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在家庭關係的領域中,我們常常提到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

究竟什麼是三角關係?它的樣貌如何?

三角關係,指的是當二人關係產生矛盾時,很自然的就會引進第三人,形成一個三角鼎立的形勢,穩定了二人矛盾所帶來的危機。因此,當父母關係產生不和時,最容易加入為他們帶來平衡的就是孩子。

在鐵三角內的孩子,最典型的象徵就是不能分化(Lack of Individuation)。即是不能清楚地分辨感覺與理性,不能分化的子女,往往會以父母的感覺為感覺,父母的經驗為經驗。

這是人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理論,很多東方學者認為這是西方文化的產品,因為西方文化重視孩子的獨立,早早就把孩子踢出家門;而東方文化注重家庭,以家庭團結和互相支援為準則。

其實三角理論在西方並非容易被人接受,它的創立人 Murray Bowen,一直被人批評為過度注重理性,不懂親情的重要,在他離世的前一天,仍然要為分化理論作辯護。

代替父親位置

三角理論所支援的是情感上的獨立,並非物體上的獨立。

夾在三角關係的孩子,總是擔心父母的關係產生問題,這是從幼時就養成的一種心態。

父母關係的不和睦,孩子看在眼裡,潛移默化,化為心中的不安全感,老是要賴在家中,甚至產生各種病徵,製造留在父母身旁的理由。我以前也不是 Bowen 的“粉絲”,但是自從回到亞洲工作,發覺 90% 以上的孩子問題都與三角關係有關,不由得我不信。 這些孩子患的毛病包括飲食障礙、思覺失調、抑鬱症、拒學,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精神及行為問題。 初步探討時,他們大多投訴問題來自學校或朋輩的壓力,但是很快就發現,這些孩子的情緒,不是與母親就是與父親緊緊地連結在一起。 剛剛就見到一個 15 歲的少年,已經有大半年不肯上學,他說不能認同學校制度,但是他最不認同的其實是父親。 他與父親談話的語氣及態度,反映的完全是母親對父親的不滿。母親投訴父親大男人,但是兒子比父親更具權威性,這個被視為家中惡人的父親,其實在家中毫無地位。當兒子代替了父親的位置,他自己在學校及友輩就更是無法自處。三角關係有各式各樣的面貌,上面的例子只是其中之一。 一般來說,都是孩子卡在大人的矛盾中,不知不覺扮演了一個不屬於自己的角色。 很多時候他們都會特別與父或母聯盟,代他們其中一人出手追擊另一人。

一個患了厭食症的女孩說:“我認為一個男人應該擔起保護妻子的責任,在人前維護她而不是奚落她;我爸爸不能扮演一個丈夫的角色,我就一定站在媽媽的一方,哪怕她是毫無道理!” 另一個拒學的男孩對我說:“我必須留在家中看著爸爸,因為媽媽無法叫爸爸停止喝酒,只有我在,他才不喝,我不能去上課!” 回家看守著家人,是很多拒學孩子的心底理由,一個因抑鬱而輟學回家的女大學生說:“我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不能好好相處。我就是家庭的‘理由’,媽媽不想招待爸爸那邊的親屬,就會說:‘女兒要去上課,然後帶著我在街上蹓躂。’爸爸每晚都寧願出去與朋友應酬,也不願回家,媽媽就會對他說:“女兒生病了,女兒要你回來,這樣爸爸就回來了!”

孩子支撐父母

很多隻愛孩子而不愛對方的父母,不知不覺就把孩子扣押,成為維持他們關係的基石。

我畫了一個正三角形,向一個孩子解釋三角關係的理論。她糾正我說:“不是這樣的!” 然後畫了一個倒三角形,解釋說:“你畫的是他們兩人支撐著我,其實是我在下面支撐著他們,因此更累!”

也許 10 歲的浩浩給我們一個最正確的理由:問他為什麼不去上課,他說:“因為我的家人比上課更重要!” 他又示範媽媽與祖母勢不兩立,兩人怎樣緊拉著他,他對父親說:“過來,過來,讓她們拉著你,這樣我就自由了!”

道理很簡單,父母因為避免矛盾而不願面對的問題,孩子往往就取而代之,為一方甚至雙方出手。

這形勢不單止於孩子,其實成人也同樣可以繼續卡在父母的三角關係上,即使成家立室,自己的心態仍然系在父母身上,無法建立自己的家庭。

這都是臨床的例子,要協助這些孩子或成人,就需要了解他們在關係上的糾纏。

當然也有文化的角度,但關鍵不在於孩子是否需要分化,而是如何分化? 我們在做家庭評估時,很快就可以看到家庭的鐵三角,而卡在三角關係的孩子,也往往對家庭問題觀察入微。問題是,他們對父母的矛盾瞭如指掌,談起父母時感覺比父母更“年長”,但是長年扮演著維持父母的角色,自己也依賴了父母,反而沒有自顧的能力,處理自己的事情比自己年齡要處理的少很多。這種情況,我覺得在東方文化更為嚴重。分化的道理,並非叫人不理家庭,其實有了獨立的思考和情感,才有空間與家人建立健康及適合年齡的關係。

8
最新評論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孕期胎兒是否穩定可以自查?四個徵兆要清楚,有一種常被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