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
教育其實就是培養習慣,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孩子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執行。
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了孩子一輩子。
這三個壞習慣,如果家長掉以輕心,不幫助孩子及早改正,將後患無窮。
拖拉磨蹭,沒有時間觀念
吃飯的時候東看西看,飯都涼了還沒吃完;
寫作業的時候一會兒去上廁所,一會兒去喝水,一個小時能完成的作業要拖三小時;
每次出門前都要反覆催,就這樣還會丟三落四;
要求孩子做什麼,得到的迴應永遠是:等一下,然後等著等著就沒有後續了......
拖拉磨蹭,這是很多孩子都有的壞習慣,也是最讓家長著急上火的一點。
家長千萬不要覺得這個壞毛病無足輕重,反正有自己在一旁督促,耽誤不了什麼事情。
小時候喜歡拖拉的孩子,長大後遇到事情也喜歡使用“拖字訣”,任何事情都要拖到最後一刻才開始完成,導致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能盡善盡美,總是敷衍了事。
這樣的做事方法,想要做好一件事,自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和執行力,不要讓孩子養成拖拉浪費時間的壞習慣。
對策:
家長要改掉自己的催促和嘮叨。
正是因為家長不停歇的催促和嘮叨,完全支配了孩子的生活,才激發了孩子的逆反心理,用不合作的行為表達自己的態度。家長安靜下來,孩子才能從被支配中解脫出來。
家長要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年齡較小的孩子是沒有時間觀念的,對於家長口中的1分鐘,10分鐘,他根本不知道是多久,自然也無法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
對此,家長要耐心一點,讓孩子在一定的時間內,重複做某件事,提高孩子的熟練程度,養成習慣了,孩子做起來自然就快了。
同時,也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培養孩子的時間觀念。
家長要放手讓孩子自己支配。
很多磨蹭、拖延、懶散、缺乏自理能力的小孩,都是愛包辦的家長一手培養出來的。
很多家長為了節約時間,乾脆幫孩子把能做的都做了,孩子成為一個完全不用操心的工具人,慢慢的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
家長要讓孩子主動支配自己的時間,和孩子一起商量一個合理的時間規劃,讓孩子自己設定目標,並承擔不守時的後果。
依賴性強,缺乏獨立能力
在網上看到一張圖片:
這其實就是一位媽媽要求孩子獨立思考,培養孩子獨立能力的一段話,可見這位媽媽對孩子遇事就喊媽的行為有多怨念!
獨立性是孩子成長中不可缺少的一種能力。
心理學家研究發現:“獨立性差、依賴感性強的孩子不會有大出息,因為他們不具備獨立的能力。”
我們必須接受一個事實,無論什麼家庭條件的孩子,父家長都無法時時刻刻保護孩子,更不能護他一生不受磨難。
只有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孩子才會在不得不獨立的時候表現出色,不會手足無措。
對策:
家長要捨得用孩子。
日常生活中,家長要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時讓孩子承擔一些他力所能及的家務,在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的同時,也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再愛孩子,也要讓孩子做自己該做的事,讓孩子經歷生活中的風風雨雨,你越不捨得用孩子,孩子就越不中用。
家長要鼓勵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當孩子向我們求助時,最好的態度不是拒絕,也不是直接幫孩子解決問題,而是鼓勵孩子自己動腦思考,引導孩子找到解決問題的方式。
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擺脫依賴,學會自己處理各種問題,實在處理不了再求助。
家長要學會放手。
為人父母,我們的任務其實很簡單——用愛呵護孩子成長,然後放手,完成孩子和父母雙方的各自獨立。
你給孩子多少自由,他就給你多少未來。
霸道自私,以自我為中心
很多時候,孩子的一些行為在家長看來無非是有些任性,順著他就好了,畢竟他是個孩子。
但正因為是孩子,當他習慣了自己的要求總是被滿足,孩子就變得霸道自私,變得以自我為中心,理所當然的覺得全世界都該順著自己,不能接受任何有悖自己心意的事情。
而父母的溺愛和縱容,也會給孩子愈發肆無忌憚的信心,而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失去對規則甚至是對生命的敬畏之心。
當遇到他人的拒絕時,他的惡意也是最直接的,因為不知道後果,所以甚至會因此做出一些不可挽回的事情。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少年犯罪問題時,說過一句話:
成人的犯罪行為,倒退至他的童年,你就能找到原因,孩子的問題,都是大人造成的。
所以,當孩子以自我為中心,要求不被滿足就大吵大鬧,拳打腳踢時,千萬不要縱容。
對策:
給孩子立規矩
立規矩並不意味著打孩子,而是從小培養孩子的約束力和自控力,讓他清楚地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被允許,不該做的事一定不能做。
立規矩時,必要的懲戒不可缺。這是為了讓孩子減少問題行為,很多時候,家長必須成為一個命令者和懲罰者,以幫助孩子確立界限。
讓孩子學會為他人考慮
告訴孩子,自己的東西可以不分享,但是別人的東西也不能要,更不能動手搶。
別人搶了你的東西你會難受,你搶了別人的東西,別人也會難受。
家長要用語言和行動引導孩子對他人的同理心,讓孩子明白,自己不願意接受的事情,別人也不願接受。
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榜樣
孩子的很多行為都是有樣學樣的,尤其是最喜歡模仿父母的行為。
所以要想孩子懂規矩講禮貌,首先家長要規範好自己的行為,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給孩子做一個好榜樣,在家長好的影響下,孩子也會形成自己的好教養。
日本教育家福澤諭吉說過:“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沒有天生的問題孩子,只有錯誤的教育方式和失責的父母。
所以,改正孩子的壞習慣,首先從家長的自我約束和不縱容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