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跟朋友一起去公園踏青,看到好多小朋友跑啊跳呀玩得很開心,其中有一個小寶貝不小心摔倒了,其實摔倒後是有一點懵懵的沒有任何的反應,可是他的家人卻很緊張地跑過去一把抱住他,並且不停地問有沒有摔到哪裡,疼不疼啊之類的。這些可好,像是打開了一個開關,孩子突然“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家人即使在旁邊不停地安慰也無濟於事。
這樣的場景幾乎到處都在上演著, 相信帶過孩子的家長一定看到過,其實孩子在剛剛學走路的時候,會對這項新技能很好奇,總想要嘗試探索各個地方,甚至有些小朋友還沒學會走路就想要跑,這種表現其實是孩子想要獨立思考的萌芽,但是初始階段掌握得並不熟練,跌跌撞撞是難免的,對於孩子而言,摔倒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只是成長路途中的一次小小體驗而已。 疼痛感也並沒有家長所認為的那麼強烈,一旦有其他新奇有趣的事情,注意力很快就會被轉移,從而會忘記剛剛摔倒的小插曲。
但往往家長們的這種緊張情緒,反而會更容易帶給孩子,讓原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的孩子,受到這種情緒的感染,從而大哭起來,而且往往越哄哭的越厲害。而且時間久了,還會讓孩子產生一種依賴心理,認為摔倒後會有人扶他,就不想自己站起來,從而越來越缺少獨立性。
那就有人說了,孩子摔了,怎麼可能不緊張,誰的孩子誰心疼,萬一摔壞了可怎麼辦?當然,不過分緊張並不等於不重視,只是需要正確地來處理這件事情而非不管不顧。
一、鼓勵孩子嘗試自己站起來家長可以先觀察一下,如果孩子摔倒後沒有哭,那就不要急著過去。如果很快就能站起來繼續玩,那就說明沒什麼事;如果孩子遲遲沒有站起來,而是乾坐著,就可以走過去用言語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這樣孩子既不會大哭,也不會覺得自己很委屈,在下一次跌倒後,就會選擇自己站起來。
二、允許孩子釋放情緒孩子摔倒後若是哭了,也不要著急,先檢查一下孩子有沒有受傷,如果僅僅是肉眼可見的紅腫發青之類的輕微磕碰,不必過於在意,不出意外的話沒幾天就會漸漸消退;如果有擦傷,則需要先進行清洗再擦些碘伏進行消毒。傷得不嚴重或者沒有受傷,那就讓孩子哭一會兒,釋放一下心裡的情緒,家長只需要輕輕地抱著安慰孩子,情緒很快就能平復。如果受傷嚴重,最好打醫院電話根據受傷部位根據醫生指導進行處理並且及時就醫。但千萬不能夠因為孩子哭了,而不讓他哭,或者說他不堅強不勇敢之類的話語而給他造成心理壓力。
三、事後引導孩子學走路,磕磕碰碰是必然的,作為父母,應當幫助孩子總結經驗教訓,及時引導,儘量讓孩子“不要在同一個地方摔倒兩次”,比如孩子走路太快可以引導孩子走路要踩實之後再走下一步;孩子碰到了障礙物而摔倒就要告誡孩子,平時走路就要注意看向前方等等。如果孩子配合得好有所改善,父母要及時給予鼓勵,孩子得到肯定後,就會更加積極地去面對自己的不足,有利於培養孩子自信勇敢、勇於克服困難的品質。
當然,這並不是千篇一律的,畢竟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個體,有的孩子可能天生就皮實,磕一下碰一下都不帶哭的,自己爬起來轉頭就忘;而有些孩子則有些“嬌氣”,一點點地疼就哭個不停,這個時候,孩子更需要父母理解他的不安,給他發自內心的關心和安撫。
最後,願天下所有的寶寶都能夠健康安全,開心快樂地長大!
(碼字不易,如有錯別字,敬請諒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