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做父母之前,我們不知道為什麼要做父母。

直到這一天倉促到來。

有人信誓旦旦,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努力做合格家長。現實卻是這般模樣:

有孩子之前,我有三十六計、七十二變,對付孩子花樣繁多、各個不同;

有孩子之後,發現自己只剩了一招:以不變應萬變,無招勝有招。

情況真的是這樣。任何“父母教材”“養育聖經”,都是歸納總結,把一千個孩子的養育方式歸納成幾點,供你參考;然而事實卻是:一千個孩子就有一千種養育方法。

說養育是一場修行,看來還不行。沒文化也可以修行,養孩子恐怕不行。即便讀了很多書,也不行,還得結合自己孩子的獨特特質,靈活處理,自行總結。

孩子養大,只要他合格了,證明你作為父母的“大學”也考上了。如果想更進一步、做得更好,那你就得有考研的準備。

修煉+大學+考研,養孩子其實就這麼個過程。簡單吧?

從“大學”到“考研”,不僅磨鍊你的心性、修養,也磨鍊你的思維方式。

因為你身邊有無數的“導師”,爹媽,姑姑、姨媽,大哥大嫂,對你進行“養育指導”;如果有時間,你可能也看點書,比如我的《好父母養出好孩子》之類,但多數情況下,這些書的主要效果,是平復一下你焦慮的心情,重新燃起你百折不撓的鬥志,以及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無畏精神。

不是說讀書沒用,但再好的書,表面效果,都不會持續太久;想要有持久效果,必須把書中的道理“內化於心”。

面對這麼多的“導師”,有自己的主見,遠比“博採眾長”關鍵。

好孩子、好家長太多了,你的孩子不可能成為“別人家孩子”的複製品(那麻煩就大了),你也不可能成為其他優秀家長的翻版。

所以重要的是這句話:

沒有“正確”或者“錯誤”的教育方法,只有專心致志的教育者。他們敏銳地觀察孩子,並以每個孩子的個性為出發點,嘗試著施加教育的影響。

注意最後一句話的“施加影響”。父母對孩子,與其說是教育,不如說是影響。

多看點“道”的文章,明白其中道理,融會貫通、舉一反三;不要只看那些介紹“術”(方法)的書,因為幾乎沒有同時適合兩個孩子的方法。

而“施加影響”,就是一種“道”,一種理念。一味強調方法,容易走入死衚衕。

另一句話,也值得父母們借鑑,尤其在孩子進入小學、中學的時候:

“決定教育程度的,不是瞭解多少知識,而是對這些知識獨特的、個性化的解讀。”

以前,家長想讓孩子成為學霸,重點記各種知識點就可以了;現在則不行,獨特的、個性化的解讀,會越來越重要。

教育部在2021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通知中,也提到了這一點:

要最佳化情境設計,增強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引導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現象。

試題開放性、靈活性,和“對知識獨特的、個性化的解讀”,可謂異曲同工。

大勢所趨,多培養一下孩子的發散思維吧。

3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10個寶寶7個牙齒脫礦,快看看你家娃有這個症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