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養娃無小事。
不誇張地說,從寶寶出生那一刻開始,寶媽就再也沒有停止過操心。寶寶的衣食住行的每個環節,都讓寶媽倍感揪心。特別是寶寶的奶粉和輔食安全,稍微出現一些問題,都會引發寶媽們的集體性緊張。
前些年的三鹿奶粉無疑是最好的例子。再加上市面上的輔食產品“安全性”堪憂,不少寶媽都暗下決心,要親手為寶寶製作輔食。
可輔食的製作與新增同樣是一門學問,寶媽稍不注意就會踩到坑。
8月齡寶寶積食導致脾胃虛弱,兒科醫生:問題就出在婆婆常喂的這些食物同事曉菲前段時間因為積食住進了醫院,原因就出現在這小小的輔食身上。
作為一名95後寶媽,曉菲堅持要對寶寶進行科學餵養,從寶寶的衣食住行,樣樣都是嚴格按照現在科學建議,自己親自過問上手,生怕出現一丁點問題。
特別是在產後6個月的時候,結束產假的曉菲每天不光要忙工作上的事情,還要在早上準時準點地給寶寶做好一天的輔食,囑咐完照顧寶寶的婆婆後,才能放心地去工作。
可在曉菲婆婆看來,曉菲的大費周章完全是“瞎折騰”,老人家總覺得自己養了大半輩子的孩子,就沒見過這麼矯情的養法,不是喝米粉就是單獨做輔食。
從小吃“大人飯”長大的孩子不都很健康嗎?說到底還是年輕人沒經驗。
曉菲婆婆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遠遠地將曉菲給寶寶製作的科學輔食放到一邊,按著自己的“育兒經驗”帶娃。寶寶胃口好了就喝點排骨湯補補營養,胃口不好就喝點米湯幫助消化。
剛開始一切還很順利,直到寶寶出現了積食,曉菲婆婆這才慌了神,趕緊和兒媳將小孫子送到了醫院向醫生求助。
曉菲很奇怪,明明自家寶寶嚴格按照科學輔食餐進行飲食,為啥還是會出現積食?婆婆這才向兒媳說出實情。一旁的醫生聽完責怪婆婆說:
寶寶的輔食學問多多,下次可別打著為孩子的旗號害娃了,要想孩子發育好,要做到“三碰四不碰”。
要想寶寶發育好,這“三碰”家長最好要做到心裡有數【一碰】:輔食前期要碰鐵
母乳階段的寶寶,尚且能從母乳中或許鐵元素。可等到寶寶6月齡之後,母乳中的鐵元素會慢慢減少,再加上寶寶自身的不能合成,缺鐵就是寶寶在6月齡之後面對的最大難題。
這就要求父母要在寶寶的輔食中透過人為新增鐵元素,如新增強化鐵營養米粉的方式,來幫助寶寶補充鐵元素,避免出現缺鐵性貧血。
【二碰】:輔食中期要碰奶
寶媽要做的就是在為寶寶新增輔食的同時,藉助母乳或者奶粉進行過度,在後續的觀察中,根據寶寶後來的實際消化能力,適當減少奶的含量。
【三碰】:輔食後期要碰固體
寶寶的輔食新增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有著嚴格的過程,應該遵循“流體——流體固體混合——固體”的階段。
這說起來簡單,可生活中的許多寶媽卻總是在第一個環節上栽跟頭。常常是讓寶寶長時間喝完全流體的輔食,忘記了增加一些固體食物,為寶寶的牙齒萌發埋下隱患。
要知道寶寶牙齒的萌發是在受到刺激的前提下才能實現的,適當為寶寶選擇固體輔食能夠刺激寶寶牙齦,幫助寶寶的牙齒進行萌發。
不想寶寶再受積食的“罪”,這“四不碰”輔食,孩子再饞也別碰【一不碰】:米湯
有些父母可能會覺得,經過長時間熬煮的米湯既能避免積食,還有著豐富的營養,用來做寶寶的輔食再合適不過。實際上,很少有人意識到,看似精華的米湯,實際營養價值卻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高。
米湯的主要成分是澱粉和水,寶寶成長所需的蛋白質等其他營養卻完全不具備。換句話來說,喝米湯的寶寶其實和喝水沒啥區別,這樣的寶寶又怎麼能發育好呢?
【二不碰】:雞蛋
首先明確一點,這裡的“不碰雞蛋”需要區別對待。
一般來說,寶寶在4~6個月時已經能夠消化吸收蛋黃,可對於蛋清,寶媽就要格外小心。蛋清中的蛋白質分子能夠透過寶寶的腸壁進入血液,很有可能引發寶寶的過敏現象。
為了寶寶的安全考慮,雞蛋中的蛋清還是應該謹慎食用
【三不碰】:骨頭湯
研究證實,經過熬煮的骨頭,析出的蛋白質成分僅為原來的0.8~2%,更多的是脂肪等物質,寶寶如果長期吃這些食物,會對他們稚嫩的消化系統造成嚴重的負擔,嚴重地還會有積食的風險。
【四不碰】:鹽
寶寶吃鹽同樣是一門學問:
✔ 0~1歲的寶寶,由於生理上的不成熟導致他們不適合吃鹽。
✔ 1~3歲的寶寶,過多的鹽也會給他們稚嫩的腸胃帶來嚴重的負擔。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說寶寶不能過早地吃“大人飯”。
寫在最後
寶寶的輔食新增固然是難題,卻也不是“無藥可治”,做好這些養娃過程中的小細節,相信每個寶媽都能養出健康的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