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孩子在做事情的時候退縮不前,表現出一種怯懦膽小,“媽媽,我做不到”,“媽媽我不行,我真的不行”。如果孩子經常把這兩句話掛在嘴上,同時膽小懦弱、自卑、有畏難情緒,遇到困難就要逃避,這時我們要小心啦,孩子可能會患上了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指的是由於個體重複的經歷失敗,以及挫折的體驗或者懲罰而造成的個體對事物感到無法控制、無能為力,從而產生自暴自棄,喪失信心聽任擺佈的心理狀態和行為,表現出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這種行為稱作習得性無助心理。
美國心理學家塞利,在1967年研究動物時發現,他起初把狗關在籠子裡,只要蜂音器一響,就給狗施加難以忍受的電擊。狗關在籠子裡逃避不了電擊,於是在籠子裡狂奔,屎滾尿流,驚恐哀叫。多次實驗後,蜂音器一響,狗就趴在地上,驚恐哀叫,也不狂奔。後來實驗者在給電擊前,把籠門開啟,此時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電擊出現,就倒地呻吟和顫抖。它本來可以主動逃避,卻絕望地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習得性無助。
就像這個實驗中那隻絕望的小狗一樣,如果一個人總是在同一件事情上失敗,那麼他就會對這件事失去信心,他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然後放棄努力,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安於現狀,自卑懦弱。有很多人由童年到成年,由原生家庭到現在的家庭,重複著這個指令碼,給他們帶來的是終生的自卑的陰影和揮之不去的痛苦。
心理學家阿德勒曾經說過,其實每個人都自卑,適當的自卑能激發我們向上改變,但是自卑是一種不良的情緒,如果一個人自卑久了,無形中我們的思考與行為也會相應的改變,從而影響我們的發展,不僅僅是改變著我們的情緒,同時也會改變著我們的大腦。
自卑對人一生的影響:
第一點,自我價值感低
自卑的人,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更好的東西,比如現在二胎家庭越來越多,我們家長就特別容易對兩個孩子就行比較,表現優秀的孩子更受我們的喜愛,久而久之就在另一個孩子的內心形成一種不健康的觀念,我表現的不好,我不配得到父母的愛。
第二點,容易被情緒困擾,限制我們的潛能
不被父母看到的孩子會讓自己陷入一個低能量的一種狀態中,不能把自己解脫出來,他會自暴自棄,反正父母也不在乎我,即使我做的再好也沒用,他就會產生對抗情緒,用自己的不良行為去引起父母的注意,而我們不理解孩子的感受,繼續對孩子進行打壓,繼續否定孩子,形成一個惡性迴圈,一點兒小事兒都會在孩子內心的不斷翻漿倒海,他們對情緒非常的敏感,也非常的糾結。
第三點,做事畏手畏腳,害怕嘗試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做事情,你會發現孩子畏首畏腳,害怕嘗試,因為害怕犯錯,因為他受到的批判太多了,被否定的次數太多了,導致他害怕去挑戰困難,所以無論做什麼事情都會擔心這擔心那,總會認為自己做不好。
第四點,有社交恐懼症
我們帶孩子出門碰到熟人沒有開口叫人,我們就會數落孩子,都不知道叫人,沒有禮貌,然後還強迫孩子,你叫人呀。也許他真的是不願意去叫人,更喜歡自己一個人玩在自己的王國裡,自己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對社交活動表現的並不是很熱情。也許是孩子不知道叫什麼,我們成人又沒有向孩子介紹自己,我們在聊天,忽略孩子的感受,還得要求孩子配合我們,有點強人所難。所以在咱們孩子小的時候,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強迫性的讓孩子去叫人。
第五點,自卑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會弱一些
因為他們的大腦系統受到了這個影響,影響著他們的詞彙和語言的資訊量。他們可能全部的心思放在了別人是怎麼看待我的這個問題上,哪裡還有心思去學習,所以自卑的孩子有時候不善於主動學習,學習成績相對弱一點。
中國臺灣著名作家三毛曾寫過一篇散文《一生的戰役》,說:“我一生的悲哀,並不是要賺得全世界,而是要請你欣賞我。”這裡的“你”就是指三毛的父親。有一天父親讀到了三毛的這篇文章,父親給三毛留了一個紙條:“深為感動,深為有這樣一枝小草而驕傲。”三毛看到父親留的小紙條,眼淚不由奪眶而出。
三毛曾說等父親這句話,她等了一生一世,等著父親能親口說出來,才能肯定她在這個家裡一輩子消除不掉的心虛和自卑。沒有兒女不盼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欣賞的。
正是父母以愛之名的傷害,否定、不認同、不欣賞,總批評指責、總講道理、總要求、總比較、總包辦剝奪了孩子的自信心和上進心。
有些家長害怕誇獎孩子會讓孩子驕傲,所以就使用打壓式教育理念,孩子做什麼都去否定孩子,其實孩子的心理很簡單,哪怕全世界都不認可我,只要我的爸爸媽媽認同我,那麼我的世界就是完整的,我就有力量前行。
針對孩子的習得性無助,我們該如何做?明天為大家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