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育兒>

孩子躺在沙發上玩手遊,我問他:“作業寫完了嗎?去把襪子洗洗。”他緊盯著螢幕,理都沒理我。我又問,他不耐煩地走開,詰問我“你為什麼總是在我最開心,最投入的時候打擾我,讓我幹這幹那。媽媽,你看不得我快樂嗎?”

我心裡一驚,真的是這樣嗎?我看不得孩子好嗎?我不允許孩子快樂嗎?

1、享樂,是墮落的開始

七歲時,我就開始照顧弟弟,而小我兩歲的妹妹可以上天入地肆意玩耍。心裡有很多委屈,也想像妹妹那樣盡情玩樂。媽媽說,“你是老大,不能偷懶。貪圖享受,你就會啥也不想幹,啥也幹不成”。於是,從小到大,我都是一個勤快的孩子,照顧小弟,自覺學習,忙忙碌碌,感覺童年在七歲那年結束,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

也許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在我幼小的心裡,就接受了媽媽傳遞過來的觀點“享樂,是墮落的開始。人不能貪圖享受。”並且把它內化到自己心裡,成了要求自己的標準。

考了全鎮第一名,藏起歡樂,下地幹活;工作取得成績,覺得這是應該的,沒能給自己一絲笑容;暑假出門旅行,也像完成任務似的,從一個景點趕往另一個景點,絲毫沒有享受到旅行的放鬆和快樂。

享受這個詞,好像從我的人生字典裡刪去了一樣。沒有成果時,繃緊神經,全力以赴。取得成績時,戒驕戒躁,再接再厲。我不敢享受,不能享受,好像享受了就會變壞,快樂了,就成了罪惡。

2、痛苦,才有存在感

所以,這麼多年,我一直覺得自己是受害者,深深地陷入了苦難和痛苦的迴圈中。孩子考試進步了,明明很開心,卻又想:“不能得意忘形,小心樂極生悲”。在一次次類似這樣的告誡和警惕中,快樂越來越少,生活越來越沉重。

和老師聊起這個話題,他問我:“你允許自己快樂嗎?”我一愣,瞬間淚如雨下。

是的,我本來是個快樂的孩子。七歲之前,我的日子是五彩斑斕的。之後,我以為我的童年結束了。在家裡,在父母面前,我只有乖巧懂事,勤快努力,才能讓他們多看我一眼。我的世界裡只有他人,早已沒了自己。我不允許自己快樂,快樂了,就會鬆懈,就會退步,就會逐步滑入深淵。

不敢快樂的我就不斷吸引苦難。在面對苦難的時候,我覺得自己是有用的。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我覺得我才有成就感。一次一次這樣的行為,固化成自己的模式,在“問題——受苦——解決——成就感——新問題”的人生迴圈裡,糊糊塗塗過了幾十年。我在無意識地用這種方式刷著存在感。

3、你不快樂,也不允許孩子快樂

老師接著說:“快樂,是人的本能啊。”

呵呵,我只能苦笑一下。我兜兜轉轉的日子,原來都是和本能對抗啊。

“你不快樂,所以也不允許孩子快樂。”

我不希望孩子快樂嗎?我不想讓他享受嗎?不可能的,哪個父母不希望孩子健康快樂?

老師笑笑,不再說話。

也許,是有的啊,可能潛意識中自己不敢快樂,不敢享受,也不允許別人享受。要不,孩子怎麼會說“從小到大,你都是這樣,卡著點,總是在關鍵時刻出現,在我最開心的時候打擾我”。

生活中,這樣的現象比比皆是:

媽媽不梳妝打扮,也不允許女兒梳妝打扮;

爸爸時間安排得緊湊,不允許兒子拖拖拉拉;

領導追求完美,不允許下屬犯一點錯誤……

我們總是先綁住了自己,再用無形的繩索綁住了他人。

可是,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個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和成長節奏,不可能被捆綁著按照他人的意願和標準來生活,於是,就有了許多潛在的束縛和不快樂。

4、釋放自己,允許他人,讓快樂傳遞

自己快樂了,由衷地放鬆了,享受了愉悅的感覺,才會允許別人快樂,才會和他人一起享受快樂和美好。

愛,喜悅,慈悲,是我們此生的終極體驗。在平凡的日子中,你有沒有過不快樂?你有沒有有意無意地討厭別人快樂的樣子?透過這面鏡子,看向自己,看到束縛自己的東西,你也會找到自己的答案,解開捆綁自己的繩索。從此,做一個快樂的人,和愛的人享受幸福的人生。

6
  • 家有院子別空著,有多少種多少,耐寒耐旱,而且果實吃不完
  • 趁娃睡覺時AA就沒事兒了?耿直孩子第二天就把父母出賣了