東西,甚至滿嘴的官話、套話。他們早已不那麼單純,穿衣打扮、消費方式、語言思維等方面顯得越來越成熟,幼兒園的男孩子竟然在嘗試抽菸,兒童選秀節目中,四五歲的小女孩走路婀娜多姿,甚至還會拋媚眼......儼然成了不折不扣的“小大人”。
一、“小大人”危害多
在拔苗助長式教育和超前教育下,活潑好動的兒童漸漸失去了靈性,有趣生動的課堂教育變成了冰冷、乏味的訓練與控制,每個孩子不得不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奔跑著,甚至在學會說話後就被灌輸了競爭意識,被迫成為了“老態龍鍾的兒童”、“懂得最多的小大人”。
大家有沒有想過,即使3歲的兒童勉強知道了5+6=11,也很難理解這個算式代表的意義,過早地學習抽象的知識和原理,必定是死記硬背的結果。著名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很早就尖銳地批評道:“每次過早地教給兒童一些他自己日後能夠發現的東西,就會使他不能有所創造,結果也不能對這些東西有真正的理解。”
二、兒童就是“兒童”
真正的教育就是兒童內在自然天性的引導與啟用,它會使人的天性越來越好地發展,絕不是單純地為了知識的獲得與掌握。因此,在兒童教育中我們要有正確的定位,兒童就是“兒童”,兒童不是“小大人”。
1.尊重兒童的天性
盧梭就是崇尚兒童天性的教育學家,他認為,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兒童的自然天性,以逐步展開兒童的成長潛能。他曾在《愛彌兒》中說過,“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裡,就全變壞了。”“人只有透過教育才能成為人”,但並不意味著把兒童看作“小大人”,那種忽視兒童天性的超前教育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兒童的天性,讓孩子帶著好奇心、想象力、創造力,透過自發性的遊戲、幻想、神話等來體驗世界,逐步豐富自己的認知。
2.重視兒童期的價值
兒童期是個體生命發展的關鍵時期,著名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說過:“兒童的身體腦筋都要漸漸地發展;兒童的道德要逐漸涵養;兒童的謀生能力也要漸漸地儲蓄;人生一切的活動都是在兒童期內發展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創造適宜的、充滿刺激的環境,保證兒童期價值的充分體現,讓兒童盡情地享受他們的童年。週末,就適當減少補習班吧,邀上三五好友,帶著孩子去公園放放風箏,捉捉魚蝦,豈不是其樂融融。
兒童成長中各種潛能傾向的實現都有其內部的時間表,簡單地說,也就是要在嬰兒肚子餓了才餵奶,在他困了才讓他去睡,在他希望時才讓他參加社會活動,而不是人為進行教育或訓練,促使其加速發展,結果反而有害。為了短時間內讓自己的孩子“成才”,很多家長置兒童的接受能力於不顧,不由自主地加入到了催促兒童成長的行列。於是,幼兒園小學化、小學初中化、初中高中化愈演愈烈。殊不知,過早的正規教育,過於匆忙地催促兒童成長,實際上將兒童置於危險當中,包括對學習的焦慮與恐懼、效率低下,甚至厭學、無法集中注意力等,這將會對孩子的心靈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
正如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一樣,兒童也應該逐步長大。兒童不是“小大人”,請把兒童當做“兒童”,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