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自我意識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心理學上有一個經典實驗:在小寶寶熟睡的時候,我們在他的鼻子上點一個紅點兒,當他醒來後,讓寶寶照鏡子,如果寶寶去擦鏡子上的紅點,那他可能還沒有自我意識;如果寶寶看著鏡子裡的自己,能意識到摸摸自己的鼻子,那麼說明他已經有自我意識了。大部分嬰兒會在21個月以後出現這種行為,也就是說,人類在幼年早期就開始意識到甚至思考自己的存在。
然而,隨著孩子的成長,以及與家庭、學校和社會互動的增強,有些人的獨立意識得到了保護和鼓勵,也有些人的獨立意識受到了忽視甚至打壓。尤其是對經過了十多年“標準答案”和“應試教育”洗禮的我們來說,要重新找到獨立的自我和獨立的意識,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找回獨立意識的過程中,蒂姆·厄班提出的“慾望八爪魚”模型,可能會給我們帶來一點啟發。
認識你的“慾望八爪魚”
蒂姆寫過一篇文章《職業的選擇》(《How to pick a Carrier》),中文版發表在《讀庫1902》上,由謝熊貓君翻譯。作者認為,社會告訴我們很多東西,包括我們在職業中應該追求什麼,以及職業的各種可能性,但“社會”對“我”想要應該什麼知之甚少,而“我”肯定比“社會”更有資格來決定什麼最適合自己。全文最有啟發性的一個觀點就在於,我們首先要透過“慾望八爪魚”的模型,想清楚“自己是誰”、“想要什麼”,才能應對現在快速變化的職業場景,進而做出最適合自己的職業選擇。
在這篇文章中,蒂姆提出了“慾望八爪魚”的概念,人有很多欲望,這些慾望像八爪魚一樣互相纏繞有時又互相沖突,它們隱藏在我們的行為背後,驅動著我們的生活,卻又難見其全貌。
慾望八爪魚主要有五類觸手,其中“個人慾望觸手”主要追求個人滿足感,看似顯而易見卻又容易被忽略,如果一個人非常成功卻不快樂,那可能是因為他奮鬥的領域並不是自己感興趣的方向;“社交慾望觸手”主要關注別人對自己的想法,追求更高的自尊,有時會評判他人,有時則會取悅在心理力量上掌控你的那個人;“生活方式觸手”追求的基本是休閒放鬆,或者說“歲月靜好”,但問題是,如果過分追求生活安逸,恐怕很難讓其他觸手滿意;“道德慾望觸手”則反對自私和自我享受,認為除己之外的觸手都是“沒有良知的混蛋”,它唯一在意的是道德、公益和社會影響;“實用主義觸手”追求的唯一目標就是生存,它不斷檢查你的生活並做出補救,它的存在可以保證你不餓肚子。
慾望八爪魚複雜而又矛盾,甚至在同一類慾望內部也充斥著各類衝突,還有很多欲望隱藏在你的潛意識裡,難以區分。面對這些面目模糊的慾望,我們可能需要一些技術來“拷問”它們,蒂姆的建議是用“為什麼遊戲”來解決這個問題。
拷問你的“慾望”
當我們抓出一個慾望,我們要問問“為什麼這是我想要的東西”,然後我們會得到一個原因。接著我們要繼續提問“為什麼這個原因會讓人產生渴望?為什麼這個原因能在你心中佔有如此的重量?”當我們反覆的追問這些問題,我們將會最終得到三種可能的答案:
第一類,你找到了這個慾望的起源,它就源自你的獨立思考,這個慾望並沒有帶著面具;
第二類,這是一個外來觀點的植入,比如“我媽讓我考研究生”,但事實上你並未同意這個觀點(如果你同意了,那麼這類觀點就變成了第一類),此時“考研”的慾望就帶著面具,讓你誤以為是自己想考研,這是一個典型的“冒名者”;
第三類,你在追問中迷失了,你並不知道為什麼,但是又覺得這是對的,這類慾望的歸屬並不確定,但至少他們很可疑。
持續的追問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它能讓我們正視自己最深層的需求,趕走那些被“冒名者”主宰的慾望,進而更接近真實的自己。正如蒂姆所說,“認識到真正的自己是非常艱難而且永遠不會結束的一段旅程”,但是隻要你開啟了認真進行“慾望八爪魚”的分析練習的大門,你就已經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開始不斷確認自己的獨立意識,也將開啟我們獨立思考職業發展道路的程序。
(以上內容節選自作者新書《職場101——大學生職業生涯起步與進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